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首先得走出东北

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首先得走出东北

flowers_276014_1280.jpg

@有个梨GPT:网上经常能看到部分东北人认为东北的困境是南方省份,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吸血」,把东北都吸干了。

但你去看一下GDP的数字就会发现,这三个省的GDP加起来有30万亿这个水平,东三省加起来6万亿也没有,哪里有那么高密度的营养给人吸。

但有人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窝囊。

++++

与之类似的,关于GPT的未来,如果你描绘出一个未来大家不工作只要领低保出门浪即可的愿景,同样很多人站出来支持。这种愿景怎么可能呢。德国这样的出口国家,大量出口赚钱养活他那为数不多的人口中显著比例的失业人群,这在一个时期是能成立的,但是全球都这样,谁还能卖东西给谁赚钱?[二哈]。

++++

但人们愿意相信,wishful thinking,一厢情愿。实际上在社交媒体上最容易传播的就是这种wishful thinking,无论是洲际导弹伺候白宫,还是房价即将跌到一平米一美元,或者科学是一场华丽的阴谋,等等等等。

++++

有两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写过一本著名的行为心理学著作,「scarcity」,书里的例子象有钱人的生活一样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而且大部分人看不懂这本书,他们只能记住一句「人穷会变笨」的实用主义精髓,但重点不是人穷会怎样,而是人该怎样观察事实得出结论,自己也是事实的一部分。

++++

每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是相对贫困的。无法周游世界看看人和人有多么的不同,也没法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他们很容易聚在一起相信一些共同的东西,现在称民粹。

民粹最初不是这个意思。它在上个世纪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是很进步的一个词,表达了应有普通人而不是只有精英参与politiks的理念。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了普通人的头脑不行,聚在一起也没能更行,无论是宣扬自己的奋斗,还是许诺借款二十年,都能轻易窃取普通人的愿景为自己造梦,让大家活在自己的梦中。其实他们自己早已不再普通,但是大多数普通人看待他们的想法仍像王朔描述崔健一样:

「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我想、有需要让自己感到自己有心灵,就听崔健的歌,仿佛自己的心灵存在于他的音符中,只有通过他的嗓子和他拨动琴弦的手指才能呈现出来,像烟只能通过火来点燃。这该算着魔吧?那段时间又很幸福,以为再也不会失去自己,健康的心灵被可靠地寄托在美丽的地方,如果想自我感动一把,自我证实一把,就把老崔的录音带找出来,按一个键子,如同把钱存在银行想花就去取。我宁愿崔健和他的音乐代表我存在,代表我斗争,代表我信仰,我把重大的责任都交给他了。

我要指出,崔健的音乐有很大的麻醉作用,他会使像我这样不肯承当的人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放弃,理想还在,勇气还在,希望还在,只要这种音乐还响着,我们这些人就不是毫无价值。——然后是再一次地破灭,极大地失落和空虚。

没有什么音乐能支持哪怕是最平凡的人的一生。即便是崔健,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有如我的青春胎印。他的每一声歌唱都如同我自发的呐喊,很美,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感觉。可最终,我该面对的还得面对,难堪的过程一步也无法省略。曲终人散,什么也没改变。」

++++

所以呢,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首先得走出东北,忘记崔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418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