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木鱼一敲,烦恼全消,求佛大调查

木鱼一敲,烦恼全消,求佛大调查

buddha_1177009_1280.jpg

@游识猷:一篇有意思的论文,关于“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关系与体系之间选择了佛系”“许愿要先报上姓名与身份证号码”“能让当代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的只有雍和宫”“木鱼一敲,烦恼全消”。[允悲]

🙏携程网数据显示,2023年2月寺庙景区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10%,且预定门票的游客中“90后”“00后”的比例接近50%。

🙏当代青年“求神拜佛”行为主要表现在:寺庙旅 行、寺庙禅修、上香祈愿、占卜吉凶、购买与制作符咒等。

🙏“求神拜佛”的流程有:
第一步是选择相应的寺庙,寺庙不同主要功能也不同,例如年轻人到雍和宫是去求事业、财运,而卧佛寺因与“offer”谐音成为大学生找工作时的打卡地,到杭州红螺寺则是为了求一个好姻缘;
第二步是了解拜佛规矩与禁忌,包括如何拿香、上香等;
第三步是亲自制作或请法物,包括购买佛珠手串、祈福香囊、各种护身符等;
第四步是及时还愿,如果所求成真,要在初一、十五带着香、茶叶等告知佛祖自己来还愿了。

🙏青年“求神拜佛”主要是为了祈愿好的事业、学业、财运、姻缘、健康等,或者只是自娱自乐地见佛就拜,与传统民间信仰并无太大差别。

🙏面对多重压力,年轻人焦虑、纠结、迷茫、害怕做错选择,求助玄学希望借助“占卜算命”来缓解焦虑、解决困惑、获得心理安慰。
一方面,这是由于当代年轻人正处于社会流动带来的个体“脱嵌”状态,缺乏自身归属感、价值感;
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中时间效率化加上未来高度的不确定性促使他们陷入焦虑恐慌情绪,缺少清晰的生活意义和奋斗目标。

▍2314个“求神拜佛”的年轻人(18~35岁)

🙏个人年收入对数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祈祷好运次数,个人年收入每增加1%则祈祷好运的次数增加0.034%。

🙏是否正在拥有全职工作与祈祷好运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是否拥有住房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祈祷次数,拥有住房的人更倾向有祈祷行为。

🙏阶层认同感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祈祷好运的次数,个人阶层认同每提高一个单位则祈祷好运的次数增加6.4%。

🙏青年“求神拜佛”只是当前中国社会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没有哪一个单因素特征的青年群体同时具有在意吉日凶日、存在多次祈祷、随身佩戴护身符三个表现,只是存在某些与“求神拜佛”相关的行为。
例如,性别虽然与吉日凶日在意程度存在关联,但是却与祈祷行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又如,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存在一定的“求神拜佛”行为。

🙏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存在“迷而不信”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反常识”特性。
例如,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反而越在意吉日凶日,但与祈祷行为、佩戴护身符行为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对“求神拜佛”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有实际行动。

🙏线下“求神拜佛”与线上阶段性流行的“转锦鲤”“赛博菩萨”“MBTI人格测试”“换金钱豹头像”等行为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无根本上的区别,都是为了转移压力、排解焦虑、自嘲自娱、表达融入。

“求神拜佛”行为本质上仍是阶段式、旋风式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以后也会涌现出更多种多样的青年亚文化来助其排解焦虑、释放压力、表达自我。

▍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成因分析

🙏1. “风险社会”里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亲历过疫情的艰难时刻,觉悟出这场危机带来的创伤性经验,面对当前以及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心态与价值观均处于剧烈变化和波动中的年轻人出现焦虑、盲从、追求稳定等消极、保守心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病急乱投医、自我治疗式地走进寺庙祈福许愿、期望获得救赎,也从侧面表明当代青年面对多重社会结构性压力时,依然对美好生活存有期待,但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帮助和理解的困境。

🙏2. 青年时间焦虑与现实困境的叠加
青年正处于传统文化标准“成家立业”的关键阶段,且35岁又被广泛默认要取得一定社会成就的年龄门槛,否则可能会被认为是“失败者”,这实质上是时间的过度道德化对青年群体的约束、压迫、异化。
现实生活中,当前青年群体“成家”与“立业”均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些客观性、结构性问题并不是依靠青年自身的力量可以解决的。“立业”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教育回报率降低等各种因素,青年群体失业率偏高、就业质量堪忧。

“成家”方面,主要指当代青年的婚育、婚房压力。
高昂的房价不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可以独自承担的,1998—2019年我国住房销售均价年均增长率达到16%,远超同期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社会对年轻人事业成功、结婚成家的评价标准并未有多大改变,但是达到事业成功、成家立业所需的客观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两者的碰撞给当代青年带来更大压力与焦虑。

🙏3.“快文化”焦虑与寺庙“慢节奏”生活

当今社会,“又好又快”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进程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时间效率“快”,更提出结果指标要“好”,时刻强调比拼主义、赶超主义、绩效主义,其后果是“速度文化”的无限蔓延。
青年是时间焦虑的主体,适度的时间焦虑能够激发青年主观能动性,但过度的时间焦虑则会挤压个体的自由空间,导致对青年的异化和漠视。
当青年的焦虑无法得到排解或超过承受极限,就会产生寻求“乌托邦”的寄托。
而寺庙通常建立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气息古朴、环境清幽、没有门槛、一视同仁,与当代青年在职场和生活遭遇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三大现实门槛形成鲜明对比。
在寺庙的短暂休憩不仅能够亲近自然、削减张力、散步赏月、吃斋饭,还能顺带许个愿,完全满足了年轻人释放身心、忘却烦恼、期待美好的空间场所需求。

🙏批判青年“求神拜佛”就是缺乏奋斗精神,与批判大学生是“孔乙己脱不下长衫”是一个逻辑,都忽略了外在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对年轻人造成的压力,也无视了青年在面对困境时自我反思、自我突破、自我治疗的努力。

▍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对策研究

🙏1. 提高社会保障,帮助青年分担社会风险
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是青年面临的必然、必需性压力,关系到青年享有的基本生活质量与拥有的抗风险能力。
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压力剧增,需要政府和社会合理分担。

🙏2. 缓解时间焦虑,为社会“快文化”降温
“996”“007”加班文化一方面提前透支青年的身心健康,也占据了年轻人正常的休闲娱乐时间,剥夺了他们正常享受慢生活的权利;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通过过度加班来增加个人的工作量,用一个人干两个人、三个人的活来控制成本、减少工作岗位,占据了其他青年的就业岗位,间接造成青年就业难问题。

🙏3. 增加阶层流动,提高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本研究的2314个样本中,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1~10分)均值为4.3,有高达81.42%的青年认为自己所处的阶层在1~5分,可见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避免阶层固化、增加阶层流动,最根本的是需要一套科学的制度,让中低层青年感受到阶层流动的希望,持续激发社会活力。

夏俊苹.迷失抑或救赎?——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群鉴、成因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23(09):77-86.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10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653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