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夜之睛:小鹏的供应链反腐堪称经典案例!何小鹏称自己长得老实总被骗,为搞明白钢材成本问题花了9个月,下面的人一直合伙骗你!2023年,小鹏G9销量扑街,股价跳水。何小鹏痛定思痛,决定挖来长城汽车铁娘子王凤英整顿供应链。王凤英还没入职,就来了一句:“你们钢材成本有问题,贵得离谱!” 何小鹏当时就懵了,咱可是直接对接顶级钢厂,质量对标BBA,价格还能有猫腻?
王凤英一语道破天机:“直购”不等于“直管”。小鹏的钢材虽然是从宝钢、鞍钢这类大厂直接进货,但价格谈判权压根不在自家采购团队手里,而是被中间商层层转包,甚至出现“同一批钢材倒手三次回娘家”的荒诞操作。更绝的是,下属们为了掩盖真相,增加钢材品种,美其名曰“满足配置需求”,实际上把简单采购搞成了俄罗斯套娃,每多一层就多薅一把羊毛。何小鹏不是没怀疑过,但每当他质问“为什么比别人贵”,下属立马搬出玄学话术,把老板绕得云里雾里。这帮人知道老板是互联网出身,不懂制造业的供应链,给他讲PPT,用折线图、柱状图、雷达图把他砸到闭嘴。
更离谱的是对比比亚迪汉和小鹏P7成本时,有部门硬说两者差不多。何小鹏当时也很懵: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垂直整合,成本控制堪比富士康,你一个靠外购电池的新势力,成本能对标?结果下属搬出“研发费均摊”“模具共享”“物流优化”等术语,愣是把黑的说成灰的。何小鹏后来苦笑:“他们拿出厚厚的文档,核心就一个意思,领导您是外行。”
被忽悠了几年后,何小鹏终于觉醒,数据可以造假,但现金流不会说谎。他开始每两个月亲自查账,盯着钢材采购的财务流向,结果发现成本压根没降过。这时候他才反应过来,供应链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信息垄断。采购链上的既得利益者早已结成同盟,从技术规格制定到商务谈判全程设卡,甚至故意把采购流程复杂化,让外人根本摸不清门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条产业链在薅公司羊毛。
何小鹏的遭遇,本质上是互联网跨界造车必然经历的认知税。互联网行业讲究轻资产、快速迭代,但到了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这种涉及上万零部件的行业,供应链就是生死线。传统车企高管为什么能一眼看穿猫腻?因为他们从小在车间摸爬滚打,知道一颗螺丝钉的采购价波动1毛钱意味着什么。
而何小鹏这类互联网出身的CEO,初期更关注自动驾驶算法、车机系统这些“显性科技”,却忽视了钢材、橡胶、线束这些“隐形命脉”。何小鹏自嘲“长得老实总被骗”,背后暴露的是管理结构的致命缺陷。他早期把供应链全权交给“专业团队”,自己只盯大方向,汇报会上听到的都是过滤后的“好消息”,真实问题被层层掩盖。
当他要求降本时,下属们反而用“保证质量”的道德绑架来反击:何总,降价就要换供应商,车撞了算谁的?这种套路,堪比明朝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皇帝想查账?户部给你报的亏空比实际少算个零都算良心!当然,小鹏的遭遇绝非个例。某新势力曾曝出电池模组采购价比特斯拉贵30%,某品牌被曝车机芯片采购价比零售价还高。究其原因,新能源车行业普遍存在盲区。
电动化、智能化催生大量新零部件,传统成本核算模型失效。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利益捆绑,形成“报价同盟”。职业经理人用“商业机密”挡箭,阻止高层介入细节。王凤英入职后,第一刀砍向采购体系,废除“唯大厂论”,引入二线供应商竞争。建立跨部门成本评审会,技术、采购、财务三方对垒。减少钢材品种,标准化采购流程。效果立竿见影,小鹏单车成本直降15%,2025年1月销量破3万,逆袭成新势力第一。
被现实毒打后的何小鹏,彻底从“技术宅”转型为“供应链狂魔”,每周亲自参加采购例会,逼着自己学钢材牌号、模具摊销。把一级部门负责人大换血,宁可短期动荡也要铲除利益集团。放话“CEO不能当好人”,设立跨级举报通道,鼓励员工捅破窗户纸。用他的话说:“以前觉得管供应链是脏活累活,现在才知道,这才是造车的第一性原理。”
CEO必须懂业务细节,否则就会被“专业官僚”架空。李书福当年为了搞懂底盘,蹲在车间亲手拧螺丝。王传福为了省模具费,带工程师拆解竞品车逆向研发 。反腐败不如防腐败。制造企业应该建立透明的成本数据库,用数字化工具监控采购全流程,让灰色操作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