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微软的挣扎

微软的挣扎

1.png

相约的 1998 年,比尔盖茨也是春风得意,稳坐两届世界首富。但是在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场演讲时,却遭遇 “突袭”。一个蛋糕精准地砸到了比尔盖的脸上,惊慌的保镖连忙护送比尔盖茨回酒店换衣服。

当时媒体认为是袭击的原因是用户对比尔盖茨捆绑销售 IE 浏览器的行为不满,但几天后发现,袭击者只是一个 “初代网红”,通过袭击富豪来出名。

比尔盖茨事后说,蛋糕并不好吃。以及,保镖并不好用。于是,他把保镖团队重新更换来解决安全问题。但,微软公司此时却正面临着一个更大更难处理的 “蛋糕”。以及日后,一个个 “泥潭”、一次次 “挣扎”。

浏览器:胜利的泥潭

1994 年 10 月,网景公司(Netscape)发布付费浏览器 “网景”,四个月后就占据 75% 的市场,并在 10 个月后就发行上市,股价飙升。微软仓促应战,但是发布了几个 IE 版本依然不受用户认可,靠产品似乎拼不过。

于是,微软 “镇山之宝” 出手,操作系统上开始捆绑 IE 浏览器,相当于免费送用户。同时,微软也不断改善功能,便宜还更好,用户好评度逐渐提升。在 “蛋糕事件” 发生时,IE 浏览器已经成为行业第一。而免费干掉付费,这个逻辑在数十年后被红衣教主在杀毒软件领域复制,也是大获成功。

这个做法让美国一众小公司恐慌,网景提起了反垄断诉讼,1998 年美国司法部正式对微软反垄断立案,美国 19 个州政府也相继参与了诉讼。媒体甚至用 “世纪末的审判” 来形容微软的境遇。2000 年时,比尔盖茨宣布不再担任微软 CEO。但麻烦还在继续:法官杰克逊要求微软进行拆分。

正当舆论认为微软无计可施时,却发生了反转。

法官杰克逊突然被指控违法司法程序、向媒体泄露了案件内情,被迫遭到解职。继任的法官就温和多了,促成了司法部和微软的和解,随后有一半以上州政府也相继撤回了诉讼。

这场世界末审判,成为了跨世纪大案。当然,结果也很明了。微软并没有被拆分、捆绑销售也并没有发生改变。2002 年,IE 市场份额高达 96%。微软的 Office 产品,也在中国把当时份额第一的金山办公,压得喘不过气。

同一时期、以及日后,欧盟等全球多国都对微软发起了不同产品的反垄断,颇有四面楚歌的境遇。但微软也不再挣扎,都是欣然接受罚款。交钱,但依然,捆绑销售。

搜索:傲慢的溃败

微软在打赢浏览器战争的同时,另一个对手谷歌却悄然成长。

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量大幅增加,获取信息成为刚需。搜索引擎 Infoseek 因为被网景浏览器作为默认项,也一度占据 90% 的市场份额,随后创建百度的李彦宏也曾是其核心工程师。

但败也萧何,随着 IE 浏览器的崛起,Infoseek 也逐渐没落(一个原因也是迪士尼控股后,看到门户网站的热潮,也将 Infoseek 转型为门户网站,而没有坚持搜索业务)。

1998 年,积累了近两年技术的谷歌,正式成立;微软旗下的 MSN 搜索也刚问世。虽然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看,胜利都应该属于微软,但实际却并不如此。

也许是因为微软忌惮反垄断,不敢在浏览器里捆绑搜索引擎,但日后的评论更倾向于认为,微软觉得卖软件太赚钱,并没有看中互联网这点小业务。

实际上,谷歌起初的广告商业化也不顺利。向被收录的门户网站收费,不可行;向显示内容收费,也不可行。最终,摸索了 4 年左右,在 2002 年,谷歌依靠 PPC 模式,也就是按照用户点击量再付费,成功实现了商业价值。

而微软在 2003 年也缓过了神,开始加大自身搜索技术的研发。2009 年,微软将搜索引擎正式命名为 Bing,并很快成为 Yahoo 的技术提供方,似乎要向市场发起冲击。

然而,互联网浪潮之下,许多玩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国内,中文搜索有了百度;而第三方浏览器也因为内置了各种常用网站、小插件,成为大众用户最爱,而这些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几乎都没有 Bing。

无论市场推广、还是产品层面,Bing 都被认为走高大上范儿风格,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个困境也在 MSN 和 QQ 的对抗中得到了体现。

国际上,谷歌在 2008 年也发布了浏览器 Chrome,因为界面清新、搜索效率高、以及插件的可扩展性很强,得到用户高度好评,市占率达到了 1%。在谷歌之前,还有 Firefox、Opera 等浏览器来挑战微软 IE,但都失败,因此,微软也并没有将 Chrome 放在心上。

但谷歌最重要的武器,并不只是浏览器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兼容并包的心态,或者说战略。谷歌成立了开源平台 chromium,将浏览器代码开源,于是也就有了国内一批基于谷歌内核的第三方浏览器诞生,帮助谷歌一起侵占微软的份额。

