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卷哭了的自媒体,该如何摸着世界顶流博主过河?

卷哭了的自媒体,该如何摸着世界顶流博主过河?

说点正事,这两年我们经常说自媒体行业发展,有的人谈商业化谈矩阵,有的人谈文化输出,走向海外,甚至拿出李子柒的例子,但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海外平台上,真正做到世界级的自媒体作者们是如何做的,

那些世界范围内的头部自媒体们,有什么特点,做对了什么,让他们被全世界用户接受?相比文化输出的理论,这些实际案例可能更值得大家关注,今天,我们讲的就是这些实际中的案例。

在科技行业,最值得参考的无疑是MKB,也就是Marques Brownlee。

1.png

基本上,只要你关注科技行业,关注数码产品,或者哪怕你不关注行业,就喜欢苹果手机等产品,你可能都会对这个黑人小哥感到眼熟。

MKB全名Marques Brownlee,是非常资深的科技圈自媒体博主,从2009年开始在YouTube上做科技类内容,一开始做的是软件类测评,后来加入硬件数码产品,截至目前已经是千万级粉丝的超级头部作者,在很多数码产品的测评类视频里,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且,不止测评,他还会去直接采访科技圈从业者,比如马斯克,比尔盖茨,甚至你能看到他对话科比的视频。

事后来看,MKB的成功固然有时代因素,比如2009年不仅YouTube平台刚刚起步没那么卷,而且这个时间点也恰好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爆发期,智能手机登上舞台,各种科技产品科技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圈内容经常能破圈。既赶上了短视频红利,又赶上了科技行业爆发,飞速涨粉做大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问题在于,哪怕在同一个时代中,赶到时代红利的人也数不清,和MKB同一个时代的科技圈自媒体其实有好多,但他们都没走到最后。

第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他很好的把握住了科技圈自媒体最为关键的“理性客观”原则。

MKB的视频其实是非常淡定理性的,很多自媒体博主们喜欢用夸张的姿态和动作去表达情绪,甚至有作者会把夸张的姿态放到头5秒保证抓住大家眼球,这样用户一打开视频就是非常夸张的“Amazing!!!”,这个操作国内很多自媒体创作者也在用。

这一招有没有效?实话说,非常有效,夸张的表达和姿态确实能一下抓住观众眼球,但问题在于,一年两年,这么做确实是有效的,但如果时间拉长到十年呢?

理论上,你是不可能天天被惊呆被Amazing的,

“这个产品让我感到Amazing!”,这句话其实是在走情绪,他确实能非常直观的向大众表达出,这个产品非常好非常优秀,能很快调动观众情绪和期待值,但具体说起来,优秀在哪?最终你还是要靠产品细节和技术分析说话的。

用夸张的姿态走情绪的方式可以在初期很快吸引到眼球,数据留存也能比较好看,粉丝也很快会涨起来,可时间一旦拉到两年三年乃至十年,你是不可能靠不断重复的情绪去维持内容的,最终必然要回到技术分析本身上来。很多作者陷入瓶颈后下滑,本质就在于,重复情绪的路径,在初期新鲜感过去后,无法维系了。MKB一直走的技术分析路径,看起来平淡,但时间拉长到五年十年这个时间点,内容越做越好,这个路径无疑是长期更迭下更能走到最后的路径。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在于MKB的渠道的多元化。

MKB看起来是YouTube上的视频类自媒体,但他在推特等图文平台上的更新也不低,

MKB在YouTube上以每周两条左右的频率发了1700多个视频,有1700万粉丝,近一年互动量1500万

但他在推特上以日更的频率发了5.4万条内容~获得了600万粉丝,近一年互动量达到了7600万~

把ID一遮,单从数据来看,更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图文博主。

2.png

而且,他对于不同平台的经营,也做了多元化细分,视频平台上,他的内容是更垂直与科技的产品测评,科技圈,泛科技圈访谈,而到了图文平台上,他的内容就放开的多,从明星八卦到艺术人文再到线下生活分享,什么都有,有意思的在于,数据来看,后者显然带动了更高的互动频率~

其实这挺合理的,因为科技类内容专业度有一定门槛,大家确实会来看测评看产品分析,但互动频率必然相对低,而明星八卦人文艺术乃至线下生活分享,去哪跑步打球玩了什么游戏,这些内容没有讨论门槛,必然吸引更多互动,也让大家认识到更真实的一个“人”。

在保持视频更新的前提下,在图文社交平台上额外更新了生活日常和观点分享,加上在推特可以比较高频、即时地互动,极大的增加了粉丝的粘性,并且,基于博主多元的分享内容,互动可以涉及广泛领域,建立起了更接近真实社交的体验。

而且MKB在推上是大量参与了热门话题趋势,高度和其他大V互动的,并不是关起门来做视频的路线,

极高的社交属性大大提升了个人形象,扩散自己影响力,从单纯做账号扩展到建立个人品牌IP

当然,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不就是蹭热点参与各种热搜话题吗?

