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羡慕新加坡的年轻人,买房不用啃老

羡慕新加坡的年轻人,买房不用啃老

先看几个描述。

1、这个国家房价在全球排名第七。

2、居者有其屋。

3、房价已连续下跌了三年,对经济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

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每一条都是矛盾的。

房价高,意味着买不起房,谈何居者有其屋。

在中国,房价如果连续下跌几年,经济肯定扛不住,有崩盘的风险。

这个奇葩的国家是新加坡。

最近想找机会去新加坡,于是研究了一下这个国家的房地产。

还顺带着研究了一下香港。

因为,新加坡和香港太像了。

两座城市都是由若干岛屿组成的弹丸之地,都地掌握着交通要道。

历史上,二者都曾于19世纪上半叶开埠,都曾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也同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海洋交通运输中心。

社会环境上,早期都有大批福建、广东移民入住,形成了以华人为主的社会,至今通用中英双语。

二战以后,两者都以飞速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指标排名中,香港和新加坡不分伯仲。

数据上,新加坡的面积和人口几乎都是香港的2/3。

相比较,新加坡地更狭、人更多。

而如今,在香港人挣扎着如何买房“上车”,新加坡几乎已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1:一段往事

一切要从一段往事说起。

1953年,香港浃尾木屋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数万人无家可归。

大火之后,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安置大量无家可归的居民,就在废墟上的石硖尾邨兴建了29栋大厦,以供灾民入住。

自此之后,政府开始兴建公共房屋,为低下层市民提供住屋福利。

(1972年石硖尾屋邨边的居民活动场所)

公屋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诞生了。

没有宏伟的蓝图,没有远景的规划,只是迫不得已的应急之策。

之后,在公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居屋(类比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一为出租,一为出售)。

如果说公屋制度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香港的住房压力,

那么,则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

2:居者有其屋

“居者有其屋”,

这话在新加坡,已经说烂了,

但的的确确是新加坡一张最有力的名片。

当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为了一套房苦苦挣扎,甚至一辈子被房价绑架的时候,

新加坡人早早地拥有了一个安稳的住所,既不用担心高房价,也不用为高房租忧心。

然而,50年多前的新加坡,完全不是如此。

当时的新加坡,不仅政治、经济上脆弱,还有1 / 4人口没有固定、合法的住房保障。

1960年,受香港公屋制度的启发,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代表政府建设组屋(即公屋),负责组屋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造。

建屋局在头三年就推出2.1万套组屋。

1964年,新加坡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到1965年,共推出5.4万套组屋。

1966年,新加坡制定通过了强制征用土地的法律。

到1975年,已经有47%的居民住进组屋。

到1985年为止,建屋发展局已经控制了新加坡75%左右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组屋制度里最关键的环节。

因为可以强制征地,新加坡政府只需要进行大量的建筑补贴,而不用考虑最基本的土地资源问题。

所以,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适用房不同,新加坡的组屋并不是建筑在偏僻地段,而是大多数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地方,不乏很多黄金地段。

新加坡的组屋不仅多,而且好。

两室一厅、三室一厅、四室一厅的户型都有,和普通公寓住宅已经没什么差别,甚至更胜一筹。

社区的配套设施十分完善,除了大型商场和医院、学校之外,组屋的底层有专门的社区客厅,可以给老人和孩子提供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

外媒都发出惊叹:这是豪华酒店?

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建屋局总共推出了90万间组屋。

目前新加坡大约85%的居民居住在政府组屋,而另外15%高收入家庭住在私人发展商推出的高档商品房。

由于组屋由政府兴建,而且配合公积金强制储蓄和土地征用制度,因此不会像市场价格那样大起大伏。

据新加坡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新加坡居民家庭人均月工资收入为3142新元(新加坡元兑人民币约1:5)。

按此计算,一个普通新加坡人3年的工资收入,就可买一套二房式组屋。

(图片来源:网易家居)

虽然我们看到的新加坡房价世界第七贵,是因为在组屋之外,只留下了少数价格昂贵的商品房,给高收入者和外来购房者交易。

外国人想买便宜的组屋?

别做梦了,他们根本没有资格买组屋。

甚至是新加坡本国人,也有十分严格的交易限制。

炒房,在新加坡根本没有可能。

所以,即使商品房价格昂贵、泡沫严重、连年下跌,对当地总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毕竟绝大部分新加坡人都已经实现了安居。

香港与新加坡,同一个因,却种下了不同的果。

当年“房屋制度”的老师香港,已经被落下了一大截。

在香港,只有低收入者能够入住环境并不太好的公屋。

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仍在蜗居,仍是房奴,仍在和世界上最高的房价体系抗争。

3:两种制度的对抗

同样的公屋制度,新加坡却和香港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

真正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两地的体制。

之前看了一个视频,内容略敏感,一直传不上来。

简单复述一下。

1992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到访香港大学讲话,与时任港督彭定康就民主问题展开论战。

李光耀称“我从不相信民主会带来进步,我认为民主只会带来退步”。

场下的香港人一片哗然。

香港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政府干预少,讲究“无为而治”。

新加坡奉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对市场进行全面干预。

因而,对于一向信奉“自由主义”的香港人来说,李光耀的讲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前面提到,强制征地是新加坡组屋制度最重要的环节。

一直以来,新加坡征地地价的赔偿额都远远低于市价。

直到2007年,新加坡政府才大幅修订土地征用法令,才把受征用房地产的潜在价值考虑在内。

这样的政策,从今天看,实际上是牺牲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成全了大部分人,才有了今天百分之八十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的壮观局面。

但在征地的过程中,远远低于市价的赔偿额,造成了当年私人业主的不满,引发了大量的抗议。

这样的尺度和魄力,世界上少有政府能把控。

而在自由民主的香港,这更不可能发生。

首先,香港尊重私有财产,征地困难。

且征用土地时,政府按市场价补偿,但往往大家对市场价是有分歧的,需要聘请律师、会计师、测量师来做评估,且费用都由政府支付,过程冗长、代价高。

其次,在自由经济的市场里,修建大型设施要争取多方意见,权利任性是被抵制的,效率也因此降了下来。

一个住香港的朋友说,家附近的地铁修了7年,还在进行中。

因为一个老太太投诉,港珠澳大桥搞到工期延误,成本提高了几十亿。

因而,一幢公屋的修建时间,从提出计划到建成,也比新加坡长很多。

另外,新加坡建屋局,直属国家发展部,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其财政预算纳入国家计划。

而负责香港公屋建设的香港房委会实质上是一个赢利机构。

有人说,如果将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那么市场经济环境中,香港房委会没理由不合理合法地分一杯羹。

而新加坡政府则将所有的粥给了自己的子民。

当然,这里不讨论孰是孰非。

只是从最终的结果看,

香港成为了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城市,城市人口、产业都被高房价绑架,经济持续疲软。

这十来年,香港人似乎只做了两件事。

一,炒房。本港人炒,内地人跟着炒。

二,吵架。和政府吵,和内地人吵。

而新加坡在居者有其屋之后,有恒产者有恒心,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也开始高速发展。

来源:海马小姐 微信号:ladyhaima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889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