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

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

先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阿里的一个产品经理写文章痛诉说微信监控了他的聊天记录,因为他和他姐姐曾聊过这个冰淇淋,微信就给他推送了该冰淇淋广告。

他认为:只有腾讯(微信聊天记录),阿里(淘宝搜索),搜狗(输入法)这三家公司在技术上有能力接触到「我对该冰淇淋有兴趣」这个信息,除此之外再无交集。

有用户给我留言说:我微信群里和同学讨论洗面奶哪个好,发过某个品牌,微博里面就给我推该品牌洗面奶广告,要想不恶心,除非不用微博。

这回难道是微博监控到了微信聊天记录?

有朋友和我说,他和同事在线下聊过某个极其小众的产品。手机当时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打开淘宝,发现淘宝给他推荐了该产品。他发誓说,以前从没在淘宝搜索该产品,而且他用的是苹果手机。

是不是淘宝已经用人工智能监控了语音?

对一件事情下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要分析多种可能性,很多人实际上囿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头脑里无法得出太多可能性,最后就简单的归结出一个想当然的原因。

然后对用户这种怪罪,你还不好去解释。因为解释,大多数时候超出他们的理解范畴,最后还是觉得你骗他们。

上面第一个例子,这位产品经理大概没想到,他姐姐购买过冰淇淋,他是他姐姐的亲密好友关系,年龄相仿,用这一层逻辑就可以对他做画像。根本用不着再分析到语义层去,也就是所谓的「监控」。从数据产品层面完全是画蛇添足。

第二个案例,一个可能性就是巧合。举例来说,该品牌广告可能推给了 100 万人,但这 100 万人里面哪怕只有一个人刚在微信里聊过该产品,那么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被监控了。

第三个案例,你的朋友可能在你聊天之后在淘宝搜过该产品,而你们被广告系统标注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以上都只列举了一个可能性,更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第一个例子,用户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没接触过这个品牌的信息,当一个人跟你说他没做过某个操作的时候,不应该去相信他,因为,一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做过什么操作,他自己是记不住的。你在手机上的记录远比你能记住的还多。

我过去会处理一些用户投诉,用户投诉的模式都很类似,都说没做过某某操作,但是怎么就出问题了呢?然后去看系统日志,发现在某某时间点用户明明进行了操作。当把这个信息给用户看的时候,用户才不好意思的说,可能记错了。我并不是说这个产品经理撒谎,而是说用户的记忆会经常记错,有这个可能性。

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是「孕妇效应」,这个在以前讲过。

一位朋友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提起一个有趣的事。苹果当初给 iPod 有个功能叫「真正的随机播放」,但是被很多用户投诉,因为有的时候会连续播放一首歌。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很多人都会认为,你连续放同一首歌还随机个屁。最后苹果做了一点优化,减少了一点随机性,变成了伪随机,这样看起来就更为随机了。

从这一点上说,微信要想证明自己没监控用户聊天记录来做广告,最好就是做一下过滤,把用户聊天记录里提过的品牌不要再向该用户展示。这样,用户的抱怨就会减少。不过,这样就真的监控了聊天记录了。

对于解释复杂事物的逻辑而言,这篇文章并不严谨。我要强调的是,只有我们对事物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才会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警惕自己,不要简单的给出那些智力偷懒的论断。

根据现象做出想当然的结论,一般是站不住脚的。而看到某个结论跟自己的认知相悖时,先不要着急反驳或是跳着脚骂,多去想想,是不是自己思考的不够深入。

网络世界里,一些现象都能有恰当而合理的解释,不存在玄学。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你在百度搜了某个疾病关键词,过五分钟,一个民营医院给你打电话来了。然后,你会不会认为这肯定是百度给你电话号码泄露出去了?

今天是你的信用卡还款日,银行短信刚发给你,金融借贷公司的电话就打给你了,问你要不要贷款。你会不会认为肯定是银行泄露了你的信息?

你在航空公司官网定了一张机票。飞机起飞前俩小时,你收到了诈骗短信,说飞机取消了,要你咨询某个电话退票。你觉得是什么环节泄露了你的订票信息?肯定是航空公司?

来源;小道消息 WeChat ID:WebNotes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671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