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前些年看到了很多致敬女性基金经理们的策划和文案。其实整个行业的每条战线上,都有非常多发光发热的女性朋友,她们的努力和奉献同样是整个行业最重要的基石。
我和基金销售一线的朋友们交流比较多,相较于聚光灯下的基金经理们,一线销售们的其实非常辛苦,更重要之处在于,工作的幻灭感很重。
市场的涨跌且不去说,很多时候银行和券商的高压销售环境,以及基金产品的不靠谱,都让人精疲力尽。当情绪激动的客户或诘问或咒骂时,真的很绝望,很多事情都不是一线销售能决定的,但直面后果的,往往是他们。
总行签了一个重点产品、基金经理押注了一个热点赛道,很多时候都只是签了文件,或者做了一些案头工作。
但一线销售们,却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客户,有名有姓有工作有家庭的客户,人是那样的鲜活,人是那样的复杂。客户带着对未来的规划和信任而来,而当现实不尽如人意时,销售要做的,除了接受责备,还要劝慰客户继续相信投资。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发动战争的权贵们,考量的只有利弊,但走上战场的战士,却要直面生死。
每个一线销售都会在心里问过自己:这份工作,真的值得坚持吗?
我自己总是感觉,整个行业对一线的关注和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银行理财经理、券商客户经理中,女性朋友很多。当市场下行,她们往往成为被指责的“出气筒”。在过去几年的市场黯淡期,她们承载的是一个个具体客户的希望与失望,是一场场面对面的解释、劝导,甚至是辱骂。
银行和券商的高压销售体系,本身就很令人窒息,而在某些时候,女性的性别还会成为隐形的压力。
我和三位基金销售一线的朋友聊了聊这些事,我想把她们的故事写出来,那些煎熬、沮丧和信念,是财富管理行业的现在和未来。为保护采访对象,细节我有做删改取舍。
小王:上班就像舔领导的脚皮
我在微博上发帖说想写这个选题,结识了小王。
小王是个有趣的人,微博里蹦蹦跳跳的气息扑面而来,撸猫撸狗,拍吃拍喝。
唯独对上班这件事怨念极深,三天两头的想死,这段的标题是小王的原话。
小王在银行上了两年班,看得出来,工伤已经伤到肺腑了。
这两年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在银行做柜台和理财经理的种种糟心事,已经是一门流量显学了。有个叫二十九岁发达的抖音博主,在银行上了两年班,更新了三年。每个视频都在讲银行员工是如何被胡搅蛮缠的客户、没有人性的领导、无法完成的考核给折磨疯的。几年来没有重复的,看不出对流量的渴望,只有对曾经银行职场的纯恨。
和小王聊起这个博主,感觉就跟土木人聊起了大猛子,高山流水遇知音了。
小王22年研究生毕业,成为深圳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从此过上了离家两千公里的深漂生活。
刚到公司的时候,有一天小王听到行长骂一个客户经理:“你每天这么混,一年到头就拿个三十几万,你在深圳能干什么!!”
小王闻言窃喜:我就这么混,我也和他一样,就这么混,一年也拿三十几万,美滋滋。
过了半年,降薪了。
小王说:绩效方案看不懂,算不明白,就是钱少了。
22年底的债灾,给了小王这批新入行的员工当头一棒。
许多理财产品出现了罕见回撤,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客户普遍认为是“保本”的。面对亏损,客户情绪普遍非常激动,来大堂闹事的很多。
小王有个客户当时每天都在疯狂的发消息辱骂她,各种各样的脏话。小王甚至不敢打开对话框,因为打开对话框就会让客户显示已读,辱骂和电话就会更加疯狂。
当时很多客户的核心诉求就是要尽快赎回,但锁定期产品就是无法赎回的。小王作为行业新人,真的非常无力,推的产品是银行要求的,遇到这种天灾般的行情,客户的诘责格外令小王无所适从。
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客户对理财的信任度都很低,小王的销售难度很大。
理财经理的任务很多,拉存款、弄贷款、卖基金、卖理财、卖保险。小王同批次的很多同事,家庭条件还挺好的,几百万的任务,家里支持支持,基本面能说得过去。小王自己家里条件相对普通一点,没有这个条件,任务很难完成。
任务不达标,会被安排额外的周末培训,然后就是一些通关、督导之类的恶心事。
小王说:“一天三次问你今天能卖多少基金,上午问一次,午饭问一次,下午再问一次。”
绩效考核的机制是基于新增贡献的,如果某月客户资金流出,即使之前业绩良好,也可能导致负绩效。如果第一季度业绩差,可能后半年都会没有绩效,甚至拿不全基本工资。
这种工作压力之下,难怪小王会对上班意兴阑珊。
小王现在对职场也没什么往上走的想法,在她看来,升到行长也不过是变成大销售,压力更大。
我问小王后悔来银行上班吗?
