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1000万都募不到干吗做私募

1000万都募不到干吗做私募

48.png

@月风_投资笔记:前几天协会新发了《《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征求意见稿)》,其实这个备案办法影响挺大的,只是私募是个小圈子外面报道的不多。

如果让我一句话总结就是:小私募(证券型&股权型)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大幅压缩,整个行业会加速出清。里面一些我认为对小私募影响比较大的条款包括:

1、明确实缴货币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或者等值货币——私募注册资本的门槛就是1000万起,之前允许部分实缴,这次明确要求完全实缴,而且只能用现金实缴(公开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一般都是只允许货币实缴,这是属于要求向公开金融机构接近);

2、原则上不允许设置两层以上的嵌套架构,不能通过SPV等特殊主体绕开对股东、合伙人、实际控制人的相关要求——典型的案例就是蚂蚁金服,之前做了很多层结构来绕开股权穿透,这些以后可能都要限制;

3、明确了控股股东、实控人、普通合伙人相关工作经验“都”需满足5年,而且他们的股权登记后3年内不准转让。——5年的要求被拓展到实控人也需要,而且3年内不允许转让股权(鸣石股权争议事件的后续影响),压缩了代持的空间,私募挂靠的成本价(类似于建筑师资格挂靠)估计要飙升;

4、合规负责人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而且各个高管的工作经验要求进一步细化。这个事情我和北京基金小镇的人聊过,协会目前卡得最紧的反而合规负责人,而不是投资业务的负责人,很多合规的人选报上去都是不批退回来的。同时也不允许这些高管在外兼职了,新管理人首个产品完成备案之前也不允许离职,这都会推高挂靠成本;

5、还有一个比较严格的要求就是:新设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新设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不低于2000万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VC)不低于1000万元。——以我熟悉的证券类为例,以前很多小私募创业初期,设立一个200万的小产品是很常见的,先把净值跑起来,甚至很多一年涨10倍的当年冠军产品,一看规模很多都只有几百万(满仓博)。但是1000万的门槛可不算低了,打个比方,

今年10月市场最惨淡的时候,好几家知名大私募、大公募在一些银行渠道卖产品,各自也就卖了1000-4000万左右,圈里打听下都能知道真假。

6、目前这些条款主要是针对新设机构、新设产品,但是不排除也会拓展范围到现有机构,那目前还剩的几万家私募机构,可能还要继续出清一半。

这个行业的出清周期要加速了,小私募的生存难度会类似于尾部小公募,而且短期各种挂靠成本会大幅提升,听说有一些地方纯挂1个有5年历史净值基金经理(无论业绩好差,有线就行)的成本可能都要40万了。

@月风_投资笔记:你们别觉得1000万都募不到干吗做私募,不是你们想象那样的。

这个案例我讲过,我当年从保险资管刚出来的时候(保险资管除了投连险和专户产品,大部分人都没有公开净值曲线),面了北京两家公募:

一家说可以给我基金经理TITLE,但是我要从内部管模拟盘开始管起,然后根据模拟盘业绩内部竞争新产品的基金经理坑,除非我能带资进组(比如某个大行高管的公子,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默认归我管);——当时结构性熊市,新产品很难发出来,公司内部前面还排队等了几个基金经理助理,大家都在等坑;

一家是我托基金经理走的内推,我要当这个自家兄弟的助理,从他那边分到一些仓位,如果这个兄弟能升职或者发新产品了,我才有机会挂名,人家卖了大人情给我,理由也是没有公开业绩。

你们是看多了谁谁谁一募就是百亿的案例,要知道截至2022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3万家(两类合计),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69万只,存续规模5.98万亿元。平均每个证券类私募产品的规模是6881万元,而且这个数字很像你和马云平均身价2000亿一样,离散度很大的。

如果你没有公开名气,没有公开净值曲线,很多小私募基金经理,他们的第一份产品就是自己和身边亲友的钱,多的500-1000万,少的200万(制式合约规定最少要有2个客户)就开始起步了。

200万起步不丢人,不是每个人都是北大清华金融系毕业、马上入职大公募、产品排队不愁发、渠道信任你一个愣头青、跑了2年前30%就狂涨规模、10W报价商单软稿一顿吹、下一个XX男/女神就是你,不是每个人都这么顺的。

这个行业,是先有了净值曲线,然后才是名气随着业绩越来越大,再然后是规模随着名气越做越大,每家明星基金经理都是这么跑出来的。所以200万再小,业绩曲线稳定、底仓经得起考验(别一把梭,想代销你的机构会查你的历史交易流水,确保你不是赌出来的),就算200万的规模,我也当20亿管,仓位、个股、交易量都有容错度,慢慢会起来。

我也是这么一步步起来的,前东家也是金牛团队。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雪球的一些大V,不是先有净值再有名气再有规模,有些人是“先有名气再有规模再有净值”(民间派出身,注意区别),当然跑出来一些大佬,但是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

这才是去年雪球大V很多塌房的真实原因——“先有名气再有规模再有净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61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