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在不确定的时代,做个幕后英雄

在不确定的时代,做个幕后英雄

1

01

伟大的发明,往往是日常感知不到的。

没有人会把下水道和高科技联系在一起。但是恰恰是下水道为城市带来水循环和卫生环境,大大减少了传染病。如果没有下水道,用水和上厕所,足够难倒每一位英雄好汉,人类不可能造高楼,现代化的城市也无从谈起。

电的伟大更是无需多言。无数人歌颂新款手机、更快的网络、汽车的升级,不会有人专门写文章赞美电。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电,以上这些精彩瞬间都熄灭了。

就像下水道之于城市,电之于现代生活,商业繁荣的背后也有一个幕后英雄——供应链。在经济繁荣的底层,在丰富商品的背后,是原料、产品有序高效的流动。这是一张巨大的网,主干强壮,细节丰富,物资不断消耗、补充、库存、运输——最终构建出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美好生活。

这位幕后英雄,平时很少有人感知到它。直到疫情封控,才让我们幡然醒悟,供应链的通畅是多么的可贵。

可口可乐的渠道,是整个现代商业的楷模。经过上百年的耕耘,可口可乐的销售网点可谓无孔不入,你可以在卖场、超市、小卖部、餐厅、KTV……任何地方买到它。但是,今年4月份在一些封控区,当供应链断了,即使全世界最强的渠道,依旧无法让你买到可口可乐,把可口可乐逼成了“硬通货”。

越是广泛的渠道,末梢越是繁多。从另一面来看,末梢也就越是脆弱。

社区小超市、夫妻老婆店、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本身抗风险能力就弱,在疫情封控之下, 更是举步维艰。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如何保持供应链的通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出了一份报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这份报告里,提出一个思路:把供应链的线性反馈,改造成立体反馈

所谓线性反馈,是单向的,架子上的可乐快卖完了,就去进货。而立体反馈,维度多,不仅看库存,还密切关注着更多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显示下周会突然变热、厂家有优惠、常用的配送公司被列为失信人、进货链路中某个城市出了一例阳性、铝罐原材料的价格大涨等等,这些信息都意味着供求关系会发生变化。

简单来说,在立体反馈中,考虑得多,预测性强,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好方法。

其实,类似的提议,很早就有了。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Industrie 4.0),全世界就已经醍醐灌顶,要利用好数据,去指导生产和销售。

理念的提出已经有十年,小生意人肯定也懂这个道理。不是不想做,而是小商家没有这个财力和能力。

智能供应链,原理很简单,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

拿京东这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来说,提升供应链效率,至少攻克了三大关口。

第一关是B2C模式。京东从自营3C家电产品零售起家,依赖自建的物流体系和强大的垂直一体化能力,为消费者带来可信赖的产品和高度可控的配送时效。自营SKU飞速增长,倒逼京东学习如何和众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库存、配送、交付、售后、信息共享……这仅仅是京东迈出的第一步。

后来,京东又做了产地模式,对应京东生鲜、京喜、京东物流产地仓等业务。产地模式和3C家电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从产地仓一地发全国,生鲜商品离开泥土、鱼塘就直奔消费者。

再后来,京东又发力本地零售,包括以京东小时购为代表的到家模式,以京东Mall、七鲜超市、京东家电专卖店等为代表的到店模式和以京喜拼拼为代表的社区模式。这一关要依靠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前置仓或实体店库存,需要整合京东长期布局的资源,比如达达的同城配送(来自京东的收购)、沃尔玛的仓库(来自战略合作)、兴盛优选的短链(京东投资的社区团购)……

冲过这三道关卡,在B2C模式、产地模式、本地零售模式都摸爬滚打了一遍,京东才算是把供应链这件事摸透了,成为行业中唯一拥有完整的、布局扎实的“三大五种”供应链的企业。

2

图:京东三大五种”供应链

下水道的改良,城市供电系统的升级,普通人往往体会不到。供应链也一样,消费者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效率的提升在默默发生。早些年,京东提“211”,上午11点前下单,当天送达;晚上11点前下单,次日送达。在当时已经了不得。

现在更快了,小时达,甚至最快分钟级送达。你下单一瓶洗发水,京东全渠道很可能从你家楼下的超市货架发货,一小时内就送到你手上。

在疫情封控中保供,京东“自杀式物流”让人点赞。不过,除了真性情的憨蛮投入,要完成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更要靠十年磨一剑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

