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正史并无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记录,就像,正史并无桃园三结义的记录

正史并无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记录,就像,正史并无桃园三结义的记录

@某个张佳玮:《三国演义》和许多民间传说外加二次元作品里,姜维都是诸葛亮的弟子。
《三国演义》里,他俩的传说极为动人。诸葛亮一出祁山,天水遇姜维,赵云和诸葛亮一武一文都吃了亏,最后好容易收了他,从此有了弟子。诸葛亮临终前,传了连弩之法与兵法二十四篇。

然而……这么说有些煞风景:
正史并无诸葛亮与姜维的师徒记录。
就像,正史并无桃园三结义的记录。

按正史,姜维是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归顺诸葛亮。诸葛亮对姜维倒是很认同的,两段原话: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
“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
但到诸葛亮逝世,姜维并未如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就此接掌诸葛亮衣钵。

诸葛亮身为宰相的继承人是蒋琬,此后是费祎。
在诸葛亮过世二十年后,费祎过世次年,姜维才掌握军权,又二年后为大将军——至此,距离诸葛亮逝世已经二十二年,距离蜀汉灭亡,还有七年。

似乎,他俩也谈不上什么师徒之谊?明明蒋琬、费祎甚至诸葛瞻,才算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呢。

然而,大家愿意相信他们是师徒,除了小说情节之外,还因为一些微妙的巧合。

——姜维归汉,二十七岁;诸葛亮出茅庐,二十七岁。
——武侯小说里六出祁山,正史上五次北伐。姜维小说里九伐中原,正史上十一次北伐。
——论私德,诸葛亮到死时,不别治生产,家无余财,不过桑树八十株,田十五顷。而郤正说姜维身为上将,却住着弊薄的宅院,家里没钱没妾没有声色娱乐,薪水随手花掉。他甚至都不懒得表现“兄弟我很清廉”,而是在生活上无欲无求:好学不倦,清廉简朴。
——最像的,大概是执着与气性吧?

正史里,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继承诸葛亮的成法,规整端严。
但这二位相对保守些,所以《三国演义》对他俩执政那十几年,也是一带而过。
倒是详细写了姜维的许多次北伐——这才像是诸葛亮后继者的样子嘛。

毕竟大家热爱诸葛亮的,毕竟不只是他治蜀有道而已。
出师一表真名世,诸葛亮北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五出祁山,星落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在危亡之秋,艰难北伐。待魏国入侵时,面对三路大军,斡旋往复,奔回剑阁,眼看要守住钟会二十万大军。直到蜀汉灭亡后,姜维还在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利用钟会的野心,说服了钟会;利用钟会与邓艾的矛盾,囚禁了邓艾,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真是企图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啊。
最后众所周知: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姜维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然后以身殉之。

姜维苦战北伐,屡败不止,史书多以穷兵黩武怨之。然而姜维自有其苦,有其不得已。

在内,则蒋琬费祎之后,局势已经不大好了。黄皓、陈祇与谯周的存在,加上姜维一个凉州外人。当时之势,若不趁司马氏淮南三叛时北伐求变,只能坐待被吞噬而已。
姜维们生于当时,何尝不知道汉室已不可复兴,蜀地无法抵挡魏国呢?然而事已如此,无可奈何。
诸葛亮出师前已说出鞠躬尽瘁四字,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天在北伐,汉朝一日不亡。至于谯周等念叨投降了得太平,却不知刘禅投降后,依然有成都之乱,人民涂炭。

或者,这就是季汉的气质。刘备四十六岁时当一个县城领导,但大志不堕,终于南面称尊,存续汉室;诸葛亮四十七岁时以一州之地进伐九州,雍凉不敢解鞍,曹魏无法安枕。姜维则在季汉已经灭亡时,还殒身不恤地,试图复兴之。
所以,大家愿意接受,也愿意相信:姜维就是诸葛亮的弟子,哪怕中间隔着蒋琬、费祎和诸葛瞻。大家也愿意相信这种设定。虽则诸葛亮是贤相,姜维是死士,大有不同,但骨子里,他们都有前三国那点子逆天改命、殒身不恤的气性。似乎到最后,姜维效忠的并非阿斗的蜀汉,而是已故的、在五丈原群星灿烂中凝望他的,丞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162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