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 “界面”,作者:饶文怡。
那是 2010 年下半年,20 岁出头的黄何放弃了在上海的产品经理工作,只身南下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一个成立 10 多年的技术团队,也由此亲历了一段精彩的创业故事。
团队的名字叫 GreenTomato,主要业务是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外包服务 —— 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业务方向,所获得的收入起码可以支持团队的正常运营。
但很快,团队的两位主要负责人郭秉鑫和郭挺年,常常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包围。他们不满足于单纯从事技术外包业务,而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这种意识不仅仅来源于对日复一日枯燥工作的不满,还来自于当时潜藏在科技大行业下的汹涌暗流。
对于互联网科技行业而言,2010 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色彩的年份。
当年 6 月,苹果发布 iPhone 4—— 一款被认为是苹果史上最经典的手机产品。不仅外观设计出色,还拥有流畅性和交互性都远超塞班系统的 iOS 4。
在那之后不久,“3Q 大战” 正式打响。这场发生在腾讯和 360 之间的斗争,让腾讯迈出了向移动互联网进击的步伐。而阿里则是通过旗下的支付宝发布了 “手机安全支付” 这一产品。
所有的一切,都在围绕 “移动互联网” 概念进行革新式的探索。
当 PC 互联网时代走过了将近 10 年历程之后,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的科技行业开始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移动互联网格外关注,所有人都希望能抢先一步拿到能够走入这个新时代的门票。
GreenTomato 也不例外,两位创始人和同样不安于现状的黄何一拍即合,像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一样,开始寻找新的可能。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8 年之后,他们的故事会被拍成电视剧《创业时代》,通过荧屏被外界所知。
这部由杨颖和黄轩主演的电视剧,在影视圈中的口碑并不好。批评声主要集中在演员的演技,以及部分剧情设置的不合理上。但黄何的感受却不一样。作为剧中人物 “卢卡” 的原型,这部电视剧让他怀念起了那段奋斗的时光: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希望能够改变世界,那是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在那段变革期中,有着类似创业精神的团队不在少数。他们都梦想着用自己的一个想法,给各种行业带来新鲜空气,即便以失败告终,也无怨无悔。
Talkbox 是 GreenTomato 团队探索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 它成为了市面上第一款先于微信集成 “按住说话” 功能的即时通讯产品。尽管 Talkbox 没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它用自己的存在记录了移动互联网的冰与火之歌。也正是无数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产品,最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IM 诞生潮
在 Talkbox 诞生之前,诺基亚和塞班系统曾长期占据市场主流位置。
带有触屏的 iPhone,在当时尚未被绝大多数用户所接受。更多的用户还是习惯于敲击手机键盘,将自己要说的话一字一句地按出来。功力深厚的老鸟们,甚至可以在不看键盘的情况下完整地盲打出一段话。
那个时候的短信费也不算贵。每个人的话费套餐中,或多或少会包含着数百条的免费短信额度。反而是流量价格更高,“5 元 30 兆” 的经典套餐,是移动流量蔓延的先河。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
很快,3G 取代了 2G,流量的价格开始往下走。iPhone 的成熟更是带动了智能手机的爆发。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手机还可以这么玩。
不仅如此,当时的 iOS 开放了用户推送的接口。之前虽然用户也可以通过 QQ 等社交应用进行通讯,但推送功能的缺失使得用户只能通过 “挂在线上” 来保证自己随时收到消息。
推送功能实现之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到来自朋友的消息。而价格走低的流量,反而让使用短信变得不划算起来。
对于 GreenTomato 所在的香港,这种情况显现得更加极端。和内地不同的是,香港同时存在着六家主流电信运营商,而不同运营商之间发短信的费用是每条一港币。
这意味着如果一对情侣所用的手机号码分属不同的运营商,每月你来我往的短信费用就可能达到天价。
在此大背景下,不少公司都看好 “用流量代替短信” 的机会。即时通讯(IM)成为可能。
2010 年底到 2011 年初的几个月里,腾讯上线了微信,小米推出米聊。就连理论上既得利益被夺走的中国移动,也早已推出了飞信,希望收复失地。
在海外,则已经有包括 WhatsApp、kik 在内的玩家先行布局。
之后,最先大规模取代短信的,反而是来自海外的应用。因为除了用户推送之外,iOS 在当时还开放了调用用户手机通信录的接口,首先启用了 “添加手机通讯录好友” 的功能,从而更便捷地扩大用户的社交圈。
