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特斯拉的现状和宏伟蓝图

特斯拉的现状和宏伟蓝图

@北京塞冬:特斯拉上周的财报会议,很好体现了什么叫“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图1,前两周写的关于特斯拉遇到的巨大挑战,以及马老板在面临这些挑战时,无可奈何 + 无动于衷 + 头铁硬撞 的复杂心情。

还好,马老板选择了“撞南墙后要回头”,特斯拉股价触底反弹。财报会议上,面对投资者们关心的几个重要问题,马老板给出了挺务实的回答和解法:

问题:增长横盘、车型少且老、下一代车型迟迟不见踪影,甚至可能要晚到2028年才能大规模量产下一代车型的巨大风险(意味着未来4年都没啥增长)。

解法1:选择折中的务实路线,直接基于当前Model 3和Model Y平台,开发下一款(不是等“下一代”了)更廉价车型。这样,哪怕未来三至四年新工厂和新一代生产线都没法大规模量产,只基于当前已有的四大工厂,也能把产能提升到接近300万辆。

也就是说,从2024年到2027年,特斯拉的产销量可能就是180万->近300万。这个增幅比通常大家对特斯拉的预期要差很多(马老板的饼可是年化50%增速,2030年1千万+产量)。但是,比近期极度悲观的“2028年前都缺乏有效增长路径”,又好了许多[允悲] 。这构成了本次股价反弹的最大因素。

至于这个新车型会是啥样?根据Troy Teslike的预测,可能是Model 3掀背版。和Model 3的区别不只是掀背外形,还会采用之前只在Model Y上落地了的铸造部件用于降本,以及采用“(美)国产4680电池”替代中国进口电池,来获得差不多1万美元的B/C两端补贴,从而能将该车型的美国价格压到2.8-2.9万美元(从当前Model 3的3.9万美元),这个价格降幅,预计会较大提升美国市场销量。而在欧洲市场,掀背版Model 3虽然无法获得补贴加成,也许只能便宜两三千欧,但欧洲人喜欢瓦罐车。

解法2:既然造车本身在3-4年内增量有限,那就All in AI和服务。

一方面,加码自动驾驶投入,用于买算力的单季度支出大增至10亿美元,目前已拥有相当于3.5万张H100的算力,年末将达到8.5万张。

另一方面,既然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短期内还不会那么快成熟,那也可以通过模式创新,比市场预期更早地推出“叫车应用”,建立一个有人驾驶+带FSD的特斯拉也能拉客和短租的叫车平台。

按马老板的说法,这是一个类似Uber和Airbnb的生意,可以像Uber那样有司机监督+FSD驾驶去接客,也可以像Airbnb那样把带FSD的车短租给其他人。财报会上展示的创意和App界面(图2)看上去还挺有意思,车主可以选择租客的关键属性(认识的人/5星乘客等等),租客/打车乘客可以通过App来控制被租/被打的车的空调/音乐等。

马老板的意思是,可以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不止让特斯拉的车变成一种赚钱资产,还可以帮助特斯拉收集更多训练数据,从而形成飞轮,为特斯拉构建起更强的自动驾驶能力壁垒。

乍一看这个点子好像和普通网约车平台、租车平台没啥差别?细想一下可能还有那么一点点意思,因为特斯拉的车具备App操控(智能电车都这样,这点没啥)+ 所有型号、绝大多数车(HW3.0以上)都可以上最顶级的FSD。那么线上线下相结合,就可以得到一个乘客体感更好(可以App上预约调节温度音乐等),司机更轻松(虽然自己要当驾驶员,但有FSD帮着开)的网约车系统。

以及,一旦开车/租车是赚钱的,那就更有动力、或者说可以承受得起FSD的成本(99美元一个月),从而提升FSD渗透率,并帮特斯拉收集更多训练数据。这么一看,还真有点业务模式-数据-算法飞轮的感觉。

再结合发达市场的高收入、高市值(Uber + Airbnb加起来2500亿美元),这么一个叫车/租车平台,哪怕仍然是由有人驾驶的车所构成,也可以在Robotaxi完全成熟前,成为一个为未来梦想买单的现金奶牛和数据奶牛。

最后,帮助FSD形成飞轮的还不止网约车/短租车,还包括卖FSD给传统车厂,也就是希望像特斯拉牵头形成的“北美充电标准”那样,由特斯拉来牵头构建北美、乃至整个发达国家市场的自动驾驶生态,财报会议说今年就会有不止一家主流车厂签约。

考虑到整个欧洲+美国+美国的其他发达市场仆从国,共有7亿+汽车保有量,即便只考虑北美也有3亿保有量,从10年以上长周期来看(存量车逐步升级为智驾车),如果欧美日许多车厂,像“北美充电标准”那样,在整个欧美日、或者哪怕只在北美市场,选用FSD服务,从而使得FSD的保有量渗透率达到10-20%,那也有3000万~1.5亿的装机规模,再乘以500-1000美元/年的订阅费,就是一个挺可观的规模了(考虑到发达国家市场相对不错的购买力,比如50%的美国人口拥有亚马逊会员、微软每年上千亿美元的个人和企业软件服务收入、苹果每年近千亿美元的服务收入等)。

重要的是,在传统车升级为智驾车的过程中,在发达国家市场,特斯拉可能的确具备“收割全场”的可能性。因为,如果纯视觉端到端方案真的就是未来,那么,特斯拉的智驾硬件方案就是整个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中显著最便宜的,同时也是数据和算法最强大的,这让传统车商会迫于竞争形势不得不采用(就像“北美充电标准”那样)。

解法3:虽然造车增长缓慢,但储能业务未来两三年会暴增,预计会在2025-2026年达到2023年收入的5-6倍,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从百分之几提升到百分之二三十,成为新的增长极。当然,这件事情并不是新闻,其确定性早已很强,对本次财报也不构成多大影响。

总的来说,本次财报会议,让人感觉“马老板又回特斯拉上班”了,在遭遇巨大危机的时候,给出了相对务实的解法,一方面通过老平台新车型在欧美市场挖掘增长潜力,另一方面通过模式创新、为“特斯拉网约车/短租车”网络的更早形成给出了一个好像有点实际的路径,还给出了有一定想象力的模式-数据-算法飞轮。

虽然这两个解法都很难实质性弥补增长大幅不及预期所带来的想象力缺失,但比起此前无比悲观的市场情绪,也算是很有效的提振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088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