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曹操真在梦中杀过人吗?

曹操真在梦中杀过人吗?

《三国演义》里有个故事:曹操生怕有人害他,遂吓唬身边人,“孤梦中好杀人,凡孤睡着,切勿接近!”

真有近侍傻乎乎,看曹操白天睡觉,被子掉地上了,便去替他捡了来盖,被曹操起身杀了。曹操杀完人接着睡;醒过来还故作诧异:

谁杀了我近侍?

这个故事,大概想形容曹操的奸诈与残忍吧?

但曹操真的梦中杀过人吗?还是《三国演义》又编故事嘲讽他呢?

image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倒是说过另一个曹操睡觉故事:

曹操大白天,枕着一个宠爱的姬妾睡着,让姬妾“一会儿叫醒我。”姬妾看曹操睡得踏实,没及时叫醒他;曹操醒了,一看时间过了,就把姬妾棒杀了。

——正史的曹操和小说里的曹操,故事不太一样:

都是白天睡觉,但小说里,谁接近谁死;正史里,没叫醒就杀。

前者奸诈多疑,后者残酷果决。

所以,说曹操梦中杀人,是冤枉了他吗?他真做得出这种事吗?

话说,曹操的做派。

曹操有过著名的求贤令,里头有段话说: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世上难道没有身怀才略但品德不佳于是怀才不遇的人吗?

所谓盗嫂受金,指的是西汉初年名臣陈平:他被传过跟嫂子的绯闻,据说也侵吞过钱财,所以名声不佳;但刘邦还是把陈平用成了丞相。

曹操之意极明白:

持身中正但没啥才干的儒生,他不在乎;无德却有才的人物,他也能用。

毕竟曹操很早就被许劭预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自己当然知道乱世的要务所在,所以他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里说: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太平世道,要讲儒守礼;拨乱反正,就要讲刑了。

故此曹操后来做人做事,也是极现实,极重刑赏。

比如他曾很中意麾下的魏种,结果魏种反了,曹操大怒,发誓说魏种不走到天南地北的绝地,非追杀到底不可;等真捉住了,却又叹口气,“因为他的才华啊”,放了魏种。

至于杀了他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民的张绣,只因为在关键时刻投向曹操,曹操也能不计前嫌,对他大加封赏。

而那些曹操按法杀掉的人,有时曹操舍不得,垂泪嗟痛,表达了感伤,一回头,还是杀了。

陈寿《三国志》总结曹操说,他所得的一切华丽靡费之物,都赏给功臣;对有功之人,他不吝千金;无功之人,分毫不给;四方进献的珍宝,与属下共享。

该杀就杀,该赏就赏。杀得果决,赏得痛快。

很现实。

曹操极推崇法家,其《陈损益表》里有所谓:“昔韩非闵韩之削弱,不务富国强兵,用贤任能”。

他很喜欢韩非子。

在《韩非子·二柄》里,韩非说得冷酷而直接:

明君所用来控制他的臣下的工具,就是刑和德。

杀戮就是刑,奖赏就是德。

——您看,这不就是曹操的那派:哪怕流泪不舍,该杀还是杀;哪怕有私仇,该赏还是赏吗?

曹操真是韩非子的好学生。

同样这篇《二柄》里,韩非子还说了:明君蓄养臣下,臣下不能越职去立功,不能陈述不适当的意见。

韩非子举了例子:

有一次,韩昭候醉了睡着,负责冠的人,所谓典冠,怕韩昭侯冷了,给他盖了件衣服;韩昭侯醒了心情不错,问左右:“谁给我盖了衣服?”

左右回答:“典冠。”

韩昭侯于是把典衣与典冠都治罪了。

治罪典衣,是因为他失职。

治罪典冠,是因为他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越职。

image

——您一定发现了:

这不是和曹操那两个杀人故事,一模一样?

正史里曹操怪罪没叫醒自己的姬妾,杀了——是因为姬妾失职。

小说里曹操怪罪擅自给自己盖被子的近侍,杀了——是因为近侍越职。

前者是史实。

后者未见史载,却很合乎曹操钟爱的韩非子做派。

按苏轼的

苏轼曾经虚构过一段皋陶与尧的典故,然后辩白说:按圣人做法,出这典故,也是意料中事。

类似的,曹操梦中杀人,是小说虚构的。

但这段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无论越职还是失职都要罚的做派,既完美符合他的做派,也符合他韩非子爱好者的形象。

按苏轼的逻辑:

曹操梦中杀人,未必是真的,却也是“意料中事耳”——是正史那个热爱韩非、果于刑赏的曹操,真做得出来的事。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51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