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距离 Vision Pro 大卖,苹果还差一个华强北

距离 Vision Pro 大卖,苹果还差一个华强北

12.png

MR(混合现实)行业没能等到它的 “iPhone 时刻”。

2 月 2 日,被寄予厚望的苹果 MR 头显 Vision Pro 终于发售。此前的预售阶段,苹果只卖出了大约 20 万台头显,MR 仍没摆脱 “小众玩具” 的定位。

高达 3499 美元的起步价,是 “劝退” 的主要原因。如果再算上便携包、备用电池组、针对近视用户的定制镜片等周边,最终售价将高达约 4600 美元(约 33028 人民币)。

苹果向来擅长打造顶级产品,但在降本这件事上,还得仰赖大洋彼岸的华强北们。

 无奈的选择

Vision Pro 高昂的定价,两颗分辨率高达 4k 的 Micro-OLED 屏幕得负全责。根据拆解,Vision Pro 硬件成本高达 1509 美元,其中来自索尼的 Micro-OLED 屏幕价值 700 美元,占比近 50%,够买 2 台 PICO 4 整机了。

但这 Micro-OLED,苹果非用不可。

众所周知,衡量 MR 产品好坏的核心指标,是沉浸感。若想实现科幻电影般的效果,屏幕极其关键。

当前,以 Meta Quest 系列为代表的主流头显产品,采用的都是 LCD 显示技术。

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的一种显示技术,产业链成熟,单位成本低廉。对迫切需要扩大受众的 MR 行业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但高性价背后常常是性能的妥协 ——LCD 屏幕的画质着实一般。

LCD 是一种背光显示技术,即依靠底部的背光层发光,通过液晶层来调节光线,与滤光片配合,呈现、变化不同的颜色。我们可以把背光层想象成一个手电筒,对着一扇百叶窗照射;通过调整百叶窗,来实现不同的光线效果。

然而,这扇百叶窗是不能完全闭合的。不管怎么调节,手电筒的光总会漏出来,导致不能呈现全黑画面,颜色对比度也较低。

准备颠覆 MR 行业的苹果,显然不能接受 LCD 这般差强人意的方案。但尴尬的是,另一大主流显示技术 OLED,也派不上用场。

目前,OLED 常用于智能手机与电视,是一种自发光的显示技术,每个像素都可以独立控制,颜色对比度高,画面呈现效果更好。简单来说,OLED 取消了 “百叶窗” 的设计,直接调节 “手电筒”,所以也就不存在画质问题。

然而,OLED 的缺陷在于,它的像素实在 “太大了”。头显产品的屏幕,需要放置到离人眼特别近的地方。这就导致原本不易察觉的像素,也会因为放大变得颗颗分明,仿佛隔着一层纱窗看东西。

纱窗效应

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像素做小呢?这是因为,传统 OLED 制造工艺,暂时无法将像素缩小到 VR 头显能采用的程度。

正是因为传统的工艺不行,才有了 Micro-OLED 的诞生。

与传统 OLED 最大的不同在于,底部的玻璃基板换成了硅晶圆。这种转变能够将像素缩小到另一个层级,从传统 OLED 的几十微米下降到了 10 微米以下,避免了纱窗效应;同时因为 PPI(像素密度)提高,画质变得更加细腻,沉浸感提升。

2021 年底,索尼首次推出 Micro-OLED 显示技术;几乎同一时间,Vision Pro 设计终于定稿,Micro-OLED 成了苹果事实上唯一的选择。

OLED 与 Micro-OLED 像素的差别

于是,苹果在台湾省秘密建立了工作室,召集索尼的显示专家,连同晶圆制造巨头台积电的技术员,研究怎么把两颗 4k Micro-OLED 屏幕安装到 Vision Pro 上。

只是,Micro-OLED 仍是一项刚刚走出实验室的显示技术,存在良率低、产能不足等问题,所以制造成本才如此昂贵。Vision Pro 注定只能是一款声量远大于销量的利基型产品。

不过,苹果似乎一点都不慌。因为让消费者为昂贵的新兴技术买单,苹果不是第一次干。

过往之鉴

上一次是在 2017 年。

彼时,iPhone 迎来问世十周年,纪念版机型 iPhone X 的价格也很值得 “纪念”——999 美元起,成为史上售价最高的一代 iPhone。消费市场一度对此口诛笔伐,等到硬件拆解后,才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 OLED 屏幕。

这是苹果第一次在 iPhone 上用 OLED 屏幕替代 LCD 屏幕,好处是更加轻薄、能够实现全面屏、显示的颜色更鲜亮,坏处则是高达 130 美元的成本,是 LCD 的 2-3 倍。

当年的 OLED 屏幕,与如今的 Micro-OLED 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一是需求较低。在 iPhone X 推出之前,OLED 手机的市占率始终在 20% 附近徘徊。