保持供应链的稳定,需要不断提高对需求的预测,同时提高对供应任何环节出现任何意外的应对能力。京东的做法是,在自营供应链全链条数据基础上,整合疫情实时信息和封控政策——库房被封、下高速的临时政策、这个城市是否要提前办通行证等等,这些影响供应的因素,全部实时更新,可视化。

京东零售智能供应链Y业务部做了一套疫情应急分级预警体系,基于京东全国覆盖的自营供应链全流程大数据,针对不同疫情等级的区域形成应急预案。一条条线路,绿色代表通畅,蓝色代表拥堵,红色代表中止,实时监控,联动多部门应对处理,随时进行履约调度,和时间赛跑。

京东很早就通过京满仓等产品,把供应链能力开放给了小商家。疫情之下,小商家最关心的就是供货顺畅,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供应链能把东西送来,就是最大的给力。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供应链的“通”,是基础,是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京东零售云,是京东零售旗下的数智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对“通”的有一个精准的概括“人、货、场、数”四个通。

人通,是打通京东和伙伴的客户群。货通,是把优质的产品在京东和生态伙伴间打通,也就是互相供货、互相利用库存、协同发展。场通,是帮助伙伴建立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能力,打通交易场景。数通,是在三个“通”的基础上沉淀消费者需求、产品、产地、销地等数据和分析,从而提高洞察、改善决策。

举个例子,社区超市,以往是静态的开门,等居民上下班、遛弯时路过,进来逛逛消费。

疫情中,大家出门少,甚至完全不能出门。商超门店,迎来属于自己的使命、挑战和机会,既要投身保供一线,又要转换经营思维。

华冠超市在北京房山区共有62家门店。在京东全渠道能力的助力下,华冠超市利用天选、小时购、到家、京心和京心团等全渠道手段,服务了80万房山区封控、管控区居民。其中,天选渠道订单量较疫情前增长200%以上。在保障周边居民生活所需的同时,线上流量带来的交易抵消了线下客流减少的部分负面影响。

商家要打破局面,我个人觉得,不仅要抗击疫情的消极影响,而且还要主动出击去抓抗击疫情的政策红利。今年,零售行业一个红利是家电下乡。

当前国家再提家电下乡,也就是国家补贴下沉市场消费者购买家电商品,一来,增加了社会消费,需求拉动经济,二来,拉动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这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但也是一场考验。

不仅要防范骗补,要透明高效,而且要注重体验,要保证下沉市场消费者买到的是好家电,上门安装且售后好,这样才是真的获得实惠。

孙逢敏之前在汽车4S店工作,2018年自己创业,开设京东家电专卖店,2021年他再次扩大规模,新开了泰安市泰山区家电专卖店。

京东的口碑就是,正品、价格透明、送货快、服务好售后好。而且买大件家电,有很多用户还是喜欢“眼见为实”的线下购。京东家电专卖店泰安市泰山区店,在京东线上引流、全域营销的帮助下,迎来了更多用户。

3

图:京东家电专卖店山东泰安店

02

供应链不仅仅是商贸零售等第三产业的事,对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影响同样深远而持久。

80年代,丰田汽车发明及时生产制 (Just-in-time, JIT),放弃以往大规模采购物料、大规模生产,改为以下游订单拉动生产的模式:“有需求才生产和采购”。简单来说,追求“零库存”,存货少,不占资金,企业才能有活力。

丰田借此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界顶流。JIT成为整个第二产业的金科玉律。今天苹果就是坚定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但是,第二产业,不仅有大品牌大工厂,也有很小的单位——五金店。

五金店,是第二产业的末梢。当你要修水龙头,会想到五金店。但是to B是五金店更主流的一面,工厂替换零件、工地采购工具,都需要去五金店“眼见为实”地批发采购。

据统计,中国共有工业品门店百万余家,服务中国90%以上制造型企业。

五金店的形式有五金机电市场、五金一条街、乡镇街边店。共同点是规模都不大,库存是各位小老板最头疼的问题。客户需求多元,SKU种类繁多,五金不容易坏,全堆在仓库,存货越积越多,不仅多到管不动,而且占了小店铺的资金。

遇到疫情封控就更糟了。

江苏太仓,距离上海15分钟车程,中国工业重镇,制造型企业密集,全市仅线下五金店就有超千家。4月11日开始,太仓全域实施静态管理。如何保障货源供应与发货稳定,成为五金门店的最大考验。

王金辉是京东工业品智采优选店太仓店的老板。在疫情期间,通过京东工业品的数字化门店运营管理系统,为当地不少白名单企业在原有的供应链“断档”时,提供了本地现货保障支持。

