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越南真的崛起了吗?

越南真的崛起了吗?

1

《孙子·谋攻》里有这样一句话叫「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如果将敌我双方的情况都清楚摸透,那无论打多少场仗都不会输。

这句话用在当下扑朔迷离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里同样适合。

过去十几年来,越南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特别是疫情以来的出口贸易额屡创奇迹,聚焦了全世界目光。

只是当前社会上流传着一种声音,说越南有望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我对此感到诧异和不解,挺好奇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仔细了解一番后,原来是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的出口额超过了深圳,而越南上半年的GDP总额也超过了广西,因此顺势得出了「取代中国」的简单结论。

虽然这种扬长避短的对比很容易被识破,可不仅国内舆论如此,外网竟然也讨论得轰轰烈烈,将越南比喻为一颗制造业新星,说越南制造已经打败了中国货……嗯,既然大家的氛围起来了,我就聊一下越南的真实情况吧,会尽量客观。

2

先讲讲好的方面。

越南的地缘位置不错,三面领海,国土狭长,有众多优良港口,很方便招商引资,但最关键的优势还是廉价劳动力。

2021年,越南的总人口是9820万,按照历年的稳定增长率来看,明年突破1亿大关应该轻而易举。

这1亿人口里,0-14岁是23%,15-64岁是69%,适龄的年轻劳动力占比很高,相当健康,导致人工成本非常低。

我咨询过在越南开服装厂的华人朋友,他们一个正常的车间工人薪资,不算加班费和补贴的话,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每个月1700-2000元的基本工资,如果在核心沿海城市可以去到2500元,偏北的城市便宜点,在1500元左右。

除了廉价劳动力外,越南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配合程度也非常高,地皮随便划,出台了相当多的法律来保护外资利益,比如「两免四减」,免征前两年所得税,后四年再减免50%……这些在中国被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招商法规,越南可以摸石过河拿来就用,减少了许多试错成本。

许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品牌跑来越南建厂,比如耐克、阿迪达斯、新百伦、优衣库,还有苹果三星谷歌等高科技企业。

一个当然是为了廉价劳动力,另一个也担负着某种使命,那就是希望重新分配全球的供应链,降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顺应逆中国化的浪潮,一步步脱钩。

所以当国内的新闻标题写上「苹果三星产业链从中国迁移至越南」时,造成的舆论轰动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扑面而来的都是资本要撤退中国的气氛,然后攻击防疫政策,各种定体问等等。

越南秉承着「船小易调头」的理念,在招商引资策略上相当激进,光是签署一系列降低关税的贸易协定就有16项,既和五眼联盟做生意,又和欧盟做生意,还顺势加入了RCEP联盟,这个覆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里面的成员国就包括了中国。

3

换言之,在西方国家的厚待下,越南的水果和海产品等「越货」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全世界,享受超低的关税待遇……当然也要礼尚往来,成员国的商品出口到越南也几乎零关税。

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贸易玩法?

比如在以往,各国的海鲜要直接进口中国,需要缴纳一笔关税和增值税,但现在只需通过越南的边贸就能减免一大笔税费了;

比如中国厂家为了避开美国的关税壁垒,从珠三角地区运送半成品到越南,中间除了付出点运费外没有多少关税。半成品零件运到越南后,再在当地雇人完成最后的组装,伪装成越南品牌,出口到欧美就被打上「越南产品」的绿色标签了。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年上半年,越南的最大出口国是美国,累计出口671亿美元,而越南的最大进口国是中国,进口726亿美元。

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额越多,越南对美国的出口额也就越多,美国媒体鼓吹越南崛起,继续唱衰中国来稳定军心,三国可以说配合得天衣无缝,各自都赚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还避免了国际贸易争端……这才是真正的和谐贸易。