二是产能较低。因为 OLED 生产工序复杂,涉及到的材料、设备成本居高不下。彼时,LCD 又正值顶峰期,以三星为首的面板厂商自然不愿意扩产,毕竟风险太大。

究其本质,还是 OLED “油水” 太少。

起码当时展现出来的收益,不足以让面板厂投重金,突破技术和产能的桎梏。高成本、低产能造成低需求,低需求又反过来使得降本遥遥无期。

恶性循环下,OLED 在智能手机上迟迟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 直到苹果入场。

iPhone X 打破了市场预期,发布当季就创下 2240 万部的最高销量,将苹果市场份额一举提高至 44%。这向产业链释放了一个信号:放心投产,需求管饱。

OLED 工厂

在扩容的市场需求下,OLED 扩产如火如荼。

尤其以京东方为首的中国面板厂商,格外激进。2017 年国内 OLED 总产能只有 0.6 平方千米,待到 2022 年时已有 21.8 平方千米,五年时间翻了 36 倍有余 [9]。近三年 OLED 新增产能中,中国厂商占据七成,而京东方位列第一。

至此,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OLED 的单位成本开始下降。

并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家面板厂更主动寻求起其他降本的良方。例如曾经不愿扩产的三星,如今正开足马力研发新的工艺,希望绕开 OLED 最昂贵的原材料 FMM(精细金属掩模),以实现低成本量产。

你一拳我一拳,OLED 成本就这样被打了下来,在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如入无人之境。

2023 年,OLED 屏幕在智能手机中超过 50%,第一次将 LCD 从王位上拉了下来。未来,OLED 很可能会全面占领智能手机市场。iPhone X 就像是火种,在智能手机被 LCD 称霸的草地上,给 OLED 烧出了一片土地肥沃的空地。

事实证明,订单才是新技术降本的唯一推动力。不过,光靠苹果一家的订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苹果的降本秘方

事实上,随着 iPhone X 在消费市场大获成功,苹果也向手机同行们释放了一个信号:

过去,用 OLED 是先进;以后,不用 OLED 是落后。

从 2018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也开始意识到 OLED 的重要性。例如在当时,华为手机的 OLED 屏幕采用率仅有 10%,如今已跃升至 60% 左右。隔壁的小米,也在过去 5 年时间,将采用率从个位数百分比提升至接近 50%。

而以嗅觉敏锐著称的华强北,更是降本的主力军。

例如在 2023 年,华强北就推广了一项用激光修复 OLED 屏幕坏线的新技术,并且价格只有苹果官方维修价的 1/3。

事实上,在 OLED 屏幕普及的过程中,苹果从来都不是主角。贡献了更多订单的国产手机、大举扩张的面板厂,以及 “黑科技” 遍地的华强北,显然才是中流砥柱。只是,苹果特别擅长扮演 “吹响冲锋号” 的角色,带着大家一起卷。

发动远在大洋彼岸的华强北们,才是苹果降本真正的秘方。

用激光维修 OLED 的华强北大佬

在 Micro-OLED 上,苹果想要故技重施,同样得依赖这股东方的神秘力量。好消息是,有华强北商家已开始了行动。售价 1999 人民币的 MR 一体机,已经被摆上了电子市场的柜台。

而更多国内的 “正规军”,也不甘示弱。在不久前的 CES 展上,国产厂商组团推出了各自的 MR 产品。其中如创维,直接在最新款的 MR 头显中使用了京东方的 Micro-OLED 显示屏,并且打出了 “全球第二款、中国首款单眼 4K MR” 的宣传旗号。

但坏消息是,目前整个 MR 行业的出货量与收益,终归还是没法与智能手机相比。

相关新闻报道显示,愿意 “复刻” Vision Pro 的华强北商户,其实并不算多。

而光靠 Vision Pro 和追逐者的订单,在当下似乎也不足以吸引面板厂大举扩产。去年年底,出于对 MR 产业短期的不看好,京东方终止了对 Micro-OLED 项目的 10 亿元增资,转而去研发更先进的显示技术。

据国金证券的预测,预计到 2027 年全球 XR 用 Micro-OLED 出货量也不过 2300 万片,仅仅与 2023 年 iPhone 的平均月销量持平 [12]。

如何 “吹好” 这一次的 “冲锋号”,才是如今库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尾声

和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相比,MR 显然是一项略显 “过气” 的领域。然而,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多。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浪潮始于 2012 年,多伦多大学教授辛顿凭借惊艳的 AlexNet,吸引来了产业界的大量投资。

然而,许多 AlexNet 所使用到的深度学习技术,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相信深度学习路线行得通,一度将其视作与 “占星术” 并列的伪科学。

真正让深度学习走上台前的,更多是产业界的信心。辛顿的成果广泛流传之后,科技巨擘们才开始大量烧钱,并坚信深度学习能改变世界。

信心,同样是当下 MR 产业所最欠缺的。

从 2014 年的 “VR 元年” 开始算起,这个行业也两度大起大落,和 2012 年前的深度学习领域颇为相似。如今,微软已经放弃了 Hololens 3 头显的开发;而最早推出 AR 眼镜的谷歌,早在 2019 年就退出了这个市场。

随着苹果入场,曾经的一潭死水再度活跃了起来。谷歌又宣布将与三星合作,推出 MR 头显同苹果竞争。

固然,Vision Pro 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但如果都没有大公司愿意折腾了,那才是整个行业的至暗时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893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