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技术发展会决定内容形式

技术发展会决定内容形式

image

@卢诗翰:之前我说过一个话题,技术发展会决定内容形式,早年黑白小电视,就流行琼瑶那种专注个体的言情剧,现在高清大屏,各种大制作大场面就会不断涌现。

这一次冬奥会的传播,也映射了这个现象。

前两天王濛的解说特别火,教练级别的专业度和幽默的现场效果让很多人特别喜欢,
尤其是涉及争议性判罚时,有的人可能会疑惑裁判判罚,甚至怀疑黑哨,而王濛的解说则会告诉你判罚的依据是什么,赛事本身规则是如何规定的。

当时就有人吐槽,黄健翔和王濛一起解说,话都搭不上基本就剩点头了。
实际上,黄健翔已经是央视的资深体育解说,并且一直就是以个性化风格而著名,当年“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那段激情解说更是堪称语录。这样的资深体育解说都无法对体育赛事每个项目规则吃透,换成其他解说,差异可能会更明显。

这两种不同解说风格的背后,其实就是两个不同技术时代的变迁。

大家去看过去的赛事解说,你几乎看不到那种激情四溢带有充分立场的解说,往往都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讲究一个一碗水端平哪边都不偏。
因为过去的赛事转播流程,就决定了这个风格。

当年要看奥运会,首先,你媒体要派人去东道主国家,到了现场先要在媒体中心预定场地,筹备演播室,然后将卫星转播车送往奥运所在国,或是搭建特定的专线,作为内容传输的基础设施。赛事内容是通过这些设备完成制作和编导,最后才传输回国内的。

因为大部分媒体不具备跨国报道的能力(你能想象你家乡的地方电视台派人去跨国报道吗?),所以大部分媒体,用的都是你央视老大哥的内容。
所以,作为唯一报道主体和传播“母带”,就注定了央视的解说会是四平八稳同时端着十碗水保证哪个岔子都不出的风格。

而这两年,你会发现不是这样了,各种个性化内容大量出现,个性化的解说,个性化的报道,个性化的记者乃至运动员们都开始放飞自我。

因为技术变化导致了转播流程变了。

这次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了全面云转播,和过去靠卫星和前线转播车这套系统的差异在于,他将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官方的“奥运云”上,不需要大量的场地和人力,去现场部署,过去,每届奥运都需要重复建设传统IT机房,并在赛事短暂使用后拆除 。
直到2018年,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就和阿里云联手打造了「奥运转播云」(OBS Cloud),这套系统能够同时提供数十路实时传输高清信号,这次共有超过6000小时的赛事内容通过这套系统走向全球数十亿观众。

全球所有的奥运持权转播商,持权转播机构,都可以在云端直接接受到直播信号。

如果这个说明你觉得有点复杂,你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次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官方素材库,并且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官方素材库。所有有授权的人都可以自己拿着素材去剪辑,你可以做正正经经报道,也可以做个性化一点的,甚至可以做鬼畜。

理解了这个你肯定就明白了目前的个性化大潮
之前,多数国家只有少数几个大媒体才有少数媒体因为报道门槛的原因,“垄断”了一线转播权利,这就决定了其内容风格也必然会四平八稳
而现在,大家都可以直接有一线素材,那么媒体要做出差异化,必然就会在个性化上下功夫。

并且,庞大的云转播系统也让内容更多元化,比如子弹时间等特效画面,就是靠着云高并发、低延时特性,将几十路高清画面实时传输,再由智能算法合成的。

这个系统,也减少了一线的人员负担,东京奥运时,总计有超过9500小时的赛事内容通过奥林匹克转播云向全球转播方分发,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增加约30%。但在转播云的支持下,东京奥运转播中心的场地缩小25%,现场人员减少约27%。

如果说之前的媒体,考验的是谁能第一时间拿到珍惜的“食材”
那么未来的媒体,考验的可能就是谁能把同样的“食材”,做的更个性化被大众接受
这就是技术发展给传播内容带来的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18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