中国是典型的输了面子赢里子,只要外贸能赚钱,不在乎跑到越南增加一道组装工序,在零关税的诱惑下,可能比之前赚的还要多。

美国是典型的又赢面子又赢里子,拜登政府可以继续贯彻自己对亚太地区的平衡之术,赢取民意,同时通过美元收割全世界……至于发来美国的商品是不是「越皮中心」,那就不在乎了。

越南看似坐享其成,享受到中美摩擦的红利,今年上半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711亿美元,但真正的心酸无处可说。

因为作为外贸导向性的国家,作为全球贸易的零关税洼地,越南今年的贸易顺差只有7.1亿美元,同比去年的40亿美元大幅度缩水了。

也就是说,今年越南的贸易总额继续创新高,赚的辛苦钱却比去年还要少,所有贸易利润的大头都从指缝间流失——赢了面子输里子。

这里面出了什么问题?我不是越南学者,只能从自己的个人角度来尝试解释。

19年初我曾到达胡志明市,这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越南第一大城市,让我的旅游体验一言难尽。

先是在机场的出入境办理口,被工作人员以签证有问题为由晾在一边,暗示要收小费。这种情况我已经碰到过许多次了,在泰国和柬埔寨也遇到同样情况,当然泰国还算好的,会有中文大字提示「不要给工作人员小费」,查得很严,不敢明目张胆。

但越南海关的工作人员是毫不掩饰,哪怕旁边站着领导也不为所动。后来接待我们的朋友说,这些领导是要从小费里抽成的,之前许多中国游客跟团游的时候,都会被导游提醒,要在护照里夹上一张10元人民币。这种息事宁人的处理态度,让越南海关人员看碟下菜,专坑中国人。

我记得当时中国驻越使馆还发了通知提醒中国公民,说不要向当地公职人员支付小费。然后他问我给了多少钱,我说没给钱,就不惯着这群人,假装听不懂,几分钟后就给放行了(可能我看着比较凶)。

出机场后进入市区,那一瞬间我彷佛回到了八十年代的中国,只是人山人海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变成了人山人海的摩托车大军,在狭窄的街道里随便穿梭,甚至因为摩托车太多了,小堵车时常发生。

道路两边全是戴着斗笠的商贩,一排排水果摊整齐铺开,新鲜个头大,价格换算成人民币还算实惠。饭馆不多,河粉是当地特色,口味偏淡适合我。

飞车党特别嚣张,一到晚上炸街是常态,酒店窗户隔音糟糕,被朋友嘱咐一番后,我们出门也不敢带背包了。

我在越南最直接的旅游感受是,物价都不便宜,本地特产像蜜饯、腰果和咖啡会比较实惠,非品牌的咖啡折合成人民币大约5元一杯,但是像许多日常消费品基本是进口货,中国小商品有很多,而且物价比国内贵10%-20%,海鲜均价40元/斤,去商场吃一顿好的要100元。

如果按照我们国内的消费和收入水平,越南的物价还算合理,但要以当地人均1500-2000元的工资来算,确实很贵。

比较离谱的是交通工具,无论出租车还是三轮车,一公里可以开价30元,会讲日语能砍价优惠一半,可惜我不会。

平心而论,越南第一大城市的市容市貌,确实比泰国的要脏,而且棚户多,许多街道窄到什么程度呢,地上只能容一条轨道通过,火车来了得赶紧进屋子。我也不清楚是先有火车轨道,还是先有街道巷子,无论哪一种,都和我去过的巴黎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相似。

反而城郊的布局比较整洁,独栋别墅有不少,外形和福建农村地区的豪华别墅差不多,我还看到一栋六七层楼高的像皇宫的建筑,可惜忘了拍照。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世界城市报告2022》,2021年全球城市化率为56%,亚洲51%,中国64.7%,非洲43%,越南只有41%……越南城市化低的背后,往往是很糟糕的基建体系。

很久以前越南喊着要修南北高铁,贯通河内和胡志明市,可惜工程遥遥无期,我去河内只能选择坐飞机,实在没有勇气走灰尘漫天的乡村小土路,那样太危险了。

4

前几天看到越南那边的报道,说交通部终于批准了河内-胡志明市铁路的其中一段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额达近1.1万亿越盾,至于河内计划的8条城铁项目还停留在纸面上,保守估计要到2024年才能规划。

