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北大教授放弃鸡娃了

北大教授放弃鸡娃了

image

达尔文有个表弟叫高尔顿,他继承了一笔遗产游手好闲,但对世界充满好奇,尤其喜欢从统计的角度测量世界。什么都量,比如他会在大街上看到美女左边打个孔,姿色平庸的则右边打个孔,人肉大数据一份英国“美女地图。

高尔顿热心于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创立了一门学科——优生学。这东西颇受争议,因为在其研究的半个世纪之后就被纳粹利用,后者打着“优生学”的旗号对数百万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灭绝。

这让“优生学”变得臭名昭著,但确实很难说高尔顿需要对此负责。毕竟高尔顿只是想要搞清楚,遗传是不是天才的唯一来源。

高尔顿通过豌豆做实验,过程和数据此处就不赘述,总之高尔顿提出了“均值回归”原则。他写道:

“回归是这样一种趋势——理想的平均后代类型偏离其父代,向其大致而言的平均祖代类型回归。”

“孩子的遗传特征部分来自父母,部分来自祖代……他的家谱上溯得越远,他的祖代就越多、越丰富,直到他们不再与从一般人中随机抽取的任何同样丰富的样本有差异……这条法则决定了,任何天赋异禀都难以完全地传承下去……这条法则一视同仁,无论是好的特征,还是坏的特征,都同样地在传承中消减。它不鼓励才能出众的父母过度期待孩子继承自己的一切优点,也不支持父母过度害怕孩子继承自己的一切缺点和疾病。”

道理不难理解,否则大豌豆就会产出更大的豌豆,小豌豆就会产出更小的豌豆。那么包括人类在内的一起生物,最终会演化到完全失控的地步。

“均值回归”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他们炒股界尤其盛行,在大自然和诗歌界也有表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实际上我们也会发现,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的后代也大多平平无奇。相反,那些行业精英追溯祖上也都普普通通。

两个学霸结合生出来的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很随机。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丁教授说“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丁教授北大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妻子也是北大的,但女儿却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偏。丁教授称,之前放学都强制女儿补课,虽有些效果,但发现她并不开心,故决定放弃,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用之才。

我认为读书这件事除了“针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学习能力”的遗传,跟所处环境约束也有关系。

丁教授和妻子都是北大毕业,也去过美国顶尖大学深造过,可以说在校园教育这条路就算是体验过极致了。这些经历让其对教育这件事有了更加全面的反思。其次,丁教授夫妇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让孩子“快乐成长”。假设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一切特质不变,只是命运让丁教授夫妇没机会上大学,成为小县城的普通打工族,那么他们的心态还会如此“放松”吗?他们的女儿是否会感受到一种“亟需改变命运”的巨大压力呢?恐怕情况就不一样了。

很多比较极端的“鸡娃”行为经常会被拿来吐槽,因为有些确实奇葩,但实际的情况没那么夸张,而且大致反映了一个现实,人们依然期待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点芒格说得很完整:

“我的建议是保持竞争力,尽力而为。美国人开玩笑时,把中国的母亲称为“虎妈”,因为她们压迫着小孩子弹钢琴,并且得到所有“A”成绩。如果我是中国人,我不会停止这样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力量,你不会想象一些西雅图人可以这样做。躺在沙滩上的,不太会像是中国人。我不认为那很理想,一辈子都躺在沙滩上有什么好处?我喜欢中国人的竞争力,行之有效,要不然你们怎么样让一群贫困人口脱贫,没有勤劳和自我奉献,没有强大的竞争力,中国不会变得繁荣。”

“均值回归”的概念总是会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人在行为上遵循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大白话,财务自由的人,钱带来的满足感很低。东西一多就不珍惜。因此,知识分子和精英家庭反而对孩子没什么大的期待。之前刘瑜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遭口诛笔伐,但这跟乔布斯说我对钱没兴趣是差不多的。至少我认为这些话是真诚的,虽然在很多人眼里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人与人之间确实很难互相理解。

前面为什么要用“针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学习能力”这么啰嗦的表达来形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因为不光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测评的都是某一种特定能力,大概和计算能力、逻辑推理等能力有关。我们的应试教育连基础的批评性思维方式都很难评测,更别提尊重一个人的想象力、手工活能力、艺术感知能力等等。所以把在学校里考高分称之为“学习能力”是粗糙不准确的。

特别现实的问题是工作岗位的分布,收入高低各不同。家长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吧。人人都这么想,于是就有了竞争。这种好像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的憧憬很容易就让家长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要不出现战乱,未来生活物质的丰富甚至过剩已经是一种清晰可见的必然。生产效率将随着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无人工厂早就不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了。我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毫无知觉,其实每一个夜晚可能都是一个“变革之夜”,因为变革是在静悄悄进行我们不知道而已。

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远远落后于这些变化的,行动一直都非常缓慢。意识到这些,家长们可以稍微地对孩子在学校里取得的成绩放宽心,因为官方体系里的教育考核的能力非常单一。

毕竟未来什么样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不能无视发展的趋势。

相关的预言有一堆,人工智能到底会替代掉多少工作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一些模糊的推测。市面上的各种课程不能说全是在贩卖焦虑,我感觉都是市场的一种试错。谁也不知道学点什么好,但总觉得应该学点什么。有需求,有供给。

我认为普通家庭在培养孩子上需要一个更加务实的方向,大概就是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可以换钱的技能。

有些家长都害怕学习某样技能是不是就把孩子的未来框住了。这又是一种想当然且想太远了。未来很难预测,当前的技能可作为未来的一次缓冲。大白话说,先学个技术混口饭吃。还有一句,技多不压身。反而是那种从小就试图让孩子考编制或者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的家长对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过于自信了。而且如果高压强制,那才是把孩子的未来框死了。

最后你会发现,孩子到底遗传了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是随机的,无法把握。学校的教育是既定的游戏规则,无法改变。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无法预测。那么关于孩子的教育,还剩下什么能做的呢?就是家长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学习和洞察,与时俱进。这意味着不要着急,慢慢来,想清楚。

来源:吴主任 微信号:lixingleguanpai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6367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