博海拾贝 文摘 基金经理的操作指南

基金经理的操作指南

1

@月风_投资笔记:大家不要太担心基金经理生病了(比如阳了)会严重影响投资,除非是生育、重病、受伤等特殊情况。

第一,大家现在都习惯了线上路演和线上交流,影响没那么大。虽然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的机会少了,不过大家主要BASE在北上广深,受影响的幅度是一样的;

第二,由于A股的基金经理大部分都是全行业覆盖的,所以实际操作上,绝大部分基金经理只保有对少数核心股票的紧密跟踪,这部分核心仓位平时是跟得很紧的,不会因为一两天发烧就落了生分。大部分研究工作都交给研究员(包括内部的买方和外部的卖方),皮实耐用的研究员的出勤能保证,基本上机构上研究能力就不会影响太多,很多大机构甚至设置了AB角(主研究员、次研究员)来保证研究能力不受影响;

第三,正规机构的交易是由专门的交易员执行的(量化则是直接程序执行),为了保证旗下产品的合规性和公平性,大机构的交易部门会统一接收所有基金经理的投资指令,然后同步下单(一是避免产品交易有先后导致不公平,二是能挡住一部分逆向交易,比如A决定买B决定卖,那就涉及逆向了)。所以实际上的下单是交易员做的,基金经理烧迷糊了也不影响交易的执行能力;

第四,为了避免潜在的内幕交易风险,原则上不鼓励基金经理下过于细致的交易指令,比如我就是要在10块上挂1000手、11块上挂2000手。一般情况下会下一个比较笼统的大方向指令,比如在12块钱以下买到5000万、帮我5%仓位的XXX不限价格但不能明显高于当日均价等等。在实际流程里,基金经理只需要考虑我大概以什么样的价格区间买到我想要的多少股票,根本不会琢磨挂单能不能再便宜1分钱这种散户比较在于的细节,因为资金体量不一样;

第五,机构一般会用恒生PB或者券商PB系统来下单,基金经理拿到的账号是指令账号,只能下单但是不能执行,交易员拿到的是交易账号,只能执行下单指令但是不能突破。比如我截图的是我和交易员最近在熟悉的广发PB系统,上面下单的设置除了常见的数量、金额以外,还有净资产比例这种参数。——因为基金经理下单,很少会说我要买几百几千万万元股票,买了多少股XXXX,实际上大家下单的时候都会本能的说:买5%仓位(净资产)的XXXX。凡是在各种地方吹自己刚刚买了一千万的XXXX,情况都有可能不对,大基金经理不可能精准的记得产品规模是多少,因为不断有客户申赎,只能用仓位比例来下单,除非某个票的交易量特别稀薄;

第六、所以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你规模在几千万的时候,你会用这个票我买了几百万几千万绝对量来考量;但是你规模几十亿了,你只会用这个票我能买到几%的相对仓位来考量;但是一旦你规模破百亿了,你又需要开始用这个票我能不能买到1-3个亿的绝对量来考量了,因为你的体量太大了,怕买不到或者卖不出去。这又是一个“看山又是山”的好例子;

第七,看完上面的解释,你就发现机构用PB交易系统,包括“基金经理只下指令,交易员只执行指令”这种身份分割,把基金经理简化为只需要考虑投资策略的身份,提升他的思考纯粹性,降低各种外部的风险的潜在影响,包括生病。你再难受,只要能把买入/卖出指令发出来就行,有各种人会替你把控合规和交易风险;

第八,在这个基础上,国内又充分展现了内卷特色,各种原本国外是小额收费的基础算法交易,VWAP/TWAP/PXINLINE/DMA/SNIPER现在都直接内嵌到各家PB系统里,免费提供给各家交易员,等于进一步的提升交易效率、解决人力,降低出错概率。也就是说交易员发烧了,把交易交给算法也能好好执行;

第九,我们曾经做过尝试,这些算法只要适合合适的环境,通过一个资深交易员下单和通过算法下单,最后的均价是差不多的,甚至有时算法会小幅胜出;

第十,这些系统和算法成熟后(以及一些更好更贵的交易系统),把以前一个百亿股票机构需要5-8个交易员的数量,成功压缩到3-5个交易员的量级,几乎是压了一半的人员需求,简直是中国特色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42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