你很难想象,如此缓慢拖拉的基建,竟然会发生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

比起铁路,越南的港口相当发达,但如何将内地的货物运输到港口是一个大问题,旧铁路的运输效率太低,导致全国的资源调动迟滞。

比如煤炭供应不足就让越南的电力供应经常捉襟见肘,巨额缺口难以弥补,每年还要从我国进口20亿度电才能维持住局面。

交通设施的不完善,还直接影响到越南百姓的生活和工作迁徙意愿,不像我们国内春运那般可以动辄天南地北,越南百姓普遍喜欢待在自己的城市,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

其实看越南的地图就会发现,为什么之前会分成南越和北越,还是因为南北的距离相当夸张,等同于重庆到上海的距离。

另外我游遍东南亚国家后,发现这里百姓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可能是气候水土的原因,身上会有一股安逸和慵懒的气质,生活节奏变得很慢,日子能过就行。

各国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不一样,我作为旅游者保持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就行了。

这种安逸气质,同样导致越南工人的车间生产效率不高,而且回经常请假,有时候请假的理由是得新冠了要休息,或者钱还没花完,要约会等等,反正请假理由多如牛毛,老友对我各种吐槽,说他宁愿多花点钱请当地的中国人,干事效率还能多一倍。

之前越南媒体还做过一次统计,最受越南百姓喜欢的岗位是办公室白领,其次是教师、自由职业和流水线工种。越南的就业市场面临的问题是,一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饱和,导致劳动力过剩,另一边是专业工程师的严重短缺。

根据越南工信部的一组数据统计,37%的劳动者缺乏实践经验;超过21%的劳动者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外语要求;20%的劳动者缺乏企业所要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份统计,表面看似乎是求职者和就业岗位的不匹配,但它暴露出了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求职者根本没得选择。或者说,越南既没有培养技术工人的土壤,也无法提供大量技术岗位,因为越南的工业基础相当脆弱。

我们时常讲轻工业和重工业,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重工业是国家的建设基石,也就是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学和材料等工业,当有了这些重工业打底,才能继续发展轻工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生产食品家电五金日化等等消费商品。

可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重工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难,光有廉价人力还不行,既要有初始资金积累,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也要有技术支持……如果一穷二白,那就要等价付出点什么才行。

中国是在抗美援朝后才顺利拿到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一举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并且也要依托于中国庞大的石油、铁矿石和焦炭等资源储备。

奠定基础还不够,后续的路得靠自己走。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被国际上的两大集团完全孤立,只能集中所有资源攻克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两弹一星也是这时期完成的。

将近二十年的打地基准备,中国才敢一步步放开国内市场,让本土厂商和国际商业巨鳄厮杀,展开一场自由竞争。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始终坚持「价贸财税金」顺序,也就是先保价格和贸易,通过低端制造业完成资本积累,然后将财政、税收和金融放在最后,因此哪怕到了今天我们也对外资流入实施严格管理。

这样的好处是,国内的脆弱市场不会被外资弄得一团糟,让外企和国产商家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虽然有许多行业被外资杀得丢盔弃甲,我们既不懂国际贸易规则,技术也没有领先优势,从日用消费品到通信领域,再到大宗市场全面溃败,吃了无数亏。但一众国产商家即便被打得没有脾气,只要大后方稳住,别内讧,有自己的产业链和廉价劳动力支撑,三十年河东河西,总有一天能抢回市场份额。

越南是怎样的路线?