小王说,“你只能在某一个时刻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就业环境就是这个样子,学金融的还能去干嘛呢?银行好歹还提供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只是哪怕在银行上班,经济周期也非常重要。
她们这一批来到分行的二十几个员工,只有两个人留下来了,经济环境不好,客户就是要腾挪资金,就是不要做投资买保险的。
周金涛说,人最大的beta是周期。下行周期走进社会的孩子们,天然就只有更狭窄的选择空间。
小王已经27岁了,还没结婚生孩子,如果要换工作,肯定会被挑这方面的刺,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小王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怎么说,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我问小王,希望银行中台提供什么支持?
小王说:“不要在上面编话术了,中台只需要几个做表格的,其余的都拉下来卖保险,他们就知道自己编的话术有没有用了。”
我最后问小王:从业以来有没有一个幻灭时刻,觉得这份工作不是我想要的,我不要这样的生活。
“每一天,每一刻”。
柚姐:再让我高位卖基金,我会辞职
柚姐是我的群友,过去几年里未曾蒙面的却几乎每天都在群里吹水的好朋友。虽然叫柚姐,但其实她比我小,是个明艳的女青年。
柚姐在南方的某个省会城市,在银行干了六七年理财经理了,完整的经历了一轮牛熊。
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这一轮牛熊甚至改变了柚姐的人生观,这些年我眼见着她越来越寄情于山水,对工作的态度更理性,或者说也更佛系。
20年21年的时候,基金销售极其疯狂,爆款基金迭出。柚姐印象很深刻,某只爆款基金,她们的小支行,也卖出去两千多万。
“大家都在疯卖,甚至每小时都会通报销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戏中,每个人都是被推着走。
柚姐说,2020年自己完成了五千多万的基金销售,一方面是自己也真的信了各种总行的宣传,自己也买了很多,另外也是大环境之下,人人都在卖。
卖出去的基金,最后成了柚姐的梦魇。
2022年股市深度回调,大量客户亏损20%-30%,很多人来银行闹。
柚姐也很迷茫:我做理财经理,难道就是为了让客户亏钱?
之前他们银行的理财子,推了一款风险等级R4的理财,这是个政治任务,柚姐没有特别仔细的甄别底层资产,把这个产品当成固收+卖给了一位老爷子。
结果这产品一路跌到0.7,老爷子是退休老师,写了一封好几页的信到金监局。最后协商之下,柚姐和银行平摊了老爷子的亏损。
柚姐总结说:2021年正好是《资管新规》的试行阶段,理财公司竟然创新了FOF类理财,产品经理稀里糊涂,理财经理被赶鸭子上架,当时双录制度也不像现在这么严格,一同造成了这个后果。
当时这些事很多,还有固收加理财只是收益不达预期,并未亏本,被客户要求补偿利息,银行不愿意出钱,最后是柚姐的同事自掏腰包赔偿了3万。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就好多了,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先双录后销售,理财经理就没那么高的风险了。
柚姐说:理财经理总要经历这么一遭,核心是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提高对产品的甄别能力,自己再帮客户把一道关,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经历了这么一遭,柚姐意识到,银行的销售是“任务驱动”,并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
“如果下一次让我在市场高点卖基金,我会选择辞职”,柚姐不像是对我说,更像是对自己说。
不是有多么高尚的道德标准,柚姐只是还有所坚持。
人都是活在现实里的,银行升职很难,工资还算稳定,辞职也未必有更好的去处,所以先“混着干”,但如果再来一次2020年,柚姐不愿意。
在柚姐看来,银行更喜欢女性员工,更听话,更细心、更好用,愿意配合销售。
我问柚姐:其实也有很多困扰时刻吧,会有不正经的客户什么的吧?
柚姐说:“刚入行时,可能因为年轻颜值高,不知道如何应对客户的骚扰。客户的男性凝视、骚话其实蛮常见,但你不能发火,也不能迎合,学会不回应、不迎合,才能减少骚扰。”
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更特别是对年轻漂亮的女性,在职场,其实面对很多潜在的压力,和非必要的麻烦。
柚姐介绍,近年来银行风气改善了很多,早年间还存在喊女员工陪领导吃饭喝酒的情况,现在已经基本消失。私人银行部也开始避免招年轻漂亮的女生,以免高净值客户的太太介意。
这两年柚姐常常分享一些爬山和户外的生活,我说柚姐你是不是经历了这么一轮牛熊,彻底想开了,对职场没那么执着了。
柚姐说,其实现在银行的晋升都已经非常规范了,领导都在逐渐年轻化,选拔的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尽管工作时间长、考核压力大,但相较于其他行业,银行在三四线城市,还是提供了一份平均水平以上的薪酬,勤奋努力的人是能做出成绩的。以前看不上银行工作,但现在觉得还是可以干的。我可能不会向上卷了,但在这个岗位上,就把这个岗位的事干好,然后就是锻炼锻炼身体,压力大了就出去爬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没什么过不去的事。
俭姐:期待职业的下一个阶段
我们喜欢开玩笑叫俭姐是魅魔,倒不是因为她眉目间有些像柯佳嬿,主要是她展业太厉害了。
我也在券商营业部短暂的干过,我是嘴皮子磨破了也开不到户,但俭姐谈业务就像我长胖一样容易。
我其实知道俭姐无往而不利的原因,俭姐平实有亲和力,工作努力,我想她不管干什么销售工作,都一定是销冠。
今年是俭姐进入券商营业部的第十八年,这位从2007年就加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老兵,经历了整个证券行业的兴衰起落。
2007年的时候,营业部人头攒动,俭姐当时觉得:“柜台的那些姑娘看起来很厉害,我也想成为她们那样的人。”
中间十几年里,俭姐从合同前台工,一路做到客服的领导,然后又做过中台行政岗,生完二宝回来,俭姐干脆来到了业务一线。
