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成龙新片被冠上了 “大扑街” 的名头。
在 7 月 10 日上映前,“唐季礼导演 + 成龙领衔主演” 的《传说》已经点映了近一周,但收获超 3500 万点映票房的同时,也面临两极分化严重的口碑。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暑期档合家欢、成龙功夫喜剧片,万马奔腾的场面值回票价,亦有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披着 “《神话》续集” 炒冷饭的绝世大烂片,看得他们脚趾抠地。
近百万观众入场后出炉的评价,口口相传的朋友圈短评,影响了《传说》在上映首日的票房成绩。
7 月 10 日上映当天,《传说》的票房仅为 666.9 万。是已上映一周影片《默杀》当天票房的十分之一左右,也是 “成龙主演” 电影近五年来最差的成绩。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传说》得到的预测总票房为 1.04 亿,但接下来两天,除了票房坚挺的《默杀》,《传说》还要被来势汹汹的《神偷奶爸 4》抢走一部分排片,更别提《抓娃娃》将于本周六在全国范围内开启大规模点映,《传说》总票房能突破 1 亿大关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不管是对投资上亿的博纳影业,还是对成龙以及热爱成龙电影的影迷来说,这似乎都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
豆瓣票组有网友根据 “片方分成为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 的公式,加上《好莱坞报道》日前给出的 “《传说》耗资 5000 美元”(约 3.5 亿人民币),认为成龙新片血亏 2-3 亿。早在 19 年,就有知乎网友发出 “为什么成龙的电影现在有些不温不火了” 的疑问。
但成龙电影与绝大多数内地电影不同的一点是:拥有庞大的海外版权收入。成龙所主演电影的版权,往往能卖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国家,给片方带去几百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的收入,不少影片在上映前就已覆盖制作成本,这也是为何大众认为成龙电影一直 “扑街”,而成龙却总是能片约不断。
尽管成龙主演的电影上一次 “很卖座”,还要追溯到 2017 年的《英伦对决》和《功夫瑜伽》,但站在产业视角上看,成龙电影的全球版权售卖能力,绝对值得内地电影借鉴学习,要想打破《长津湖》的票房纪录,将单片票房拔高到 8 亿美元以上,全球电影发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传说》遇冷,“票房口碑双扑街” 了吗?
“成龙电影扑街”,已经不是个新鲜词。
从 2017 年贺岁档的《机器之血》开始,每逢有成龙新片上映,总有媒体会打出这样的名号。
单以票房而论,17 年《机器之血》3.05 亿,19 年春节档影片《神探蒲松龄》1.6 亿,20 年国庆档影片《急先锋》2.94 亿,23 年《龙马精神》2.1 亿,在当下动辄十几亿票房才能算爆的电影市场,的确算不上出色。
如果横向对比成龙大哥过去的电影,会发现他自 1978 年主演《醉拳》声名鹊起开始,截至 2017 年《功夫瑜伽》斩获 17.48 亿票房,40 年间的大多数年份里,票房 top5 都有他的身影,年冠也不在少数,而在去年的电影市场里,成龙主演的《龙马精神》排在 50 名开外,昨日上映的《传说》也不例外。有人因此给成龙挂上了 “票房毒药” 的名号。
据《好莱坞报道》公布的数据显示,《传说》成本为 500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48 亿),第一出品方博纳在《传说》处于制作中时,曾公布过《传说》的预计总投资为 2.9 亿,但随后,博纳大幅削减了《传说》的投资。
今年 1 月 11 日博纳再次公布的公告显示,《传说》的预计宣发发行费用为 1.5 亿。彼时,业内盛传《传说》会定档今年春节档,与《热辣滚烫》《飞驰人生 2》等影片同台竞技,但随后《传说》并未步入春节档,而是选择了暑期档上映。
没了春节档的巨额入场费和票补,《传说》的宣发发行费用从预计的 1.5 亿减少到了 4000 万,制作费用则是 1.1 亿,总成本在 1.5 亿左右。从博纳在上影节期间公布的大片片单和于冬的相关采访来看,这笔资金应当投入到了《蛟龙行动》等影片的制作当中。尽管华夏和英皇等影企也有投资,但从博纳大幅削减投资后仍位居第一出品方的地位来看,这几家影企的投资并不高,并非网传的 “3 亿多投资,10 亿回本”。
万马奔腾的名场面虽然看起来很贵,但实际成本和制作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从《传说》映后一长串的感谢名单和前期报道来看,《传说》得到了新疆政府和当地牧民们的大力支持,很难说是市场价,而更接近于资源置换。
限于唐季礼导演近些年的水准,这场万马奔腾的动作戏,也并未让观众感到热血沸腾,论战场上的真实感比不上陈可辛的《投名状》,论大场面的震撼感则远逊于乌尔善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而马戏等场面的效果不佳,也是近些年成龙电影的一个缩影。历数豆瓣为主的各大平台,主要槽点不外乎成龙动作戏较少,跟他合作的杨洋、张艺兴、艾伦等年轻演员打戏不合格,笑点尴尬,特效虚假,以及最致命的 “故事太差劲儿了”。
去年 4 月,《龙马精神》在中传路演时,有学生当面对成龙提出这部影片的不足,表示想退票,随后 “成龙被观众当场要求退票” 冲上热搜第一。
成龙对这些槽点也心知肚明。他不只在一个场合表示自己身为前辈电影人的责任,经常在拍摄电影时跟各地政府和文旅部门合作,带着年轻一辈的电影演员拍戏,还在《急先锋》中自己吐槽自己打不动,只能爬楼梯。
23 年《狂怒沙暴》豆瓣 5.0,《龙马精神》豆瓣 5.3,20 年《急先锋》豆瓣 4.4…… 成龙主演的真人电影上一次在豆瓣取得及格分以上的成绩,还要追溯到 17 年的《英伦对决》。