越南被称为小中华,可是无论人口、资源还是国土面积远远少于中国,仅存的工业基础还在一场场战争中被摧毁,怨不得人。

到1986年,越南开始经济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穷二白。

它的改革方案照抄中国,却走向了另一条捷径,也就是亚洲四小虎前辈的路线,直接跳过重工业阶段,通过一系列关税优惠和廉价劳力,营造出自由市场的氛围来吸引外资。

5

好处是,在初期资本涌入后,大量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岗位至少不用愁,劳动力有了安置,共同参与国际贸易的循环链条,国内市场上急需的日用消费品也能通过进口解决。股市和房地产因为外资的涌入,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社会开始了造富运动。

弊端是,物美价廉的外国商品直接冲垮了越南的本土厂商,没有任何反击之力,越南的瘦削体量和薄弱工业基础没办法发展自己的家电、手机和汽车等工业品牌,甚至军用头盔都不能全部自给。

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先从泰国引爆,整个危机过程是:放松金融监管,允许境内外自由使用外汇,允许企业自由对外借债,融来的钱炒股炒房炒地皮,最后索罗斯们抛售泰铢,泰国的美元储备很快见底,不到一周时间就躺平挨打。

越南则是结结实实挨了三次金融危机,甚至为了稳定通胀主动贬值货币,1美元可兑换的越南盾由原来200盾增加到3700盾。

现在的最新汇率是:1美元=23397越南盾,越南盾越来越吨了。

直到今天,越南没有一个健全的工业体系,没有人才和技术储备,没有在某个领域,比如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造船、电脑手机芯片等领域有一丝一毫的建树,更无法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和核心制造能力,始终被定格为劳动力供应国和商品倾销地。

稍微有点难度的深加工订单都无法在越南完成,越南只能做转口贸易,做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中间商,倒买倒卖,从中韩进口服装纺织原材料、消费电子零部件后,加工组装,再向欧美出口。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品牌在越南建厂的原因,都只是为了完成最后一步拼装,然后贴牌越南制造免除关税,出口到全世界。

这种没有技术难度的来料组装,看上去是在比拼耐心,比拼国家的忍辱负重,然后一步步积累资金再涅槃重生,许多文章也这样提到,越南沿着中国的路线发展,只要给它时间,就能达到中国今天的成就,却忽略了越南和中国代工的本质区别:越南没有重工业基础,更没有轻工业优势。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代工虽然也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出卖劳动力,利润被外资薅走,但至少能养活上下游所有工业链条,从原料供应、配套厂商到最后环节的组装,雨露均沾得到了充分发展。

这些产业链得到充分锻炼后,可以总结经验,可以试着培育自己的国产品牌,一步步和外国品牌掰手腕。

现在苹果出于风险分散的考虑,转移一部分生产线到越南,是看中了越南的优惠关税和廉价劳力。而越南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重工业基础,没法自产零件,国内也没有上游供应链的支撑,它只能从中韩进口零件,再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组装,赚最后一道包装工序的钱。

这导致了所有利润大头,不仅全掌握在外国厂商手里,越南的本土供应链也始终没有任何起色,又何谈进步。

越南政府真正能在外贸中拿到的利润非常少,那些赚快钱的行业又集中在越南军队手里,军队名下有300家大公司,都是做轻松的垄断生意,比如港口码头、通信行业,房地产和赌场。

国家没钱,就没有初始资金积累,科研的投入比例也相当低,大概只占GDP的0.5%,折算成研发资金一共15亿美元。

1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越南举全国的研发投入甚至没有小米公司去年的19亿美元研发投入要多。

走重工业路线,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要拼尽几代人血汗才能完成的事业,一切努力背后,都是为了让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通过产业链升级和高技术壁垒,尽可能达到西方国家的八小时高薪工作制。

不走重工业路线当然也行,那就挖掘自身的优势,比如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要么成为货物集散中心,要么变成亚洲金融中心,各司其职。

最糟糕的路线是亚洲四小虎模式,既不走重工业,也没有结合国情,在没钱没资源没关税保护的情况下,用廉价劳动力和自由市场吸引外资,导致劳动力一直廉价下去,国民素质和技术能力被压在最底层,可见的未来没有任何翻身能力。

