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openai奥特曼发长文谈温和的奇点

openai奥特曼发长文谈温和的奇点

@作手LC:openai奥特曼发长文谈温和的奇点
无论AI竞赛最终谁胜出,openai已经改变了世界。
奥特曼对AI的思考依然顶尖!

看看奥特曼说了啥:
有人说,奇点来了,悄无声息,绝大部分人无法感知
不带一点赛博朋克的浮夸。
确实,街上还没跑满机器人,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在跟AI全天对话。但软件工程变了、不少科学家的效率翻了好几倍,未来发展的核心变量,智能,已经开始指数式变多。

过去十年最难的路我们已经走完。
GPT-4、o3这些系统背后是几十年积累的硬科技,它们只是开始。关键不是它们做了多少,而是:它们能加速下一个版本的诞生。
AI在帮助我们造更强的AI。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每年甚至每个月的技术跃迁都可能相当于过去一个十年。

再看接下来的时间线:

2025年,AI代理人开始承担真正的逻辑决策、代码开发任务;

2026年,初代“AI研究员”可以独立提出新见解;

2027年,机器人或许能走入现实世界,干真实工作;

2030年,一个普通人在一天内能完成2020年需要一支小团队一周的工作。

而2035年,我们很可能已经有了自我改进的AGI,部分制造流程实现闭环自动化:
AI设计新芯片,工厂由机器人运行,机器人造机器人,AI做人类没做过的科学研究。

到那时候,智力和能量,这两大人类社会进步的瓶颈,会像今天的信息和内容一样变得唾手可得。研究进度再不是积年累月慢慢堆,而是能像算力一样倍数级跃迁。今天科学家感叹“用了GPT科研效率翻倍”,未来是用AI做AI,用AI做化学、材料、药物、能源。研究一整个新材料体系,不是五年,是五天;解析一个基因通路,不是一个团队做一生,是一个模型跑一小时。

这听起来像魔法,其实只是工业逻辑,AI看起来像软件,但背后是真实的能源、数据中心、芯片、机器人等物理资源的协调。智能的终极广泛化,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像造电一样大规模“造智能”。

所有迹象显示,我们正在接近那个临界点:

今天,数据中心越来越像晶圆厂:一整个国家在给它打基础;

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正在朝着“只剩电费”下降;

人类造第一批机器人可能仍需人工,但机器人造机器人的闭环正在逼近。

未来的某天,当数据中心能自我部署、维护、复制;
当机器能“挖矿炼矿造芯片”;当大部分智力劳动能在终端本地完成,那时候,智能和基础设施的扩展,不是几何增长,是物理爆发。

这将是一种温和的奇点,一场既深刻又可控的变革。
没有毁灭人类的Skynet,没有钢铁洪流碾压世界的末日场景,它更像一次集体觉醒、一场文明的跃迁。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还没解决AI对齐问题,如何让一个比你聪明一万个数量级的系统,真正懂你想要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盯着你“当下的点击率”。

我们也还没建立新型的制度框架,如何把超级智能的生产力公平地分配给全球数十亿人,不被少数公司或国家垄断。

但我们可以开始想了:

如何定义“人类共同愿望”?谁来界定AI应该遵守的边界?

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个人超级AI”?就像现在每人一部智能手机?

用于通用超级智能的硬件算力,是不是应该像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而不是用于竞争压制?

真正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想象力。
制度、文化、政策,才是决定我们能否平稳驾驭这场乘法级加速的关键。

也许未来的“工作”看起来特别“假”,就像如果我们带一个唐代农民看你在写PPT、刷社交媒体、分析“用户粘性”,他大概会以为你这是在玩。但毫无疑问,那个时代的人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无比重要、有价值。

你可能依旧爱家人,临湖游泳、写诗、游戏,但你身边的系统,可能正在共同构建一个“共同的大脑”:为人类全体服务、随需即取的智慧网络。这个系统可能超人,也可能超公司、超国家,而当它开始自己优化、扩展、衍生时,这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文明的起点。

2020年如果有人告诉你:五年内你的手机里就能装下一个“小科学家”,懂代码懂英语还能写论文,你会当他疯了。
今天我们告诉你:2030年智能几乎免费,AI成了人类扩展自身的“感官+大脑”,你也该认真听听了。

奇点正在抵达,但它不是绝对的爆炸点,而是一个长坡缓升的过程。唯一变化的是坡越来越陡,而人类,正在学会冲浪。

只要我们对齐目标,开放技术,设计出公平分布的结构,那我们不只是AI的使用者,我们是超智能文明的缔造者。

我们会继续出错,也会继续进化。

愿这个世界,被温和地推入下一个纪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100383/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