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故事计划:杨植麟的Kimi要做内容社区的消息,几乎没有水花。
且不说,用户对一个生成式内容的社区有无需求,一个大模型公司要自建流量入口,这事儿听着就有点不务正业。尝试圈住用户的无奈举动,凸显出Kimi和其母公司月之暗面的发展困局。
DeepSeek爆红,终结了大模型公司用户增长的估值叙事,重创行业头部,目前Kimi月活已跌至行业第四,不及DeepSeek零头。而腾讯、阿里等自研大模型并重金打造自家AI产品,财大气粗的做派,进一步挤压了失去优势地位的Kimi,有消息称,Kimi正面临着被挖角的压力。
孤立无援的Kimi,前几年在行业一枝独秀,如今后劲乏力,颇有些985寒门贵子遭遇中年危机的味道。大模型高投入、慢产出行业特性,成了自主发展的Kimi和月之暗面的阿喀琉斯之踵。
事实上,AI从来都是巨头的游戏,Kimi和月之暗面出现是偶然。早期,AI行业几乎是被谷歌、Meta垄断的。甚至,AI教父杰弗里·辛顿都曾将自己的公司DNNResearch以4400万美元卖给谷歌,并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谷歌。
为杜绝“大厂运用AI作恶”,盖茨、马斯克等名流发起成立Open AI,以开源对抗垄断。可独立于大厂运营的Open AI,单年亏损就超50亿美元,背后仅仅是微软就投资超过130亿美元。
在国内,早期和Kimi并称“AI六小龙”的厂商,也多有大厂帮衬。百川智能隶属王小川系,智谱AI早早获得阿里系参投,依托资源深耕B端。除投资外,腾讯、阿里等大厂也在全力发展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并逐步在长跑过程中占据优势。如今,元宝、千问等产品早已跻身行业顶流。
只有月之暗面是自立门户。虽累计融资超15亿美元,但资方以财务VC为主,没有大厂可以依托。Kimi内测内容社区,最好的结果是做出腾讯新闻这样的产品,可腾讯新闻在腾讯内部是什么情形,答案不言而喻。
独立发展是Kimi的独特之处,却也困住了自己。杨植麟和Kimi要在已成水火的竞争中生存,只能考虑与大厂结盟。只是,经历多轮融资的Kimi已经价格高企,有自家产品压舱的大厂不见得愿意出血。
寒门贵子的贵,说到底还是由买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