这部被称为 “《神话》续集” 的《传说》也没逃过观众的声讨,从成龙电影过去几年的评分和目前电影在各大平台的真实评价来看,《传说》的豆瓣评分很难超过 6 分。声量最大的两个槽点分别是故事和特效。
十几年前的《神话》用穿越设定讲爱情故事时,它还是新颖的代名词,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穿越的方式都起码有了上千种,故事逻辑和人物逻辑都很难使观众信服。
《传说》上映前,影片宣发重点之一是用 AI 还原了 27 岁的成龙。
AI 减龄这一特效在海内外电影,尤其是大制作电影中十分常见,比如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尔兰人》,对德尼罗等演员减龄,李安执导的《双子杀手》,复刻了一个 23 岁的威尔・史密斯,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 2》,同样用 AI 打造了一个年轻的刘德华。
《传说》导演唐季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过这一点。他表示,相比于一帧一帧做脸的《双子杀手》,运用深度伪造、AI 学习和 3D 等技术的《传说》,有效控制了成本,只有它的 20%-30%。
但或许是成本较低,《传说》中 AI 版年轻成龙的效果并不好,面部表情十分僵硬,不少观众在评价中提到了 “假脸” 和 “恐怖谷效应”。
票房不够,版权来凑 功夫巨星,不服不行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成龙电影就跟 “票房口碑双扑街” 划上了等号。在拉高电影大盘、破亿影片数量、扶持年轻演员等方面,成龙有不少贡献。
而相比于内地电影只依靠内地市场,成龙电影的一大特点是拥有庞大的海外版权收入,这也是他多年来片约不断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龙电影就是卖座的代名词,王晶曾经在《圆桌派》上表示,周星驰、刘德华的名字和片名《整蛊专家》往那一放,还没开拍就已经卖掉。这虽然是港片黄金年代黑帮野蛮生长的写照,但也是港片和港星票房号召力的体现。
成龙的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却众所周知很能卖的中国香港和台湾,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到日本、韩国两大东亚票仓,再到中东、南非、南亚的部分国家,都遍布嘉禾和成龙电影的身影,在南非和南美的许多国家,成龙电影的碟片比不少好莱坞电影还能卖,俄罗斯观众更是对《红番区》等电影如数家珍,他们甚至看过《成龙历险记》。
成龙和好莱坞在 80 年代合作的《炮弹飞车》,就创下了美国当年独立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到了九十年代,成龙电影的版权价格水涨船高,有北美片商在未看片时,就以 4000 万美元的价格,购入《霹雳火》等五部成龙影片的版权。
成龙打进好莱坞后,短短几年就跻身至 2000 万美元片酬俱乐部,《尖峰时刻》系列最卖座时,仅《尖峰时刻 2》的全球票房就有 3.47 亿美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 28.7 亿人民币(不计算版权和碟片等相关收入),以内地市场而论,这一票房纪录直到 2016 年才被周星驰的《美人鱼》所打破。
从在香港闯出一片天,到嘉禾的版权售卖,再到好莱坞的全球发行,成龙当了几十年华语电影的票房保证,几十上百个国家的片商,也购买了他几十年电影的版权。在海外版权销售和票房上能与之一拼的,唯有淡出电影市场多年的李连杰。
近十来年,成龙电影的票房和版权收入虽然大多比不上巅峰时刻的本世纪初,但在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仍能卖出上百万美元票房,单个国家版权收入也有十多万乃至几十万美元,几十上百个国家加起来,也就十分可观。
《十二生肖》在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打破华语片票房纪录;《警察故事 2013》版权费超过 3000 万美元;15 年的《天将雄师》版权卖了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16 年的《绝地逃亡》在上映前就已赚钱;17 年的《英伦对决》北美票房 3400 万美元,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内地票房 17.48 亿……
投资过大,难以收回成本的也并非没有,比如 20 年国庆档的《急先锋》,但该电影的版权卖了 145 个国家和地区,是当年华语电影中的 top1。去年的《龙马精神》内地票房虽然不佳,但海外版权收入并不低,《传说》在上映前,版权收入也已入账 500 万美元以上。
在今年 5 月中旬举办的第 77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有不少国家的片商会询问展台上的香港发行商,有没有带来成龙新片,对这些国家来说,成龙自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打下的招牌,自好莱坞闯出的全球功夫巨星的地位,仍然适用。
待播片和处于筹备期、制作期的影片也不少,成龙主演的《P 计划》在今年戛纳卖出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跟导演杨子和海润影业继《龙马精神》后再合作的《极盗跟踪》已于去年立项,跟索尼影业合作的《新龙威小子》(《功夫梦 2》)在北美已定档 25 年 5 月 30 日。
近些年郭帆、吴京、贾玲等人的电影,屡屡在各种层面打破票房纪录,但不管是全球票房收入,还是售出版权数量,都跟成龙电影还有不小距离。
从这一角度出发,即使成龙在内地已 “不做大哥许多年”,但中国电影仍要喊一句 “成龙大哥”。只是不知,出海后几时才能像当年的大哥一样能打?
来源:娱乐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