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高考的事实:从未存在的 “同一条起跑线”

高考的事实:从未存在的 “同一条起跑线”

1

一个孩子有多大的概率跻身中国最顶级的高校?

如果我们把最顶级的高校定义为清华和北大,那么这个概率是 0.04% 。

2021 年,清华和北大一共招收了不到 7000 名学生,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 1078 万。除去复读生,绝大多数考生出生在 2003 年,那一年,全国出生人口是 1599 万人。

高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符号,以它为圆心,勾勒起了一个规模庞大又设计精密的教育体系。

1977 年高考恢复时,录取率只有 5%。如今,连带专科在内的录取率提高到了 93%。在中国,没有第二个事物能像高考这样,成为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议题,它既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它的公平性体现在,任何出身与地位的人都要经历这道门槛,才能通往高等教育;而它的残酷在于,它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而是一种选拔。

大专的招生人数超过了本科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 90 年代末开始大幅度扩招,从近 18 年的录取率来看,大学整体的录取率从最低点的 56%,提升到了如今的 93%。

但别忘了,高考报名人数也在与日俱增。

同时,相比本科,专科的扩招力度越来越大。2019 年,专科招生人数首次超越了本科。

从录取率上看,专科的录取率越来越高,反倒是本科的录取率在近几年呈现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简而言之,虽然上大学变容易了,但是上本科并没有更容易。

人们因为什么选择复读?

复读生是高考报名人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据来看,高中招生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反而是复读人数在不断增长。

绝大多数人复读的原因,往往是发挥的不好、分数不及预期、想努努力再读一次,似乎没有人因为宏观经济的变化去复读。但如果我们把复读率和 GDP 增长放在一起,会发现两者好像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

从数据上来看,当 GDP 增速大幅波动时,当年复读率会有较明显的变化,2008 年和 2019 年都是如此。

地狱难度有多难?

如果从录取率评判,河南是名副其实的地狱难度,他们的 985 录取率、211 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都是全国最低。

985 录取率最高的是天津,是河南的 7.4 倍。2021 年,河南的 985 录取率是 0.8%,同一年,北京大学在北京的录取率是 0.7%。

与 985 的情况类似,绝大多数省份的 211 录取率都在全国平均线以上。但是,211 录取率最高的北京是录取率最低的河南的 6.8 倍。

一本录取率也出现类似情况,绝大多数省份都在全国平均线以上,但录取率最高的北京与录取率最低的河南相比,依旧有 3.9 倍的差距。

只有在 “本科录取率” 这个指标上,河南没有垫底,反而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原因可能是河南本地的本科高校有 57 所,全国排名第 9。

高考强省的优势,是全方位的

录取率最直接的隐喻,是每个省份的教育资源。

高考本质上是省内竞争,而不是全国竞争。各大高校是更倾向于招本地学生,所以一个地区高校数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当地的高考难度。985 录取率高的省份,当地 985 院校往往也比较多。在 211 和一本录取率上,也是同样的逻辑。

由于弱省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了明显的 “降档” 现象出现。比如,一个考生在 2021 年参加高考,刨去一切其它条件,分数相同的情况,在广西,他只能被一本院校录取,而在天津,他就能被 211 院校录取。

天津和青海强在考生少

教育资源只是一方面,另一个影响高考难度的重要因素是报名人数。

天津 2021 年报考人数为 5.6 万人;青海的 2021 年报考人数为 4.8 万人;分别是各省平均报考人数的 16.1% 以及 13.9%。

十年间,上海录取率降低了 9% 陕西增加了 23%

如果把时间拉长,观测十年间高考录取率的变化,录取率提高最多的两个省份是陕西和黑龙江,均提高 23%,与全国平均录取率提升 3% 相比,相差超过 7 倍。

录取率降低比较多的省份是贵州和上海,分别降低了 10% 和 9%。不过,上海的总体录取率还是很高。

导致录取率变化的最重要的变量,很可能是参加高考的人数。

比如,黑龙江高考报名人数从 10 年前的 34.2 万人降低至 19.4 万人,下降了 43.3%。贵州高考报名人数从原先的 24.3 万人上升到 46.7 万人,提升了 92.2%。

另一个变量是本地高校的增加。

比如,陕西的高考报名人数从 10 年前的 38.4 万减少到 31.3 万,降幅为 18.5%;本科高校数量从 43 所增加至 57 所,增幅为 32.6%。每个人的机会自然增加了。

上海则是一个例外:十年里,上海的高考人数增加了 14.8%(从 6.1 万增长至 7 万人),但是本科高校增加了 29%(从 31 所增长至 40 所)。报名人数不如学校的增幅,应该不会导致录取率降低。这就意味着还有其他变量发挥作用,比如留学。

十年前的强省今天依旧是强省

不论是 2011 年还是 2021 年,上海;天津;海南这三个省市,本科录取率始终前五。广西的本科录取率在十年后依旧是垫底。

关键的变量还是高考报名人数。上海,天津,海南这些强省,高考报名人数从没有超过十万。而高考弱省广西,高考报名人数从十年前的 29.2 万人增长到了 55.1 万人,是全国平均涨幅的 5.7 倍。

河南每万人拥有高校数量不到一所北京每万人拥有近 13 所

衡量一个省份的教育资源,可以有两个角度: 高校密度 和 普通高校的师资密度 。

高校密度以每万人拥有本科学校数量来衡量。整体来看,高校密度与本科录取率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这也印证了高考本质上是省内竞争:一个地区高校数量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当地的高考难度。

教师密度以每百位学生拥有教师的数量来衡量。可以看出,高考强省的教师密度明显的高于高考弱省的教师密度。并且,教师密度高的省份 985 录取率确实也比教师密度低的省份高出一大截。

高考工厂加剧了省内竞争

从数据上看,毛坦厂和衡水中学这样的 “高考工厂”,也许会提高所在省份的录取率,但代价是加大了省内的竞争烈度。

以 2013 年 —— 衡水中学单届考入清北人数过百这个时间点开始,考察河北文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可以发现在这之后,河北省的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理科录取分数线足足提高了 100 分。

高考工厂也许提供了更好的教学,但它一定会吸引更好的生源。“掐尖” 也直接导致其他学校失去了优质生源,也没有提高全省的竞争优势。

高考改变了什么?

高考创造了一大批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教培巨无霸, 好未来 是最典型的一家。

十年间,好未来的收入从 1 亿出头的营收飙升至 45 亿,市值从 11 亿一路狂奔到 388 亿的高点。

当然,这是双减前的故事。

同时,学杂费在十七年里翻了七倍。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2 年至 2019 年,各类学校教育经费学杂费,由 923 亿增长至 6686 亿。有些地方也叫赞助费。

高考依然公平吗?

对于一场考试来说,高考无疑是公平的,正如前文所说,所有出身和背景的人都需要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对很多人来说,高考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次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事情。

然而,大家一边声嘶力竭的捍卫高考的公平,一边寻找着任何让天平朝自己倾斜的可能性。

也许比起高考本身,更值得回答的问题是,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555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