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李商隐的很多诗题目都为《无题》?

为什么李商隐的很多诗题目都为《无题》?

1

我问学生:“为什么李商隐很多诗题目都是《无题》?”

学生说:“呃,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散失了题目吗?”

我说:“你说的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它们一般都不叫无题。它们叫什么?想想看,从你学过的课文中举个例子?”

学生:“嗯……孔雀东南飞?把第一句当成题目?”

我说:“对。还有吗?”

学生:“十五从军征?涉江采芙蓉?”

我:“对,继续想,还有吗?”

学生:“呃,蒹葭算不算?”

我说:“算,这个不是一整句,是首句的前两个字。跟蒹葭这个情况类似的还有呢?”

学生:“关雎?氓?”

我说:“对,无论是以首句前两个字为题,还是以首句整句为题,这首诗都可以算成「没有题目」。那大家再想想,刚才我们所说的几首诗,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一下,可以往作者和朝代方面想想?”

学生:“都是诗经,汉乐府……不光没有诗题,连它们的作者是谁也不知道……”

我说:“是的,为什么会不知道题目和作者呢?因为它们是民歌,是集体创作,啊,古诗十九首虽然是文人诗,但我们也不知道题目和作者的名字,它们写作的朝代离我们都太遥远了。诗歌大放异彩的朝代是唐朝,唐诗一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诗坛上的一流诗人,既然知道了是谁写的,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作者和内容都有保存,却只丢失题目的情况。”

学生说:“所以,就不是这个原因……难道是李商隐不知道该起什么题目好吗?”

我说:“那是我们,不是李商隐。我们写文章不会起题目时写《无题》,是我们写作水平不够高,这是能力的缺失。李商隐作为只比李白次一等的“小李”,我想他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问题。”

学生默然。

我说:“如果一个问题我们想不出答案,还可以反向思维。你想,我们做诗歌鉴赏,一开始的【三看】是什么?”

学生说:“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我说:“对。这就说明了,题目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诗题,我们自然就知道了它的内容分类,也就知道了它的通用感情,风格和手法。比如,当我们看到《归园田居》,就知道它是田园诗。当我们看到《使至塞上》,就知道它是边塞诗。当我们看到《送元二使安西》,就知道它是送别诗。那么,当你看到《无题》,你知道它是什么诗吗?”

学生说:“哈哈哈,不知道。”

我说:“连咱们都知道一首诗的题目能简单直接地帮助别人读懂内容,李商隐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还这么写,为什么?”

学生:“他故意的,不想让别人看懂……”

我说:“对!你们太聪明啦,一点就透。”

学生问:“为什么他不想让别人看懂呢?”

我说:“文为心声。不想让别人读懂自己的诗,也就是不愿意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想法和心声。每个人都渴求被理解,很多文人更是一直都在寻求精神知己,啊,李商隐真是与众不同。那么我们可以猜一猜,如果一个诗人不愿让别人读懂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什么原因?”

学生说:“不是不想,是不敢。”

我说:“哇,虽然我知道你们很厉害,但怎么能一下就猜到了?”

学生说:“因为他看参考书了。”

我说:“噗,好吧。参考书上咋说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哈……找到了,在xx页,书上说「他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当中,一生很不得志。」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个同学,因为这句话看上去平平无奇,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多诗人一生都很不得志。他能从这句话猜到李商隐是「不敢」,那就很厉害了。”

学生说:“为什么不敢,是害怕文字狱吗?呃,唐朝有文字狱吗?”

我说:“虽然文字狱这东西在明清盛行的很厉害,但唐朝也不是没有因文字获罪的情况。你看这句话,李商隐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当中……处于夹缝当中的生存状态就是很艰难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哪都有派系斗争,现在拍的那些职场上的电视剧,后宫的宫斗剧那么火爆,就是因为有看头,更别说朝堂之上了。你看,李商隐是「牛党」的门生,又娶了「李党」的女儿,如果一个人和两个最大的互相对立的派别都有很密切的关联,那么必然就会同时失去双方的信任,被双方所防备。”

学生:“大概懂了,唉,李商隐是傻还是墙头草,为什么不找一个大佬抱紧大腿呢?”

我说:“很多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正是因为内心纯净和不通晓人情世故。李商隐其实无意卷入政治斗争中,他无意依附于任何一方,但他无法左右别人对他的看法评价。”

学生嘀咕:“那不还是傻么……”

我说:“好吧,他也付出了代价不是么?其实生在晚唐,本来就是一种原罪。”

学生说:“没错。但是杜牧就比较敢写。”

我说:“对。所以,还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说:“性格?”

我说:“对啦,我们刚才看参考书,许多同学大概也留意到了一句话,李商隐的诗作风格是「朦胧多义、深情绵邈、典丽精工」。邈,就是远的意思。一个人的文字风格,就是他个性的一种呈现。李商隐这个人的情感绵长深沉,而且很喜欢精美华丽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是当时的「朦胧诗」,我们现在说「朦胧美」,是一种雾里看花的美感追求。就像这首《锦瑟》,它虽然有题目,但跟无题也没两样,因为它承袭了诗经的传统,用首句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

我接着说:“我们做题做到李商隐的诗歌,【三看】方法就没有那么好用。如果你单看《锦瑟》这个题目,锦瑟是物象,以物象为题就很容易觉得它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第一手法是什么?——对啦,托物言志。但你如果接着按照【托物言志】的思路往下想,就发现走到了死胡同里,它言的是什么志?似乎是没有的。

如果我让你翻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你也知道这两句意思是「庄周做梦梦到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死后变成了杜鹃」,然后我再问你,那这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这就是李商隐的目的,他非常狡猾,如果你要懂他,你得去感受,你不能只看他字面上写了什么。

我们关注的不是意义,而应当是情感。「庄生晓梦迷蝴蝶」关键词是「迷」,它想表达的是一种迷惘的感受,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关键词是「托」,是一种从生到死的执着。迷惘,执着,这就是李商隐所想表达的。但他究竟对什么迷惘?对什么执着?我们不知道,李商隐也不想让你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习惯了藏好心事,他一定也觉得这样很美。

通过这些,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诗歌和文言文不同,诗歌从来不直接考翻译。文言文让我们翻译,而诗歌让我们赏析。赏是欣赏,就是写得好。析是分析,就是好在哪里。你去「赏析」的前提,就是你得发自内心地真觉得它写的好才行。这就需要我们去感受,感受就需要你从诗人的角度出发,去感受他的处境,去假设你身处他的处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是我上课问过学生的。大概回忆了一下当时的课堂问答,写到这里仅供参考哈。)

来源:知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965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