2019年是券商财富管理行业的转折点,恰好赶上了基金的大浪潮。当时的基金销售异常火爆,基金公司轮番路演,总公司也大力推广,俭姐自己也信了。她买了不少基金,也推荐给家人朋友。
2020年基金行情达到顶峰。她手头的客户从三四百人扩展到两三千人,每天发基金推荐信息,基金销量一度排在广东区前列。当时的销售成果曾带给她巨大的成就感,但和柚姐一样,这种巨大的销量,后来给俭姐带来很多反思。
2022年客户普遍亏了很多钱,“客户亏损变成了真实的痛苦,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退休的老师,有打工攒钱的年轻人……当这些损失变成具体的故事时,我感觉自己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结果。”
俭姐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开始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影响客户的投资决策。
有一次参加同业交流,俭姐问一个销冠:如何处理被客户的情绪淹没?销售任务和客户利益怎么取舍?
销冠说:如果你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这个维度的话,我们就没有继续聊下去的必要了。
俭姐自问不是这种人,她还是更在乎和客户之间,那种人与人的感情和交流。
“敬畏”两个字在俭姐的心里更重了,敬畏市场,也敬畏自身认知的局限。“哪些是我能做的,哪些是超出我能力范围的,我开始分得更清楚了。”
俭姐梳理了一下券商营业部员工的三种生存模式:1、足够专业,投资能力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业务;2、有资源加持,那天然就可以完成更多的业务;3、更勤奋其实也可以。
“我的职业方向只能靠勤奋去覆盖更多客户,做我能做到的事,无法做的,我宁愿承受绩效差的结果,也不再自责了。”俭姐在2024年之后,心态更平和了。
我问俭姐,其实2024年之后,券商的激励砍了非常多,对你来说,收入影响很大吧?你现在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你怎么应对啊?
俭姐坦言绩效下降幅度很大,绩效收入相比高峰期减少了50%左右,现在甚至有很多月份没有绩效。
虽说“由奢入俭难”,但俭姐说:“生活是可以做减法的。房贷、小孩教育这些刚性开支不能少,其他花销我可以灵活控制。更重要的是心态调整好,踏踏实实过日子。我甚至想过最糟糕的情况,如果有一天真的没办法做这个工作了,我还可以去做个保姆,一个月几千块也能过日子。只要自己心态好了,日子总有办法的。”
“我对股票研究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做资源型销售,最后我选择了靠勤奋努力去服务更多普通客户。”“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能不断突破,现在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就好了。”俭姐说,“工作最重要的是身心健康,不要被焦虑吞噬,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乐趣。”
我问俭姐:经常看你加班到很晚,然后你还有两个小孩,我要问出那个恶臭的问题了,你是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俭姐声音里透露着无限的幸福:“我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我老公承担了非常多。他付出得比我多很多,家里的两个孩子主要是他在管着。平时我工作忙,加班回来晚,家里的事情基本都是他在操持,还有婆婆、妈妈也在帮着照看,这些隐形的家务,几乎都没有让我操过心。”
“我现在的爱好就是过周末,过一个周末我能上五天班。”
“有人问我为什么每周末还能带着孩子出去露营玩儿,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带上我老公就行了。他什么都安排好了,我只负责跟着去。”
“我们夫妻之间相互认可这种分工,他照顾家庭,我专注工作。家里的钱我赚了之后,除了房贷和自己的零花,剩下都交给他管理了。家里也没多少钱,谁爱操这个心谁去吧。”
我常常觉得,俭姐身上,有一种朴素热忱的生命力。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还愿意积极的去看待生活。
最后的话
晚上,俭姐还专门给我发了一段微信,面对降费带来的收入下降,俭姐没有太多自怨自艾,用一种非常昂扬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还在期待着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个阶段。
我想这何尝不是当前整个行业困局中,最需要的精神呢?
降佣降费肯定带来了很多问题,但其实也把行业的前路梳理清楚了。波伏娃有句名言: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无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他都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而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诱使她走上容易的道路。
其实整个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如今只剩下了一条极为艰苦的买方服务模式,这其实对于所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无数像俭姐这样平实有力量的女性在推动着这个行业变好,(这里给俭姐打个广告,有像成为俭姐客户的,可以私信我,俭姐在广州,异地也可以)这是财富管理行业的女性力量。
本来说三月八号发的,还是没写完(懒人做不好自媒体),迟一天祝所有行业的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
来源:楚团长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