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每到大的档期,总会出现某某片子偷票房的言论出现,就挺无奈的

每到大的档期,总会出现某某片子偷票房的言论出现,就挺无奈的

16.png

@肥啾电影:每到大的档期,总会出现某某片子偷票房的言论出现,就挺无奈的,不是对偷票房行为无奈,而是大众不太了解现如今「偷票房」多难的一件事。不管是从动机上还是技术上,基本上很难实现。还有所谓“资本控制”“偷票房”,只能说现在造谣成本还是太低了,但是,种种无知的言论背后的伤害性真的很大。

作为影片的片方,代表着自己影片的利益,如果自己的影片利益受损肯定会尽力维护自救的利益,但是他们达成一致,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联合声明,将矛头对准了网上的舆论和谣言,说明对他们来说,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每部影片的发行方都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票房监察,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人不间断的核查和跑腿,如果发现异常都会上报,所以对于片方来说他们比谁都清楚票房少没少。

作为一个影迷,迫切希望看到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2022年的中国电影太难了,几十万以此养家糊口的从业人员在失业边缘挣扎。今年春节档疫情终于结束,中国电影终于迎来全面复苏的希望,七部类型、题材不同,影片整体质量还也不错,承受着去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重担。但是这两天发现网络上充斥着伤害中国电影、扰乱正常讨论环境的恶意揣测和谩骂,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关于「偷票房」,我也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所说的言之凿凿的“铁证”,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偷票房」电影院偷电影发行方的票房,通过手写票、不出票等方式,电影院自己把这部分收入吞了,损害时的是片方的利益,片方是绝对不会允许的,片方也会委托的专业监察机构进行跟踪和核查。「偷票房」在过去线下购票占比还比较大的时期确实是存在的,但是随着软件app 的实名制,以及在线购票比例占据绝大比例,这种操作的可能性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每一张票只要出票了就会被计入专资系统,是无法作弊的!如果出现了票和影片对不上的情况,多数也是购票平台出了bug。电影这个行业不是没人监管,一些蓄意造谣的人阴暗的心思可以往回收收。

还有一种,把A电影的部分票房挪给B电影,这个叫「挪票房」,这种也是一样,只要出票了就会被计入专资,计入实际影片票房,放在现在也几乎不可能!尤其像春节档这个大档期,看电影是硬刚需,《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违反市场规律刻意给谁多排,从动机上对影院的利益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即使每部片子的分账比例有所差异,也不会差别很大。

从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以来,对于院线偷票房面临的惩罚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电影局会点名公告,在一定时间内不再提供新片拷贝和密钥,相当于停业整顿,还要承担巨额罚款,记得去年合肥某家影院因曾经偷票房就是博纳惩罚停发密钥,致使《长津湖》《水门桥》等强力票房号召力的影片无法在其影院上映,损失惨重。所以在多方监管和法律重罚的趋严之下,影院偷票房顶风作案无异于饮鸩止渴,得不偿失。所以对院线来说,不管是「挪票房」还是「偷票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很难实现,如果有少数存在这种情况,那应该所有影片都有概率成为被偷的对象,而不是只有某一部存在,既然偷了院线哪还管损害的是哪个片方利益。所以这种行为伤害的不是一部影片,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片方的影响,就是院线为了完成允诺的片方的排片任务,在不影响正常营业的情况下,出现大量半夜、清晨的废场,也就是所谓的「幽灵场」和「锁场」,这些废场均不计入票房,院线做做样子跟片方看,因为这个时间段大部分连密钥都没有,怕有人真买了,导致无法播放。这种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部影片都会有。

另外,发行方为了冲首周的排片和上座率,会给影院一些抢票款,其实就是提前自己花钱买一些场次的票,然后送给观众看,但是这些票房收入也是纳入实际票房收入,也算是很普遍吧。

还有一些粉丝为了自己爱豆主演的电影争取排片,会购买某部电影的电影院一些场次的一定比例的电影票,但是这也是真金实银的操作,也是计入票房的,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种行为,其实对具体一部的影片大盘的影响其实很小。

关于「挤压排片」的说法,这个我觉得还是的基于市场规律看。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的排片,在预售的时候基本已经定型了,真正对市场影响应该是从大年初四开始,口碑和上座率还是影响排片,尤其是上座率的影响更为直接,如果某一部影片上座率非常高,就可以提高排片,相反则减少排片,院线是独立的,他们为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自负盈亏,肯定会尽力卖出去更多票,哪个好卖哪个多排!

电影市场环境需要更健康的舆论环境,引战、造谣、抹黑的手法真的令人不齿。真的喜欢一部电影,就多去为它做宣传,去争取更多人去看,而不是造谣、抹黑,破坏市场,以“正义”之名行卑劣之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006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