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西西弗斯:东方证券最近分享了一份就业与通勤的报告,挺有意思的。这份报告是百度地图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交通大研究中心、百度智能云等单位联合编写的 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涵盖了100个主要城市,对这份报告做一些梳理。
1. 在通勤高峰交通拥堵城市排行榜中,北京位列第一。2023年,北京的拥堵指数比2022年增长了20%,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重庆、广州、上海和武汉。
工作日的通勤高峰与周末的高峰交通拥堵情况存在差异。北京在通勤高峰拥堵中排名第一,而周末拥堵第一的城市是广州,这可能与广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地位有关。
2. 从通勤时长来看,北京毫无疑问地位居第一。2023年,北京的平均通勤时间(以分钟计)为44分钟,比2022年增长了约4%。上海以 39.6分钟位列第二,其次是南京 37.4分钟,天津37分钟,大连36分钟。
如果从通勤距离来看,北京仍然排名第一。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为 12.5公里,比2022年增长了10%。
3. 极端通勤(单程超过 60分钟)的现象已经从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蔓延至其他城市。目前,全国约有 600万青年面临极端通勤问题。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比例己趋稳定,而济南、合肥、乌鲁木齐等城市的极端通勤比重却在连续上升,显示出比北上广深更显著的增长态势。此外,随着青年选择逃离超大城市,拥堵问题也随之扩散至二线城市。
4. 城市扩张方面,北上广深的平均通勤距离为38.5公里,年均增速已趋缓。与此同时,大连、佛山、银川、徐州等城市的通勤半径连续三年增长。温州的通勤半径现为 33公里,年度同比增长2公里,与成都并列通勤空间扩张速度第一。
5.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这六个最受年轻人关注的城市中,80%的年轻人在中心城区15公里范围内就业,而65%的年轻人居住在中心城区 15公里以外,平均单程通勤距离为9.2公里,年同比增长0.4公里。这与房租租金水平密切相关。
6. 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结果,作者发现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实际上变得更加紧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并末导致城市边界扩张和通行距离增加。相反,城市人口扩大时,人口密度相应增加。10年人口密度对人口规模的弹性为0.59,意味着人口规模增加一倍,人口密度平均增加 59%。
7. 许多大城市的通勤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集中在市中心,而居民为了降低居住成本选择居住在较远的郊区,形成了向心型的通勤模式。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一一离心型的通勤,即人们从市中心向郊区通勤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行政办公和高等教育等功能外迁引起的。例如,一些城市为了缓解市中心的压力,将大学和行政办公楼搬迁到郊区,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和大学城。但由于许多职工已经在主城区安家,他们不太可能在郊区再购买房产,从而导致了离心型的通勤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