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基精锦鲤:老家一位GWY同学反馈,春节返工后,他们局要求全员下载DeepSeek。领导原话不能讲,反正大概意思是:
你们说起来都是大学生,很多还是研究生,但是写给我的报告,逻辑还不如DS通顺。我们工作有保密要求,所以我也不指望你们直接用DS写报告,但你们每天必须用DS提两个问题。注意重点学习DS的思考过程,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儿。
要求人类反过来学习AI模型的思考过程,我说你们领导挺厉害,或者他确实对AI有一定研究。因为一般人用DS只会产生危机感,或者基于巨大的危机感,反过来诋毁AI的正面作用;但你们领导能看到AI应用的第二层——如何有效应用生产力工具,提升自身工作效率。
【一】
2023年的《流浪地球2》,郭帆用了几秒钟镜头,展现了“自感知、自适应、自组织”的550W,对传统就业市场的冲击:
为尽快完成行星发动机建设,550W被全面应用于基建行业,最终导致大量产业工人下岗。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背景,下不下岗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毕竟全球物资匮乏,上班下岗都是配给制。但如果将这种技术发展导致的失业,带入现实环境中,恐怕大家都会惊慌失措:
我会不会成为小日子那些70岁还在便利店码货、赚养老金的老人?或者等到我70岁,码货这种体力活都用上了机器人,我只能想办法犯罪,然后在监狱养老了?
AI是一种生产力工具,而任何“好用的”工具,必然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年轻人脑子就是灵活、男性体力就是更强、高智商人群的想法就是比普通人多(以上均为宏观描述,不讨论微观个体),大家使用同样的工具,这不就是“过程公平”导致的“结果不公平”么?
【二】
本文的大多数读者,肯定和我一样,拥有比较普通的上一辈。而上一辈对新政策、新技术的怀疑,最终导致他们没赶上1980年“画圈”带来的发财机会。
那上一辈是不是一无是处?当然不是。他们提供了教育环境,帮助我们读书认字,而不是像理塘丁真一样,20岁了还在补义务教育的课……
读书认字是一种工具,互联网也是一种工具,AI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基础工具?我觉得会。
我在《返乡见闻:当AI的渗透率超过50%》里写过,我老家朋友的小孩,现在每周上编程兴趣班:不用自己敲代码,而是判断代码块的具体作用,然后像拼积木一样,把各种代码块拼到一起。
AI发展可能导致我们这代人变成不思进取的老bee登,但我们的下一代,大概率会将AI视为生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在比我们更高的起跑线上,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
我做营销号的朋友,2023年用GPT洗出来的稿子,哪怕字节在三线城市雇的、大专学历的、外包的审核员,都经常给他判“营销内容”,然后下架。
但他现在用DS、Claude“蒸馏”出来的稿子,逻辑非常通顺,甚至不比某些大V写的内容差(推理模型会产生一些“幻觉”,但说实话,许多大V的稿子也是瞎姬八写),字节经常给他推流。
不要问自己会不会被AI替代。你抵抗,就会被AI替代;你接受,AI就会成为你的生产工具。
也许我们没机会发财了,但至少不要到了70岁,还得想办法和机器人抢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