现在,王金辉正忙着为复工复产后的太仓企业提供服务,维护好疫情封控中新开拓的口碑和客户关系,预估今年整体营业额能实现30%以上的同比增长。

4

图:京东工业品智采优选店江苏太仓店

农业,这个更庞大的问题,是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痛。

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发达国家,半导体、造船业、医药等多个细分领域世界领先,但是世界前10大农业企业,9家都是欧美的。原因是东亚+东南亚“底子不好”,用中国老话来说,“老天爷不赏饭”——多是丘陵地形,人多地少。

对比之下,欧洲,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太幸运了——地广人稀,而且多大平原,天然有利于机械化的规模大生产。

农业一直是国家大事。连续十九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农业。今年依旧多次强调,“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第一产业的进步,长期在生产,是持久战(种子技术、机械化、配合土地政策)。短期要靠流通,现在就有机会,不能错过。

流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在农业流通上,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达,80%直销给大型商场、连锁超市,20%通过农批市场销售。中国倒过来,80%进批发市场,只有20%直销。

产地到销地,链路越短,可控性越强,生鲜的损耗也就越小。发达国家,从生产到消费,农产品的损耗一般在2-5%,而中国大约在25%。

农业又是一个国家国情的体现,不能对着别国照猫画虎。京东的想法是做“顺从式创新”,从中国农业流通的痛点出发,你有什么问题,我就试着提供什么服务。

传统的农业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着客流下降、交易缺乏信任、运营成本高、管理粗放、监管困难等痛点,特别是在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商户的交易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京东联合国内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地利集团,打造全国首个线上线下全渠道农产品交易平台——“亿农批”。本意不复杂,就是踏踏实实把农产品交易的痛点解决了。

比如,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亿农批上线了寿光地利农批市场。原来严重依赖线下市场的现场交易双买方,现在也可以远程交易,同时让卖方便捷的实现进销存管理。通过亿农批,不仅可以看到交易双方最关心的东西——实时价格。而且可以实现农产品溯源追踪,每个环节都清晰记录,食品安全有保障。除此之外,卖方还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物流服务、保险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让交易更便捷。

简单来说,亿农批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数字化后,交易环节可以留证,便于更精准、及时地进行管理和市场调度。正因为这些,亿农批上线仅10个月,累计成交额已近2亿元人民币。

03

流通促进社会财富创造,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有了这样的发现。往后,从重商主义的托马斯·孟,到重农学派的布阿吉尔贝尔,再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个朴素的经济学原理逐渐深入人心——提高流通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繁荣。

果不其然,在大航海时代,先有“海上马车夫”荷兰,后有“日不落”大英帝国,都是依靠海运的统治力,进而攫取国际贸易的红利,最终大国崛起。今天,海运依旧承担95%的国际贸易运输,是预判国际市场的“晴雨表”。波罗的海运价指数”(BDI)的一涨一跌,是全球各大金融中心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工厂,得益于融入世界分工,这背后也有幕后英雄,中国的海运——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年造船产能全球第一,海运量全球第一,中国生产了全世界96%的干货集装箱和100%的冷藏集装箱。世界前20大货物吞吐量的港口,14个在中国;前十大集装箱港口,7个在中国……

流通对社会的无限价值,在1992年被著名管理学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浓缩成一句至理名言: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在国内高层的文件中,流通被比喻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是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流通产业被定义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智能供应链的意义,在复杂的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底色。

在“神预言”30年后,马丁·克里斯托弗再次发声,把当下概括为一个VUCA的世界。VUCA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volatility,多变;uncertainty,不确定;complexity,复杂;ambiguity,模糊。新形势里个人、企业、社会、国家要如何自处?这位管理学大师的判断依旧振聋发聩:谁能更好应对不确定性,通常会成为长期赢家。

诡谲的世界经济,明天会怎样?没有人可以精准预测。但是,未来越是难预测,越是要在当下抓住那些已经清晰的路径。比如,供应链升级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更通畅,数字化,可预测,有追溯,线上线下融合……

智能供应链的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正在分阶段推进,从最开始的线上化、自动化,到真正的智能化;从小企业,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二十多年投入,京东一直走在“供应链智能化”最前列。一方面,京东的智能供应链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全品类自营供应链场景;另一方面,覆盖了最长的链条——从指导上游的C2M生产,到营销、交易,再到仓储、配送、售后。和其他企业供应链体系相比,这是京东最显著的特点。

身居幕后的智能供应链,正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挥作用。投身这项事业的个人和企业不仅在收获自身的优势,也是对实体经济和社会最好的回馈。

来源:衣公子的剑 微信号:yigongzidejian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490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