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台湾股市大泡沫》:东亚模式的宿命

《台湾股市大泡沫》:东亚模式的宿命

1

今年以来市场的暴跌、关于越南经济的讨论、房地产行业的争议,都让我想起兴全基金编译的这本《台湾股市大泡沫》。这本书出版在2009年,但书籍的编纂工作大约是在那轮疯狂的牛市中就已经开展了,一个彩蛋是2007年加入兴全的谢治宇是这本书的核心编译人员之一。

鲜有人知的是,这本书还涉及了A股一桩著名的公案:杨东6000点写信劝基民赎回基金。在2007年10月沪指突破6000点之际,杨东作为兴业基金的总经理,亲自撰写了一封《致兴业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

信中表示:“中国股市已经轻松越过了6000点大关,如今如果理性地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A股的泡沫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并非常坦诚地表示:“如果您是处于风险因素,赎回了基金,我们也能理解。”

这个故事后来被媒体反复渲染,杨东也成了在股市高位劝基民赎回基金的业界良心。如今杨东创立私募宁泉,出来说话比较少了,他的九零后徒弟余璟钰颇具大将之风,几次出来路演都落落大方。扯远了,在杨东2007年的那封信里,杨东提到:

“近期,公司研究部相关人员专门分析和比较了同处亚洲市场的日本、台湾、韩国和泰国四个市场在历史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经历的股市泡沫,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股市的整体估值水平已经超过了日本、韩国和泰国泡沫顶峰时期的估值水平,仅比台湾市场泡沫高峰期稍显温和。今天市场上出现的种种疯狂的现象,都让我们为A股明后两年的表现表示担心。”

可见兴全基金对东亚的股市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这份研究报告至今还可以在兴全基金的官网搜到《股市泡沫的海外比较研究》。《台湾股市大泡沫》应该就是那个时候的研究成果,兴全基金的研究是相当鞭辟入里的,我截取一段对台湾股市的分析:

1985-1987年,台湾国际收支账户中短期资本净流入猛增,为延缓外资进入,台湾还引导利率不断下调,从1983-84年的7.25%,调低到1988年的4.5%,但仍无法阻止热钱涌入,新台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剧。

1980年代末,资产泡沫快速膨胀,迫使台湾采取一系列强硬的紧缩政策:比如开放外汇管制,大幅提高居民汇出资金的额度限制,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并随后大幅升高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采取紧缩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其中,1989年4月降贴现率从维持了一年的4.5%提高到5.5%,同年,8月提高到6.153%,9月再提高到7.75%;同时,严格取缔地下金融活动,打击股市非法资金等等。

其中,最严厉的调控措施是1988年9月份台当局宣布恢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股市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股指大跌55%。但其后,为避免崩盘,台湾当局对其政策予以澄清,并鼓励机构进场护盘,导致投资热情重新点燃。还是与日本相似,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普遍预期油价将上涨,外资撤离,台湾股市开始崩盘。

回到《台湾股市大泡沫》这本书,本书的作者江平(stevenR.champion)是一名在台湾做基金经理的美国人,他有着成熟的投资理念并且亲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股市的癫狂。这本书有很多细节都非常逼真,是不可多得疯牛观察录。

台湾股市1985年~1990年前后的超级大牛市,5年时间,涨了整整20倍,两次出现腰斩级别的回撤,但最终又继续癫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梭股市任平生。最后股市在八个月内跌去八成,两岸股民的韭菜程度,充分证明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精彩纷呈的故事不计其数,既有铁血女财长决意打压炒作,结果被赌民掀翻;也有四大股市天王联手救市,挽狂澜于既倒。真的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癫狂。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台湾的地下钱庄,与内地前两年的P2P颇为相似。彼时最大的地下投资公司鸿源雇佣员工达7000多人,吸纳了20万人的存款,总额高达74亿美元,控股十多家上市公司。这家以退伍军人和黑帮起家的地下经营公司,在投资者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董事长沈长声更是被视为“经营之神、密宗使者、大善人”三位一体的神明。

投资者们将全部身家都投资到鸿源,每个月领取高达4%的利息。他们还创作了诗歌《那只舍不得吃的鸡腿》,讲述投资鸿源前连鸡腿都吃不起,现在天天山珍海味,家里有鸡腿也没人吃了,表达对沈长声赐福的感激。每次鸿源的投资者大会都像是演唱会,1988年的大会甚至还因为有人放烟火将台北中华体育馆给烧了。

1989年的7月台湾颁布了更为严厉的银行法,鸿源旁氏骗局的真相逐渐被揭穿。股票市场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资金来自地下钱庄,炒股人高度关注着鸿源的一举一动,11月27日,传出其创始人之一的刘铁球在狂饮20瓶白兰地后英年早逝的消息,当天指数就暴跌5.7%,成为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台湾股市的喧嚣,背后是东亚模式在金融开放中,核心资产泡沫的必然性。 2008年,当年受益于台湾土改的鹿港辜家的一位后代辜朝明 ,撰写了《大衰退》一书,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较好地解释了日本泡沫破灭后的“失去的二十年”。

台湾经济其实某种意义上重蹈了日本的覆辙。从1989年到1998年,台湾经济又经历了十年的繁荣。1990年代前半叶,台湾GDP一度高达大陆的45%。

1998年台北101大厦的动工,本以为是台湾走向崭新未来的开始,谁知却成为一道分水岭,见证了台湾经济的衰退。已经不再有人记得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之首,GDP目前也只有大陆的4%左右,在各省中只能排第8。在大陆嘲讽台湾的茶叶蛋笑话的语境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台湾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轻人背负的巨大压力或许是其中一环。1998年一个台湾工科博士不务正业地用“痞子蔡”的笔名写下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成为大陆网络小说的第一代记忆,也宣告着台湾“闷时代”青年的横空出世。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催生出口导向型经济,再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这种独有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节节升高的居民储蓄、全面蔓延的财富焦虑、避无可避的资产泡沫、以及无法提振的生育率。

东亚这片富饶的沃土,拥有全世界几乎最勤劳的居民,也有着全世界最艰难的生存模式,这一切似乎都是宿命。

杨东给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历史的演变尽管不会是简单的重复,却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但凡不以史为鉴者,往往会重蹈覆辙。

2

来源:楚团长聊聊天 微信号:chutuanzhangshu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545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