同时,谷歌将目光瞄向了移动互联网,在 2012 年开发了安卓版本,这也成为日后的关键胜负手。

外有浏览器扩张,内有搜索技术发展,再以开源的生态做引领,谷歌业务突飞猛进。搜索引擎占据 92% 的份额,浏览器占据 65% 份额,而微软在搜索领域,真的是从瞧不起到攀不上,几经挣扎在 2022 年时,Bing 的市占率也仅占 3.5%,而浏览器也更新为 Edge,但也仅剩 12% 的份额。

但在这个过程中,微软也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挣扎。

手机系统:开放、封闭皆遇强敌

微软在手机系统上发力并不晚。1990 年代,微软就希望和当时的手机之王诺基亚合作,但后者反而和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公司一起发布了 “塞班系统”,成为了微软对手。比尔盖茨曾认为,手机最终还是要靠数据驱动,而非硬件,因此微软还是有机会的。

2001 年,微软投资了英国一家手机厂商,以发布搭载自己系统的手机,但进展缓慢。塞班也通过组织各厂商的攻守同盟,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微软在和塞班的竞争中迟迟找不到发力点,但没关系,因为他俩竞争 “吃饭” 的桌子被掀了。

谷歌通过开源的 Android 系统广结良缘、苹果通过封闭的 iOS 惊艳世人,两者联手把手机从功能时代推到了智能时代,也将互联网发展的主力,从电脑切换到了手机上,移动互联网浪潮来袭。

错过互联网的微软,自然不甘心错过移动互联网;失去手机王座的诺基亚,也希望有机会翻盘。两个失意的人,走到了一起。

2011 年,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采用微软的 Windows Phone 系统,2013 年 9 月微软更是以 71 亿美元收购了诺基亚手机业务和相应专利。第二年,Lumia 取代诺基亚成为新品牌。

成立于 2010 年的小米,都已经用参与感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之时,微软的手机业务仍进展缓慢,尽管当年 “1% 事件” 彰显了微软铁粉的热爱(国内某应用称不再对微软手机提供更新,因为用户不到 1%;引起微软用户不满),但在全球来看,微软手机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事后来看,微软采用封闭体系,但不如苹果惊艳、有品牌效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更迭,又需要系统的快速更新,这一点又比不过开源系统;在营销端,虽有 1% 铁粉,但抓不住大众的心理,在堆料跑分的年代,微软却总慢几拍。

网上甚至有个段子:高通骁龙 8 系是高端,6 系是中端,4 系是低端,2 系是微软。

而最核心的原因,也许还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实在太赚钱,能躺着赚钱的时候,凭什么要挣扎站起来?

而历史一次次说明,如果不想站起来,那就会被赶下去。在 2014 年,时任微软总裁的鲍尔默辞职,纳德拉接任,比尔盖茨也回归微软,担任技术顾问。微软最大一次的 “挣扎” 由此拉开序幕。

改组、开放、押注

纳德拉上台的第一件事情,改组。裁撤了手机业务资源、降低 windows 部门在公司中的地位。并大幅改善组织内部环境,降低内耗。

其次,从封闭走向开源。提供针对安卓和 iOS 系统的 office 套件、主动参与开源生态。在 2014 年旧金山的一个活动上,纳德拉亲口表示,微软爱 Linux。而后者在过去一直被微软视为水火不容。除了表态,微软也在实干,贡献各种代码,还收购了开源社区 Github

Salesforce 的年会上,作为微软 CEO 的纳德拉竟然拿出了一部 iPhone,并说出了一句经典语句:我喜欢称它为 iPhone Pro,因为它安装了微软的所有软件和应用程序。”

然后,全面发力云业务。投入资源搭建数据中心,构建数据平台、改善云版本 office 的体验,而不管用户是用什么手机、什么系统。

这些举措,总算为微软摆脱了 “陈旧” 的印象,走出了 “增长低迷” 的泥潭,成就了津津乐道的 “大象奔跑”。

风浪越大,鱼越贵

如今全球爆火的 ChatGPT,也把微软推上了讨论焦点。早在 2019 年,微软就投资 10 亿美元给了 ChatGPT 的研发团队 OpenAI,年初更是表示要投资近百亿美元。

微软的商业目的,也容易推测,一方面加强云产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集成到 Bing 搜索中,重新回到搜索领域跟谷歌干。据测算,搜索市占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广告收入就至少有 20 亿美元。

当然,谷歌在 AI 领域的技术也非常领先,Deepmind 带给业内一次次兴奋。但微软只要拉着谷歌一起卷,谷歌就再也回不到躺着赚广告的日子了。华尔街投资人也担心谷歌受到冲击而选择抛售谷歌股票。微软上演了一出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国内许多公司也相继加大了类似 ChatGPT 技术的研发,这其中不乏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毕竟资金投入不是小数目。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强烈指责国内大厂为什么没有像微软那么厉害、率先做出类似业务。

讲真,高科技,并不是只有 AI。而且,就在微软加大 OpenAI 的投资时,前几年高调投资的元宇宙业务,也传出了团队裁撤的消息。

商业,就是一连串的试错。国际巨头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国内公司,我们也应该多些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 AI 这条赛道上,算力、背后的芯片,是最大也最困难的障碍。

而回到微软来看,从浏览器、搜索、互联网、移动浪潮,到云、AI,微软一路挣扎,而排在转型、改革、文化、技术等等词语前面的,也许应该是 “坚韧”。这也是当下我们科技产业所需要的,困难很多,但攻坚是值得的。

毕竟,风浪越大、鱼越贵。

来源:远川科技评论 微信号:kechuangych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060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