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路上的操作系统,是基建狂魔的下一站

路上的操作系统,是基建狂魔的下一站

1

我这一代人,对于路的认知是农村土墙上的标语“想要富,先修路”。

那时的中国“缺桥少路”,直到1988年,历尽各种困难,中国大陆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虽然也就仅仅20公里,却从此开启了艰苦奋斗的历程,到2012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成了世界第一位。和我们这些老家伙完全相反,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路的认知是“基建狂魔”,全世界最长的十座大桥六座在中国,十大港口七座在中国,高铁更是中国名片。

交通发达的好处,国人曾有过切身的感受。交通,是经济繁荣的基础设施。出行,更是最重要的生活和民生。建设最好的路——这个问题,中国曾经是追随者,抄作业的人,现在自己成了回答者和探索者。

中国大地上的路、桥、隧道的创新从来没停过。ETC实现了不停车收费。遍布的摄像头使中国的公路由重点监控转变为全程监控。5G开始部署在公路,高带宽、低时延的通信,带来最好的数据、图像传输。

中国正在造全世界最好的路,施工、管理、养护、通风、照明、监控,全面发展。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每一项就像一根高高耸向天空的烟囱,虽然每个版块做的很好,但是各版块之间就如同林立的烟囱,互相独立,很难互通。

几千年的历史里,人类的路一直在进化。从“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到秦帝国的国家工程“直道”,开始追求直线距离,路面平整。后来人类发明了沥青路水泥路。而封闭的高速公路,不仅革新了路的建筑工艺,还创造了新的道路管理方式。显然,路还将进化下去。而下一站是信息化智能化。但是这却卡在了一个点上,那就是现有的设备太多太杂太零散,无法打通连接在一起。

除了便利,安全是人类造路最大的诉求。围绕安全的技术创新一直在进行。高速公路和隧道,藏着看不见的风险,严重的伤亡往往来自二次事故。比如高速上发生事故,导致后方车辆连续追尾。再比如,隧道内因车祸起火,火灾加上阻塞导致人员伤亡。现在通用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监控摄像头识别事故,再上报控制中心,等工作人员看到,再做应对操作。

但是人的操作有局限性。比如,人没有及时看到系统提示,或者即使看到了,由于隧道火灾水灾是突发事件,工作人员也无法熟练地完整地操作,可能是翻出预案,一条条地人工操作——人工调整隧道入口信号灯,再打开广播,人工打开逃生卷帘门,人工报警,再人工调整隧道里的风机。显然,在千钧一发阻止二次事故的场景下,依靠人的操作,响应速度太慢太慢。

最理想的模式是自动化,设备间可以自动感知,自动协同。这在技术上不难,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因为摄像头、温度探测器、风速探测器、卷帘门、风机、指示牌、报警系统等等设备,全部来自不同厂商,用不同的通信协议,不同的数据格式,因此要打通所有设备数据,无缝自动化,非常困难。

智能化不仅能提升路的安全应急,而且还能大大降低运维成本。穿山越岭的隧道和公路,造起来不容易,用起来也贵。就拿电费来说。“中国最美云端路”雅西高速,其中的泥巴山隧道,通风设备一年要花掉电费近1000万元。中国最长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因为没有智能化的照明系统来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能耗,每个月的照明电费也高达100多万元。即使不说别的,智能化能节省电费,这是显而易见的。

隧道照明是个大工程。从高亮进入黑暗,人眼的瞳孔需要时间适应,如果转变过快(比如突然把所有灯关了),人就会看不见,这当然就很危险。因此隧道入口的照明要强,要尽量和室外一样亮,再一点点递减,让人眼适应。隧道出口,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隧道照明,有一部分是根据时间定时设置好关闭/开启,调高/调低亮度,但是大部分还是需要人工根据环境情况实时调整。

如果能把设备打通,智能调控光照,不仅安全而且节能。但是和上面安全应急的场景一样,因为设备来自不同厂商、不同系统,打通非常困难。公路上的设备到底有多复杂?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广东某段150公里的高速路,不同类型机电设备多达608 种,品牌超过200 个,照明、光感、COVI、风向风速,风机、喷淋、卷帘门、情报板、车道指示器、广播等等设备的总和超过37000个。不仅运维成本很高,而且零碎的生态成了智能化升级的障碍。

华为开发者大会(HDC)是全球开发者一年一次的聚会,互动体验区是我每年打卡的地方,能看到各领域大家最新的思考和创新。

在鸿蒙生态技术展区的行业创新区域,我看到很多行业创新成果的展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交通展台,有两个伙伴介绍他们在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设备都搭载了基于OpenHarmony打造的交通操作系统,有了这个生态底座,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及的安全、节能等信息化等场景,期间的那些难题迎刃而解了。

比如,摄像头甄别到烟雾,就立刻和隧道里的温度传感器做数据比对,判断是不是发生了火灾。同时,启动早就设定好的对应处理机制,立刻改变隧道入口的指示灯,开启广播,提醒1公里甚至更远的车,前方事故,开始减速,在隧道外的车,就不能再进隧道了。同时,立刻打开隧道内卷帘门,开放逃生通道。风速和风向的传感器也应该打通,根据监测到的风速风向,实时调整隧道风机系统,尽量排出火灾烟尘。同时将事故位置、火势情况、现场图像无缝地、顺畅地同步到中央系统,顺畅地对接120、119自动报警系统。

2

在节能场景里,把摄像头数据、气象数据、灯的调节系统打通,根据车流和环境光亮,实时自动调整照明,不仅更安全,而且能节能,降低成本。

3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体验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速公路隧道进行试点。还有,现场巡检新体验也非常打动我,凭借近场感知技术,用手机碰一碰控制器,就可以在手机上查看设备状态和历史操作记录,更改设置。把原本很复杂很专业的工作简单化可视化,大大降低了运维的成本和门槛。

这里稍微科普一下,OpenHarmony是一个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运营的一个开源项目,目标是面向全场景、全连接、全智能时代,基于开源的方式,搭建一个智能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的框架和平台,促进万物互联产业的繁荣发展。任何伙伴都可以基于这个开源的项目打造自己行业或者领域的操作系统。目前除了在交通领域,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工业、政务、能源等等领域也正在开展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与众多行业内的伙伴们一起打造。据专家介绍,在新公路建设场景由OpenHarmony作为操作系统底座,可以更好地实现全过程(建管养运服)、全路段(桥隧站)、全要素(人车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已有公路和设备的智能化信息改造,也很简单,只要在旧设备上加一个控制器就可以让这些设备连接起来。这为中国公路交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的路是一个奇迹,高速公路20年增长了20倍,从一个几乎没有公路的国家,一跃成为高速里程世界第一。到今天中国的路和桥还在延申,向着森林,向着大漠,向着草原,向着雪山。在普遍认为没有可能通路通桥的崇山峻岭中,一次次“凌空架高索,天堑飞彩虹”,一个又一个人类工程奇迹横空出世。

一个个世纪工程背后,中国基建能力已经走出国门。从非洲的大坝,到芝加哥的地铁,从巴西的跨海大桥,到卡塔尔世界杯的球场都能看到中国基建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索路的下一代升级。沿着这个方向,中国基建输出的将不仅是工程能力,而是更有价值的智能化搭建和改造能力。

来源:衣公子的剑 微信号:yigongzidejian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839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