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认清局势,保持心态乐观才是当务之急

认清局势,保持心态乐观才是当务之急

image

@汪有:薇娅这事儿,非常适合做我此前一个房地产观点的注脚。
我之前微博对炒房客们喊过话:
各位炒房客们,请你们认清局势,不要再炒什么刚需盘了。就这个经济形势,刚需已经没油水了,全完了。
你们去炒有钱人的豪宅,赚他们的钱好不好。
还不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我上条微博说:很多人诧异,一个顶流主播,为什么这么有钱。
答案也很简单:顶流主播一年销售额500亿。等于中国最顶级的商场年销售额的三到十倍。
一个商场,需要开发商重金投入。
融资、拿地、规划、招商、运营、做物业。
前期规划、做定位、做财务计划、过投决会。
做装饰、投广告、引品牌。品牌请一堆柜哥柜姐,培训、学习、实战、走上前台销售。
物业公司有一批人负责保安、打扫卫生、定期搞品牌活动,节假日弄点装饰。
运营成本也高,空调、照明、新风、处理垃圾,这全是钱。
最后一年下来,销售额一百亿。
现在不需要了,顶流一个人就把这些钱全赚了。
约等于也不需要这些工作岗位了,顶流一个人把你们工作全抢了。
在一个商场稳定运营的时间里,有许多人,靠着这份工作,攒首付,还房贷,住进刚需房。
顶流不需要这么多刚需房,直接进豪宅就行了。
头部效应越来越大,刚需还能有什么油水可榨?
你这时候再去炒刚需房,不说坏不坏了,总之肯定很蠢。
当然我并不是说就不应该有主播带货这个商业模式。
出现这个模式,显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以前的销售模式,得经历那么多人那么多层服务,才能到你手里。
现在经过一个主播,砍掉中间成本、连租金都省了,直接到你手里,消费者省钱了。
好比手机行业,有所谓“线下机”、“线上机”之争。
就是,之前的手机定价,是线下主导线上。手机生产出来,加上线下一系列成本,最终定价。线上虽然没这些成本,但也基本要参考这个定价。
现在线上开始慢慢主导线下,不考虑那些成本,先在线上把价格定了,等你线下开店,基本上也还是按照线上的价格出货。
确实便宜了。
付出的代价也是:普通的岗位没那么多了,一个顶流把大家都替代了。
都说元宇宙,其实这已经是商业地产的元宇宙了。
等再进一步发展,顶流就控制了全部渠道,顶流发现,我都这么有议价能力了,我为什么不在线上卖货,还收线下的价格呢?
中间这部分,虽然不用给线下的商场、销售、物业,但可以给我呀。
所以带货方现在的收费也开始逼近商场。
我都这么有钱了,我去买房,我会觉得房子贵么?
一个刚需,看到房价从一万八涨到两万五,压力就非常大了,很多人这就是一辈子上不了车的节奏,或者就是通勤加一小时的节奏了。
但在顶流看来,房价从二十万涨到四十万,问题不大。
甚至可以说毫无区别。
普通人都觉得炒房肯定特别挣钱,好比去年买上海,很多盘都涨了一半甚至接近翻倍了。
但我之前也说过:
在我认识的大佬里,他们非常鄙视房地产,觉得这玩意又不好变现,又重资产,还有政策打压,我有病我才炒这个。
很好理解,他们的钱来得可比房价快太多了。
刚需盘的走势是以普通人的收入走势决定的。
豪宅的走势是这些大佬收入走势决定的。
这能一样?
吊诡之处就在于:越是这些看不起房子收益的头部玩家,他们的房子收益,往往是远远跑赢我们所有人的。
越是担惊受怕纠结买贵了买贱了,纠结于房产价值的刚需,买了也挣不了多少的。
因为大佬们买的小区客户群体,也是这种身家积累速度远超普通房价走势的客户群。
他们对价格一点都不敏感。
前几天我群里不是有人问我买不买公寓么?
他就说:其实也不贵,我就买一个,十五万一套,还不行吗?
那我也不太建议。
很多人买房有个误区:上海房子都八万了,总是泡沫很大,不可能到十六万吧。
但我老家才两万,到四万很现实吧。
其实很可能恰恰相反。
当年美国资本还不够集中的时候,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轮胎公司。
现在就那么一两家了。
原本每个州消费者花在轮胎上的钱,可以继续在这个州流通。
现在都归了那一两家了。
这各行各业的一两家公司,又都在那三五个大城市。
大城市在吸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
原本你在本地商场消费,确实比网上贵,但这些钱也基本留在当地,为当地创造岗位了。
现在钱都被那一两家赚了,税也都留在那三五个大城市。
钱也都在。
你在辽宁网购,实则撑了上海豪宅房价。
这个规律放到普通刚需身上也同样成立:
越便宜的房子,越没有购买的价值。恰恰这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买的房子。
越贵的房子,越能抗风险,恰恰这是我们大部分人买不起的房子。
刚需真的很不容易。
其实我写这么一大篇有啥用?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用。
反正我们啥也做不了。
认清局势,保持心态乐观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056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