而当时的微信,更像是一个 kik 的中国模仿者,又或者是一款 “简陋版” 的 QQ。
《腾讯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种场景:微信上线后,第一批用户来自互联网的从业人员,主流的用户多认为这款应用没有任何亮点,反而是多此一举的产物,甚至没有短信来得方便。如果单纯为了节省短信费,微信还不足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使用。
市场的表现也不会说谎。2011 年 1 月,微信 1.0 版本正式上线,在苹果的 App Store 中,依然可以看到微信上线最初两个月后,来自用户的诸多不满评论。在 App Store 下载排行榜上,你可能需要往下划很久,才能找到微信。
“按住说话” 的 Talkbox
GreenTomato 也想把即时通讯作为切入点,它们最初成立了一个 4 人团队,来钻研产品的开发。
但在 “流量换短信” 这条赛道上,已经挤满了各式各样的竞技者。GreenTomato 需要寻找到其他独特的功能点才能突围。很快,他们发现了靠传统打字输入文本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即语音输入。
那个时候,年轻的黄何独自一人前往香港求学、创业,他的父母都留在内地。每每和家人联系时,黄何都在想是否可以用流量信息替代通话,从而降低话费成本。
他开始教自己的父母发短信,但由于父母对键盘和打字不熟悉,始终不习惯,学习使用短信的时间往往比交流的时间还要长。
在他看来,这源于汉语文字和英语文字的差异。在英语中,输入的文字所见即所得;而在中文里,如果对拼音文字或者笔画不熟悉,打出一段完整的话并不容易。
为了教会父母打字,黄何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但却没什么成效。他意识到,发短信对老一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没有学过,不会(打字)就是不会”。
郭秉鑫和郭挺年也越来越不喜欢传统的通话方式。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收到父母的来电,但又不方便接听。久而久之,父母反而会对兄弟俩的冷淡颇有怨言。
这些共同的问题促使团队成员们达成共识,他们开始探索用语音输入来替代打字输入的可能性。
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类似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功能,也就是先输入语音,再将语音内容转变成文字发送出去。但在当时,这种方式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语音识别还不算普及,更别提识别准确率;二是要做到除了普通话外的不同方言识别,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更是不可能。
之后团队又想到了 “对讲机” 的模式。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当时出租车上不同司机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对讲机来进行,有时候一个司机手上可能会有好几部对讲机,来和同行或者总台之间保持随时沟通。
相比于语音转化成文字,这种方式在技术上要更加成熟 —— 不用担心语音识别的准确率问题,也不用担心方言能不能被转化。它实际上是把手机变成了对讲机,只是传输建立在网络流量的基础上而已。
但他们经过一番研究后又发现,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在社交场景中,对讲机的模式要求用户之间必须实时对话,无法延时回复,也没办法保存对话记录。这样一来,用户体验就很难有保障。
尽管 “对讲机” 的方案走不通,但是团队将对讲机上 “按住说话” 的功能保留了下来。他们最终想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按住说话后,用户的语音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到对方手机上,对方也可以将数据保存下来。
在这个技术基础上,2011 年 1 月,Talkbox 正式上线。
这不是一个特别难实现的功能。其他应用也有能够实现语音传输的,但过程却是将语音打包成一个文件,再发送到对方手机上,这就失去了一定的即时性。Talkbox 的实时传输使其成为市面上第一个实现了即时语音社交功能的应用。
爆发时刻
当移动互联网市场处于 “蓝海” 之时,一旦一款应用率先实现了某个独一无二的功能,那它一定会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首个具备 “按住说话” 功能的 Talkbox,就这样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产品上线的最初一个月里,Talkbox 和市面上其他的即时通讯应用一样不温不火。但从第二个月开始,团队成员们发现,用户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先是每天几百名、一千名新增用户,之后涨到每天三四千。Talkbox 在 App Store 之中的排名也从 800 名开外,逐步爬升至 400 名左右。
到了 2011 年 3 月之后,Talkbox 已经冲到了 App Store 社交榜的第一名。那时候,Talkbox 每天新增的用户数已经达到了十万级别。最高峰的时候,Talkbox 的注册用户一共有 1300 万名。
多年之后,团队回顾那段突如其来的用户数量大爆发时,都颇感意外。成功来得如此之快,就连产品本身的商业模式,他们都还没想清楚。
