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的姓氏为什么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

中国的姓氏为什么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

作者 / 温伯陵

一、

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黄帝或者炎帝的后代。

除了文化的浸润,还有血统认可。

如果大家有家谱的话,翻开第一页,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有名的祖宗,根据历史资料再向上推,就能发现家族的初代目,竟然是春秋战国的君主。

春秋战国的君主,又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后代。

所以中国人便形成共识,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血统非常高贵,什么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谁比谁差啊。

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我们用姓氏来分析一下。

司马迁在《史记 · 夏本纪》里说:

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殷本纪》里也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峒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秦本纪》里还有: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夏禹是黄帝的玄孙,商朝是帝喾的后代,秦国是颛顼的后代。而颛顼和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孙。

虽然司马迁写在《史记》里的姓氏,现在有很多已经不用了,但是夏、费、辛、来、宋、徐、秦等等,现在依然是中国的大姓,人口比例非常高。

到了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破家灭国是常有的事,于是诸侯国君和贵族在家国灭亡之后,就以封地或者国号为姓,于是出现了薛、温、胡、魏、韩、孔等姓氏。

西楚霸王项羽的项姓,就是以“封地为项”得来的。

至此,中国人的姓氏基本都演化出来,最终在汉朝正式定型,此后再没有大规模的出现新姓氏。

而且中国人的姓氏,基本都是父亲传下来的,改姓的事情不能说没有,但是非常少,对整个中国人的姓氏来说,影响不大。

既然春秋战国的君主、贵族都是炎黄二帝的直系后代,他们传下来的姓氏,一直用到现在,那么有名有姓的中国人,都是板上钉钉的炎黄子孙呗?

这个说法,理论上没什么问题。

但是想实锤,必须解释清楚一个问题:国君和贵族毕竟是少数,穷苦人民才是人口的大多数,难道他们不生孩子吗?

其实穷苦人民也生孩子,但是大多数穷苦人民都绝后了

这倒不是我瞎编的,而是学术界研究的成果。

复旦大学的陈熙,写过一篇《延续香火的理想和普遍绝嗣的现实》,在这方面的影响很大,网上流传的到处都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陈熙仔细研究了福建松源魏氏的家谱,发现 1650 年的时候,魏氏家族共有 169 名男性,然后他把 169 名男性算作初代目,来研究魏氏家族的繁衍情况。

结果经过三代人的时间,便有 71.6%的男性绝嗣,到了 1917 年,原来的 169 人里,只有 13.61%的男性留下后代,差不多是 23 人。

短短 267 年,169 人的家族就有 146 人断了香火。

而魏氏家族的人口却繁衍到 1360 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 23 个初代目的后代。

总人口翻 8 倍,大部分初代目却绝嗣,这就是残酷的生存竞争。

大家都能娶妻生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是高死亡率

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稍微有些细菌感染,就可能让一个人丧命。于是很多男性早夭,根本活不到娶妻生子的年纪。即便活到 20 岁娶妻生子了,也不能保证小孩长大成人。

事实上,古代的孩子不长到 10 岁,家长都不知道能不能养活,等小孩身体强壮有了抵抗能力,父母才敢松一口气。

想对抗高死亡率只有多生孩子。

但是“经济地位”限制了多生孩子的想法,这也是男性绝嗣的第二个原因

经济地位的差别很好理解。

和相亲要求月薪 5 万一样,魏氏家族的富裕地主,肯定在娶老婆的事情上占优势,没有哪家姑娘能拒绝富裕人家的提亲。

而魏氏家族的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连养活自己都费劲,那时候又没有自由恋爱,如果姑娘们有得选,当然不愿意嫁给魏家的穷人。

见不到脸又没感情,不图家产能图什么?

这么一对比就明白了,富裕人家不到 20 岁就能娶妻生子,多生几个也能养活,穷人家娶老婆都很难了,很多人只能打光棍,即便侥幸娶到老婆,他的经济条件也很难对抗高死亡率。

于是,富裕人家一代一代的增加人口,穷人家一代一代的减少人口,结果便是大部分男性绝嗣,极个别共同祖先繁衍了庞大的家族后代

如果大家觉得松源魏氏不够典型,那我们再来看孔子家族。

司马迁在《史记》里,把孔子列入专门记载诸侯的世家,可以说在汉武帝年间,孔子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即便如此,孔子的后代也走上悲惨的绝嗣之路。

孔子是公元前 500 多年的人,他的直系后代用了 600 年时间,繁衍到汉武帝年间也不过区区 5、6 人。再过千年到了南宋的时候,孔子的直系后代已经传到 53 代,才有兄弟 61 人。

将近 1700 年的时间,孔子才有了 61 个后代,这是多么悲催的数字。

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都这样,更不用说其他穷苦人民了,估计炎黄时代的穷苦人民早就绝嗣了。