从魔幻南美到东南亚,中等收入陷阱如此轮番上演。

以2021年为例,越南一共有101万名学生参加高考,理科考生占33.85%,文科考生占53.38%,文理倒挂的现象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充足的理工科岗位,导致理科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越南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理科生未来的前景不明朗。

我们国内是反过来,文理考生1:1,文理录取人数却达到1:2,说明理科岗位的需求仍然旺盛。问题也存在,那就是没有广袤丰富的产业环境给理科生发挥,比如生化环材始终是万年不变的天坑,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越南当局为了扭转文理倒挂现象,大幅削减文科专业,扩大工科的招生规模,开始重视人才战略。

只是现在已经有点晚了,要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就需要产业升级,改变以往「中转站」的代工模式,这背后需要一整套成熟的供应链,需要庞大高效的物流交通,需要廉价可持续的矿产资源,需要便宜稳定的能源,还要有充分的防御市场,它们环环相扣,至少得提前几十年埋下伏笔。

现状就是,留给越南的转型窗口越来越小,当前还没有积累到足够技术,本土企业也还在艰难求生中,产业链薄弱,利润率低,但工人的工资算上加班费和补贴,已经攀上2500-3000元的水平,工资水平接近国内的70%,

政府迫于压力强行上涨最低工资,绝对是一件惠民好事,却也意味着越南的劳动力不再廉价,无法成为坚实的护城河——越南人均工资已经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

当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后,会迫使资本从越南无情流出,去东南亚寻找下一个「中转站」,继续挖掘廉价劳动力。

外资不会将这些真金白银投入到当地帮助越南做慈善,搞基建,毕竟重工业利润低薄回报周期长,资本更愿意赚快钱,像当初收割四小虎一样,推高越南的房价和股市,配合美联储的加息来收割财富。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属于自己的工业,发展自己的国产品牌,因为只有产业是自家的,才能将绝大部分利润留下来反哺社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7月13日,IMF在经济预测报告中强调,越南的外债扩张速度很快,警告越南有通胀和违约风险。

首都河内的房价连创5年新高,而且从今年3月份美国加息开始,越南指数累计下跌20%,外汇抽逃导致越南盾贬值。

越南盾贬值的同时,日用消费品又极为依赖国外进口,进一步促使越南的通胀上升,相似剧情已经在重演。

照搬中国的经验很容易,要想学到精髓,很难。

总结来看:

1、越南劳动力已经充分释放,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扩大密集型产业,追求产业规模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2、中转站的性质,导致越南赚取的利润相当低,没有足够资金去做最累的基础工业,研发投入停滞,产业升级相当渺茫;

3、比起东南亚其它国家,越南的廉价劳力变得不再廉价,资本的进一步出逃雪上加霜,光靠旅游业更无法养活一亿人口,只靠自己也难以维持经济的正循环。

越南只能按照既定路线,通过贬值国内货币来保持廉价劳力,继续承接珠三角的配套产业,承接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外溢,做中国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它的真正竞争对手从来就不是中国,而是同为提供廉价劳力的东南亚一众国家,彼此竞争,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国际订单。

许多人会担心越南抢了中国的订单和就业,这种顾虑能理解,但账不能只看明面,中国将高污染的生产代工转移到越南后,供应链才能腾出更多位置去研发高利润产品和技术,继续稳固上中游领域的供应优势。

因此,越南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越南出口也有所提高,越南从贸易总额里每赚到1美元的附加值,中国就能赚到至少15美元。

中国是越南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市场,越南也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越南制造和中国制造一点都不矛盾,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富邻居比穷邻居要好,宣扬越南威胁论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印度的情况和越南一样困窘,但印度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有最优质的地缘板块,论未来的可能性和威胁程度,比越南高多了。

所以,越南按照既定的「路线」崛起肯定是一件好事,只是对希望鼓吹越南而抨击中国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当拨开迷雾见到真相,大家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来源于智先生 ,作者智sir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655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