但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对于这个只有几个人构成的小团队而言,海量的用户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服务器。最初,团队没有预想到会有这么多用户,所以在购买服务器的时候也没有预备足够的份额,服务器崩溃是用户数量飞涨后最常见的事情。
那时,Talkbox 的服务器每天都要重写两三回,而这项任务从头到尾就只能交给团队中的两位工程师来完成。有好些天,他们每人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服务器逐渐稳定之后,团队需要进一步往 Talkbox 上小心翼翼地添加新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多语音支持被加入,多系统版本开始上线,文字输入功能不断完善…… 在产品冲顶的背后,小修小补成了团队日常最主要的工作。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可。2011 年的春天,Talkbox 成为市面上最受欢迎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比微信或者米聊都更具人气。
资本市场也关注到了这个来自香港的团队。首先找上门的是关注财务投资方向的 VC 们,他们挥舞着支票簿,希望成为 Talkbox 最早的一批弹药提供者。那个时候,团队每天都要见好几拨投资人,但能和他们达成共识的少之又少。
当这批 VC 被拒绝后,一众互联网巨头们接踵而至,其中甚至包括团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腾讯。
他们的目的各不相同。绝大多数是希望借 Talkbox 在社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动摇腾讯的社交霸主地位,“你们势单力薄,我们有用户、关系链,我们一起合作,来和腾讯干一架”。
而腾讯正如一如既往所做的那样,希望能够将这个还未完全成气候的团队纳入麾下,尽早消除威胁。腾讯当时提出的条件是,Talkbox 退出国内市场,专注海外,这个提议遭到了 Talkbox 团队的否决。
黄何清楚地记得,在众多蜂拥而至的投资队伍中,盛大是第一家上门和团队正式接触、并且最终决定投资的企业。很快,团队的账户上就收到了一笔超过 1000 万元的资金。
很多人都以为,在拿到投资之后,Talkbox 可以继续大展拳脚,去和微信竞争。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大卫和哥利亚,虽然机会不算太大,但总归有胜算。
当时在盛大负责这笔投资的投资经理,正式拍板前就已评估过市场上的所有可能。他知道,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基础足够雄厚,但在移动社交领域,市场仍处于一片空白。每个人都在起跑线上,都有率先冲线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点机会,我们也想去试一下。” 这位投资经理说。
但所有人都知道,作为社交霸主的腾讯,不会任由 Talkbox 无限壮大。合作未果后,腾讯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搅热了即时通讯的大潮。
Talkbox VS. 微信
和 Talkbox 团队需要疲于奔命地进行产品维护不同,微信很快就开始了对产品的迭代,新功能一个个被加入。
那时候的微信,就像是开足了马力在轨道上飞驰的列车。用户不时会发现许多新功能,今天手机通讯录可以导入了,明天可以发起群聊,和腾讯微博互通…… 很快,微信的用户数就达到了 500 万名。
在 2011 年 5 月份更新的微信 2.0 版本中,类似 Talkbox 的 “按住说话” 功能加入其中。
当时的 Talkbox 团队,对腾讯的 “借鉴” 无能为力。多年之前,郭秉鑫在接受《创业邦》的采访时曾表示,米聊加入语音功能让他倍感愤怒,而当微信加入战局后,他知道,真正的大家伙来了。
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在 Talkbox 之后上线 “按住说话” 功能的即时通讯应用,但这个功能加上腾讯旗下丰富的社交关系,足以产生对其它竞争对手的碾压式优势。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 Talkbox 团队,都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天的来临。当靴子落地的一刹那,一种巨大的压迫感还是涌上了他们的心头。
面对腾讯和其他竞品的挑战,Talkbox 开始手忙脚乱起来。
Talkbox 团队憋着一口气,想要继续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但是时移事易,他们发现,失去时运和市场的眷顾,做什么几乎都是错的。
软件开发初期,团队考虑过多系统版本的问题,决定把精力都放在 iOS 和安卓版本的更新上。但他们高估了当时手机用户对于这两个系统的转换速度 —— 那时大部分用户以使用诺基亚和塞班系统居多,这让 Talkbox 错过了为数不少的塞班用户群体。
人手不足,也让 Talkbox 有心无力。即便是在冲到应用榜单前列的时候,Talkbox 团队也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他们无法像微信一样,迅速开发出支持不同系统的多个版本。
市场不会再给 Talkbox 重来一次的机会。从 2011 年 7 月开始,微信往上,Talkbox 向下,两者在 App Store 榜单上的排名走势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彻底打通内部的社交数据后,微信成为中国市场上最主流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
