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00后开始立遗嘱了,他们牵挂的东西跟90后有什么不同?

00后开始立遗嘱了,他们牵挂的东西跟90后有什么不同?

12

来源:DT财经(ID:DTcaijing)

现如今,写遗嘱的人已经不止老年人了。

根据《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从2017年起,立遗嘱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80后立遗嘱人数增长了近13倍,90后增长了近10倍。

刚买车不久的95后小罗(化名)也想去立一份遗嘱:“一是家里的房子在我名下,现在又买了车,二是我有重疾险身故赔付的50万,这部分钱我希望找个靠谱的人安排好,每年拨付到家里人的账户,不然一下子给他们肯定会拿去炒股票。”

年轻人都在遗嘱里写了什么?他们最看重的“财产”是什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开始规划“身后事”了?

 #01

  80、90、00后的遗嘱中,

  分别涉及了哪些财产?

在经典电视剧里,豪门子女争夺家产的戏码频频上演。要是老爷子病危或去世,大家最关心的往往都是“有没有遗嘱”“遗嘱里有没有写财产怎么分配”。

可以说,处分财产是遗嘱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从遗嘱涉及的财产比例中,不同年龄段拥有且关注的财产有些不同。

80后最关心的是房产,90、00后最关心的是存款。

如果说什么最值钱,房产一定名列前茅。数据显示,80后的遗嘱涉及的财产类型主要是房产,占比达到97.67%。90后涉及房产的遗嘱则占比71.64%,低于存款的占比,排名第2。四舍五入就要30岁的的小李(化名)目前也只有存款,没有房子:“之前想和闺蜜一起买一套,但爸妈不同意,一个人又买不起,而且万一要是辞职了断供了,压力也挺大的。”

从遗嘱涉及的财产种类上来看,80后财产类型更多元化,90、00后遗嘱内涉及虚拟财产的比例更高。

除了房产和存款外,80后遗嘱涉及财产类型还有4种,包括证券基金、公司股权、虚拟财产和保险单等。90后遗嘱虽然也涉及相同类型的财产,但证券基金、公司股权、保险单的占比都较低,公司股权的占比更是仅仅只有1.27%。

90、00后遗嘱涉及的虚拟财产占比,相较其他年龄段更高,分别达到了21.75%和17.3%。虚拟财产主要以社交平台和支付平台的账号为主,比如排名前3的微信、QQ、支付宝。位列第4的网络游戏账号也是虚拟财产种占比较高的一类。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虚拟账号和现实财产绑定,比如微信钱包、支付宝里的余额、理财、游戏账号的皮肤、票券等,都是可以对应真金白银的财产。另一方面,微信、QQ、微博是年轻人维系亲密关系的平台,上面也记载着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我从09年开始写微博,平时有啥灵感感悟都会往上写,和朋友们都是互关的,是我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旺旺雪饼(化名)说。

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多,不同平台也陆续推出“数字遗产”计划。苹果、谷歌、腾讯、微博、B站、快手等,都制定了“纪念账号”或“遗产继承人”等规则,以方便保留或删除网络痕迹。

不过,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希望可以一键清空自己的数字遗产。林子(化名)觉得:“灵魂要和肉体同步,不希望在互联网再‘死’一次。”小龙(化名)也持相同观点:“如果要走,我希望完全消失,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像一阵风吹过就好了。”

 #02

  年纪轻轻

  青年为什么立遗嘱?

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不少人对立遗嘱很忌讳,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然而还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提前立遗嘱,甚至一年更新一次。

担心自己突然去世,财产下落不明是首要原因。根据白皮书的统计,立遗嘱的90后中,有超过一半人的都是为了避免财产下落不明。

如今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加班已经是“家常便饭”,加上作息不规律,导致猝死也渐渐年轻化。根据《2021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近6成90、00后都担心自己猝死。在中华遗嘱库的案例中,21岁的王先生就通过立遗嘱的方式,确保自己如果某天突然去世,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可以被被家人及时取出来。

年轻人立遗嘱的第2大原因是照顾家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死后最大的牵挂不一定是钱,而是家人。

2019年新浪新闻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一位90后ICU护士担心自己发生意外,所以立下遗嘱,把自己名下的房子留给闺蜜,条件是闺蜜照顾其父母。林子对此也深有感触:“我爸妈已经离婚了,如果我哪天去世了,我也希望把存款都留给妈妈,用实际的物质去保护她。”

除此以外,随着年龄增长,预防“自身婚姻风险”的重要性也有所提高,成为80后立遗嘱的第3大原因。

2021年中青年定立遗嘱人群中,接近7成的人是已婚人士。但在夫妻同立遗嘱的比例中,超过4成人都是单方订立遗嘱。微博热搜#离婚不成先定遗嘱#中,法律专家 @上海滩律师 认为,大家在离婚冷静期30天内订立遗嘱,主要是为了规避财产风险,避免意外发生,否则如果发生意外,大家难以分清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

 #03

  青年的遗产都留给谁?

人类的遗产或许并不相通,但遗产分配的对象都一样。简单来说,就是有孩子的留给孩子,没孩子的留给父母。

30岁以下人群立的遗嘱,父母作为财产继承人的比例达到了77.26%。40岁以上人群立的遗嘱,孩子作为财产继承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30-39岁人群中,选择父母或者子女继承财产的占比接近,都是30%以上。

对年轻人来说,如果意外来临,年迈的父母更需要经济上的抚慰和支持,所以更多选择把遗产留给父母;而年纪越大,组建了家庭的中年人则更担忧子女未来的生活保障,所以更多选择留给孩子。

不过,这不能完全说明大家并不爱自己的配偶或对象。虽然选择把遗产留给配偶比例不高,但微信遗嘱的第一大内容就是向爱人、配偶表白。尤其是20-30岁期间的年轻人,大部分留言内容都是给自己的爱人,非常珍惜自己的爱情。

微信遗嘱其实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在2020年上线的小程序留言功能,正式名称叫“幸福留言”。大家可以通过线上留言的方式,给家人留下想说的话,适用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截至2021年年底,已经有8万多份微信遗嘱。

除了向爱人、配偶表白,微信遗嘱第二大内容是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占比约34.13%。与财产继承人相反,微信遗嘱留言对象中,给爱人留言的占比最高,达到38.13%,超过子女和父母。

值得一提的是,有4.08%的人会给“未来的自己”留言,鼓励并希望自己未来会更好。还有0.62%的人会选择向暗恋对象、前任等留言表白。

 写在最后

2020年以来,更多年轻人更切肤地感受到世事的无常。疫情、战争、猝死等等,都让年轻人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白皮书提到,从大部分“微信遗嘱”的内容来看,受疫情的长期影响,许多人更重视友情、亲情和爱情,也拥有了新的生死观。

在我们的采访中,年轻人不避讳谈论自己的“身后事”,而且除了财产和数字遗产,肉身的处理也被纳入年轻人的考量中,尤其是“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小时候看过“一鲸落万物生”纪录片的林子,就希望自己的肉身能被“再利用”:“想捐献自己的遗体作为医学教学道具,做‘大体老师’,说不定部分身体还能成为标本。”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曾说:“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当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年轻人开始立遗嘱,并不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而是开始认真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立遗嘱看似在安排死后的事情,但反过来看,也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会推动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一个命题:在有限的生命里,我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290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