明朝以后,孔子逐渐走上神位,直系后代也被朝廷保护起来,各种赏赐、封田、做官的优惠特别多,所以孔子的直系后代也慢慢多了起来。

繁衍到清朝康熙年间,孔子的直系后代是 2 万人,乾隆年间有 10 万,2009 年重修家谱之后,记录的孔子后代是 200 万人。

看吧。

孔子家族没有保护伞的时候,差点都绝嗣了,一旦走上孔子走上神位,直接成了最庞大的家族

而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君主,向上推是商朝帝王,再往上推便是帝喾——黄帝。

其他中国人,也经历了这样的繁衍过程。

炎黄二帝的直系后代有先发优势,占据了远古时代的大部分资源,获得繁衍生息的权力,逐渐熬死同时代的贫苦人民。

秦汉以后,炎黄二帝——诸侯国君的后代们,能做官的家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落魄的家族通过读书打仗也能翻身,取得传宗接代的权力。

那些连续几代都没起色的倒霉蛋,基本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了。

活到现在的中国人,都是经过筛选考验的幸运儿。

说一句炎黄子孙,没毛病。

123.jpg

二、

我们在前文基本说清了“炎黄子孙”的意思,但黄帝和炎帝都是部落领袖,而远古时代的部落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就生出 14 亿中国人呢?

答案就是殖民

黄帝带兵征伐天下,兼并了无数部落,并且把炎帝也给兼并了,最后击败蚩尤,成为中国大地的最强王者。

随后,黄帝把部下和儿子们都分封出去,每人给一块土地,他们带着亲信随从和嫡系部队,到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这些人是国家的统治核心,而那块土地上的原始居民,便成了国家的二等公民,属于被压榨的对象,劳动打仗有份,升官发财没门。

这样一来,阶级就出现了。

和黄帝亲近的国家统治阶层,有身份有地位,自然有择偶和繁衍权。土著二等公民什么都没有,几代人之后也就绝嗣了。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穷人,那么二等公民绝嗣之后,谁来填补穷人的空缺呢?

就是那些掉落阶层的贵族们。

阶层是很严密的社会结构,想向上爬非常困难,落下来却很容易

在讲究血统的远古时代,土著没有任何机会向上进阶,那么贵族的不肖子孙们,便自动向下填补穷人的空缺。

于是经过几十代人以后,大部分远古部落就死绝了。按照这个规律继续向前走,那些追随黄帝的贵族后代,地位自然不如黄帝的直系后代,慢慢的也变成穷人,在绝嗣的路上策马狂奔。

当初黄帝打下的地盘,也就成了清一色的炎黄子孙,形成中国最原始的基本盘。

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 71 个诸侯国,姬姓就占了 53 个,最大的异姓诸侯是姜子牙,看姓氏就知道了,他是炎帝的后代。

这些诸侯带着亲信和部队上任,在周朝封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他们的亲信部队以及拉拢的地方大族,叫做国人,平时都住在城市里。

而当地的土著穷人,又成了二等公民,平时住在城外的荒野,叫做野人。

于是国人成为新的统治阶层,野人成了被统治阶层。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惯例,再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演。

野人没有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走上绝嗣的道路,而国人发展壮大之后,不可避免地迎来内卷,那些落魄的国人就走出城外,占领了野人的生存空间。

战国初期的史书里,经常能见到野人的字眼,但是到秦始皇统一以后,野人这个词基本绝迹了。

其中少部分被同化,大部分是死绝了。

至此,炎黄子孙的生存空间扩张到长江流域。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可以总结一下: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作用,其实是保证繁衍权,进一步延续种族的生存权

如果一个家族连续几代人都没出息,或者不思进取躺平挨捶,不出 50 年,这个家族就彻底绝迹了。历代祖先努力几十代,不管生前如何辉煌,起码在人类繁衍的项目里,彻底沦为失败者。

中国有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第二次是唐朝末年躲避“五代十国”的战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以后,女真和蒙古人南下中原,北方汉人纷纷向江南迁徙。

在这以前,江南都是百越之类的土著野人,比如三国时期的人口不足,孙权就派将军去浙江抓野人,补充军队人数,而且孙权造船去台湾,主要目的也是抓野人。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除了安定后方以外,另一个目的也是抓野人补充人口。

但是经过三次南迁,汉人成为江南的统治阶层,利用种族优势招募土著女性,生下大量汉族人口,而土著男性则沦为没有繁衍权的屌丝。

即便有一些漏网之鱼,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进山捕杀,男性野人基本绝迹。到了南宋时期,整个江南都成了炎黄子孙的地盘。

中国的基本盘至此确定下来。

前些年,复旦大学的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采样研究男性的 Y 染色体发现,中国汉人的父系基本都是北方人,但是南方的汉人非常特殊:

父系来自北方汉人,母系来自南方女性

这个结论的背后,要么是杀戮导致的种族灭绝,要么是种族的政经地位熬死土著男性,总之都是持续千年的悲惨故事。

而且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个结论,就是公元前 4000 年左右,中国汉人出现 5 个超级祖先,他们的后代占现代中国人的 60%以上

公元前 4000 年,正好是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人物活跃的年代。

当然了,这种事情不是中国的特例,世界其他国家都一样。

原本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是没有白种人的,后来大航海爆发,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到处跑,有什么水陆要冲、土地肥美的地方,就移民过来住下不走了。

建立殖民地以后怎么办呢?