“现在回头来看,微信上线对讲功能之后,Talkbox 的胜算真的不大了,但还是有种不服输的心态要我们继续撑下去。” 上述投资经理说。
面对腾讯的重创,Talkbox 只能选择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海外市场。
东南亚地区算是 Talkbox 在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主要市场。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在那里没有遇到像微信这样的强大竞争对手,因此发展得比较顺利,用户数量甚至超过了中国内地。巅峰时期,马来西亚等国家,每两个智能手机的用户就有一个使用 Talkbox。
当 Talkbox 开始在内地市场和微信展开正面竞争后,这家公司不得不放慢了在东南亚的扩张步伐,给其他竞争对手留下了机会。
Line 是来自日韩地区的另一款即时通讯应用,虽然进入市场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这款应用通过聊天表情贴图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在东南亚地区,它很快成为继 Talkbox 之后另一个最受欢迎的聊天应用。
彼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已见分晓,Talkbox 在东南亚市场的存在感也大不如以前。短短几个月,Talkbox 就再也不是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聊天应用了。
到了 2012 年,Talkbox 基本退出国内市场,难逃被绝大多数用户淡忘的命运。只是后来提到微信的发展史时,人们才会想起,当初还有这么一款应用,曾经尝试从微信手中抢下一块蛋糕。
而 “按住说话” 这个技术专利,最终落到了腾讯手中。
在黄何看来,有关互联网技术专利的保障,即使到现在还是很落后,更不用说那个年代。
在之后的一次创业经历中,他于 2015 年针对一项技术在美国申请的专利,直到最近才获准通过。当时钟拨回到 2011 年,3 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 Talkbox 进行自我保护。
谁能挑战微信?
结束了 Talkbox 的经历,黄何也离开原来的团队,开启了下一程的创业之路。
他开发了一款名为 MailTime 简信(下称 “MailTime”)的应用。带着这个新项目,黄何在硅谷参加了 YC 孵化器的 Demo Day,在那里,他获得了来自包括 Gmail 创始人 Paul Buchheit 在内的诸多创业大牛的指导。
这一次,命运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挫折,MailTime 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发展至今。在《创业时代》播出期间,MailTime 的团队还特意推出了一个名叫 “魔晶” 的特别版本,来和电视剧的剧情联动。上线四天后,这款产品就排到了 App Store 社交应用榜的第 2 位。
无论是 MailTime 还是魔晶,它们和传统的邮箱应用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杂乱的未读邮件界面,发邮件像短信交谈那样简洁明了。
“即时通讯应用之间是很封闭的,比如说你用微信,我用 WhatsApp,我们之间是没法沟通的,但邮件是一个开放的协议,不同邮箱之间可以交谈。” 从黄何的讲述中不难看出,他对于 “社交” 依然有着自己的执念。
但他现在已经不再纠结于 “颠覆微信” 这件事情了。
Talkbox 兴起之时,正值互联网两个时代交错而行。黄何更愿意将 Talkbox 称为 “QQ 挑战者”,打造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必需品。不过,即便有大量的增量市场来推动,Talkbox 也无法取代微信的位置。现在大局已定,颠覆更是难上加难。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来不缺胆大的挑战者。昙花一现的子弹短信便是其中之一。
黄何觉得,现在子弹短信的发展已经说明了一切,这款产品在国内和微信的用户范围几乎是百分百重合,明摆着要抢微信的存量市场。但微信还没采取什么措施,子弹短信自己就已经走下坡路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后来的 “子弹短信们” 毫无机会。在他看来,子弹短信能够在市场上掀起波澜,部分原因来自于用户对于微信的倦怠,“以前 QQ 的用户数量开始增长放缓的时候,微信成为了新的突破口,带来了新的增量用户;现在微信也到了天花板,就又有新的可能了。”
新鲜事物总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现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快速进化,一个项目的启动成本比以往要低好几个层级,“以前推出一个应用可能要半年,现在一个月就可以上线”。门槛降低了,意味着创业者可以不断地尝试,创造出更多的新事物。说不定真正的革新者就会在某一个瞬间诞生。
“以后真正干掉微信的,未必是微信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我们之前都不知道的一款产品。” 黄何说。
如今,移动互联网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也开始逐步走向终点。时代的更迭,同样会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机会。也许在某一个小工作室里,一款又一款未知的应用等待着爆发的那一刻,在试图挑战现今霸主地位的同时,暗中推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