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之睛滚雪球: 没有人提杨植麟了,Kimi 花了这么多钱买用户也买不过豆包,到头来都敌不过界面简陋、功能单一的 DeepSeek。还是应该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做出更好的基础模型才是王道。”
这番话,来自 Kimi 大股东阿里旗下某智能协作产品负责人。算是近期关于杨植麟与 Kimi 讨论的代表性声音。
肉眼可见,DeepSeek 的爆发,给了 C 端市场上的 AI 应用一记闷棍。曾经风头无两的产品,仿佛在顷刻间被用户遗忘。根据 AI 产品榜单数据,截止 1 月 31 日,DeepSeek 上线仅 21 天,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 2215 万,达到 ChatGPT 日活的 41.6%,并且超越了豆包的日活 1695 万。
Kimi 作为 C 端 AI 市场的焦点,K1.5 和 DeepSeek-R1 几乎在同一时刻亮相,但相比 DeepSeek,Kimi 显得 “黯淡无光”。
加上 Kimi 本身的 “热搜光环” 和重投流策略 —— 消息称,去年 11 月,Kimi 的投放金额再次达到 2 亿元。10 月、11 月的单月投放均超过了此前 7—9 月第三季度的总和。难免让人将二者进行对比。
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一个聪明但是不干活的 DeepSeek,一个愚蠢但是很勤劳的豆包,一个中等但是不给你情绪价值的 Kimi,和一个海外留学我请不起的 ChatGPT—— 要做 AI 的‘老板’,就得面对跟真实管理者一样的用人难题。” 看似怪诞,但这段话实际反映了很多用户眼下使用这些 AI 产品时的不同体验与认知。
除了用户层面的认知,相关当事人的反应更是让这场风波愈加激烈。
在朱啸虎的近期采访中,对于 Kimi—— 朱啸虎几乎回避话题,“我在这不提了,不提了。” 而对于 DeepSeek,他却毫不掩饰自己的热情,“我肯定会投!我肯定会投!—— 这个价格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能参与其中。” 一冷一热的反应几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