杀男人、娶女人呗。

最先遭罪的是南美洲,因为发起大航海的西班牙、葡萄牙喜欢南美洲,殖民者在南美洲建立起农场庄园,土著沦为二等公民,男人大量死亡,女人和欧洲白人殖民者一起生了无数孩子。

这些欧洲白人和美洲土著的混血儿,便是所谓的拉丁裔,美国就有近 6000 万。

澳大利亚在大航海之前,差不多有 30 万土著人口,当欧洲白人到了澳大利亚以后,基本都遭遇了种族灭绝的待遇。

现在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哪还有什么土著人口。

至于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更是大写的悲剧,整片大陆都被白人夺走,自己被赶到保留地里苟且度日。

其实说白了,欧洲白人对印第安人等土著的态度,和中国古代到处抓野人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中国在几千年前就用殖民的方式,扩张种族的生存空间,直到把周围的好地方都占完了,明清时期开始剧烈内卷。而欧洲白人在中国的明清时期,才开始大航海运动,占领几个大洲的土地。

所以我们的土地是自古以来,可以用种族和人权做武器,反过来在外交场合怼美国。

这种事做的越早,越是理直气壮。

三、

说完历史,我们回到现在。

中国在秦汉时期定型的姓氏,至今有 3100 多个,但是 100 个大姓占了 87%的人口,剩下 3000 个姓氏只有 13%的中国人口。

前 100 个大姓在以前的几千年里,通过不断努力奋斗,占有了大量社会资源,挣到种族人口的繁衍权。

而那 3000 多个姓氏的祖宗,由于天灾、战乱、人口锐减、政经地位等原因,没怎么争到繁衍权,导致姓氏的人口不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口数量最少的一些姓氏,大概率是要消失的。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对,炎黄子孙在灭掉野人、占领土地之后,在种族人口上开始内卷了。

这个过程和周朝分封、汉人南迁没什么不同,都是高层的不肖子向下沦落、中层精英要么向上升级要么向下滑落、底层人口等着慢慢绝嗣

我们这种底层贫苦人民,即便生了孩子传宗接代,也不知道能流传多少代……体内那条传承了几千年的染色体,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了,这么一想真的悲剧。

除了多挣钱保住繁衍权,没别的办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权贵才是计划生育的最大受害者,虽然他们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却在生育和繁衍的项目上,和平民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说这些不是贩卖焦虑,更不是鼓励大家为国生娃,只是说一个冷冰冰的历史规律,这种东西本身就没有感情。

到底该怎么做,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把这个历史规律放到国家层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占据优质政经资源的发达国家,以及组成发达国家的种族,必然会不自觉的兼并弱势国家和种族。

类似于走出非洲的智人兼并尼安德特人、炎黄部落兼并蚩尤部落、北方汉人捕杀山区野人、欧洲白人虐杀印第安人一样,现代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也会对弱势国家发起种族兼并。

这种种族兼并,当然不会和以前一样,举起枪来直接杀掉。而是用种族优势的地位,让弱势国家和种族的女性,变成 easy girl。

大家经常上网就知道了,东亚的很多女性都对白人有好感,哪怕白人是一无所有的屌丝,依然能吸引东亚的优质女性。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可以说是白人的天堂。

反过来看,中国男性在非洲也很受欢迎。

而 easy girl 的人数多了,便会削弱本国男性的繁衍权。

这种事情,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女性崇洋媚外,也不能说东亚男性懦弱不争气,而是白人男性背后的国家和种族优势,以及在世界阶层中的统治地位。

如果以千年为时间跨度来看问题的话,我们就能明白,个人、国家、种族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繁衍,只有不断向上突破,做那个兼并别人的人,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权

种族兼并和人口繁衍,才是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不管口号喊得多么动听,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也是冷冰冰的历史规律。

我们炎黄子孙一直赢了几千年,可不想在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变成白种人眼中的“野人”,并且出现一堆“东亚版的拉丁裔。”

当然了,不管是中国的姓氏内卷,还是世界上的种族兼并,都不是短时期能完成了,起码要以千年为单位来计算。

人类的寿命太短暂,根本来不及感受世界的变化,就匆匆过完一生。但我们可以阅读往事推断未来,这也是历史的魅力。

突然想起斯嘉丽·约翰逊在《超体》里的一句话:

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度量单位,没有了时间,我们便不复存在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041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