某种意义上是,但这里又要说了,MKB在社交媒体上,哪怕高度参与热门话题,也延续了其理性客观的特点,这是我觉得最为难得的。

最典型案例是弗洛伊德事件,按理说,“Black Lives Matter”BLM运动本身是政治正确,MKB本身又是黑人,在这个情况下他其实很容易趁着大众情绪说一些场面话,甚至,不用他说,当时就有“关注更多黑人创作者”的口号,他完全可以顺水推舟。

但他没有,他的观点是

“非常感激你们的订阅,但我希望是因为我的内容吸引了你,对你有帮助,而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一个黑人”

对于BKM和零元购等操作,他的态度也是

“在这种时候作为黑人不发声是有压力的,可单纯发声然后加一个标签其实挺虚伪,他更想用事实说话,用科技领域的卓越内容创作改变大家对于黑人的看法”

简单来说,用事实说话,不搞政治正确那套。

参与热门话题,但并没有随波逐流,即便在热门话题下,哪怕顶着政治正确的压力,依然保持了延续一致的理性客观思路。

我认为这无疑是有一定压力的,但可能正是这样坚持理性客观的特点,让他吸引到了很多“沉默的大多数”。

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MKB的整体运营思路,其实和许多科技圈作者是有点不一样的。

首先他并不是盲目的跟着热点走,也没有单纯看数据,用夸张姿态去快速涨粉抓眼球,他从始至终,走的是理性客观的大众路线,长期运营。

其次,他不但在视频平台上发布科技类内容,在图文平台上,他也针对性的运营。

他在推特上的5.4万条内容中,有83%是图文内容,其中关于生活和想法的,在最近100条中又占到了62%,也就是在图文社交平台上,他高度遵循了平台调性,不是简单的做完视频然后往各个平台发,而是根据各个平台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内容调整。

此外,针对推特社交媒体的特点,MKB在推上也做出了更多社交属性的运营动作,无论是跟粉丝多维度互动还是跟其他大V互动,相比之下当前的视频平台还不太能提供这样的社交土壤。

这样多平台差异化的运营,让其IP在各个平台都快速涨粉,极大加强了个人品牌IP,而没有死绑一个平台的特点,也大大降低了单个平台运营的风险。

而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MKB这样多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也反向加强了其商业化模式,在图文平台上,因为其内容多元化,其品牌合作的范畴也可以多元化。较低制作成本的图文内容可以帮助创作者保持更高的更新频率和粉丝互动。

MKB的这种针对平台特点打出差异的运营思路,其实可以很好地平移到国内给创作者们借鉴。

国内很多作者,多平台的思路往往还停留在做完视频同步往各个平台发的阶段,比如同样属于科技圈的何同学,何同学在B站爆火后其实是入驻了微博的,但更新频率并不高,很多人可能归结于何同学的内容特点,

因为何同学的视频内容属于是“慢工出细活,出大活”的特点,一两个月不更新,然后更新就是大活。

这样的内容特点,自然就导致了在微博等平台上更新不多。

但实际上,完全可以像MKB这样,针对不同平台做差异化运营,视频平台保持原有频率,在图文社交平台上则根据平台调性做调整,多更新,多参与热点话题讨论。

因为微博等图文平台走的是轻量化快更迭路线,相比一个月更新一个重量级内容,更适合日常的,轻量化的高频率更新,图文本身也比较轻,完全可以不用将内容做的那么重。

图文的便利性,跟粉丝和其他大V的高度社交性,还有话题破圈可能性,这些都是微博相比其他平台的独特优势,博主既可以和其他行业大V互动,还可以以多元的维度参与内容生产,也可以凭借微博平台对于话题的运营能力,挖掘内容创新的灵感,甚至以热点的势能破圈,从而真正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2023年微博有一系列扶持全方位提升创作者体验:比如加强了垂直化跨圈层运营,增加内容品类之间的联动和跨界。再比如单条优质内容上热搜,这些都可以让内容以更快的方式出圈,吸引到更多用户。

创作者完全可以针对用户兴趣的变化,靠着图文的低成本特点,在自己已经成熟的细分领域之外,尝试开辟新的内容领域,捕捉新的内容商业化机会。

这两年创作者环境也面临着从“卖流量向卖铁粉”的转变,核心竞争力是忠实粉丝而非流量。与用户建立感情链接,用长远的可持续的真正的自我态度去面对受众,对于希望可持续发展的自媒体创作而言,可能有更积极的意义

来源:诗翰 微信号:lixingdeqinggan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540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