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 00 后身高东亚第一,依旧没逃过 “180 歧视”

中国 00 后身高东亚第一,依旧没逃过 “180 歧视”

社交平台上有一个调侃:

如果一个男生的身高超过了 180cm,那他忘了自己姓什么,也不可能忘了自己有 180cm。

在身高方面,180 对于不少男生来讲,就像 “秦淮线” 对于南北方的意义,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分界数字。

肉眼可见的是,如今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高了。但 “180 歧视”,仍然是他们绕不过的一个门槛。

01 越来越高的年轻人

即使年轻人们总在呼天抢地地自嘲太矮,2019 年中国 19 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仍然排在了东亚第一。

一代人比一代人高,已经成为大致的趋势。

早在 2013 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城市居民体质调研显示,55.8% 的 20-25 岁城市成年男性身高在 175cm-180cm 之间。

1

七年过去,年轻人们的平均身高越来越高。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最新研究显示:2019 年,中国 19 岁男生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 175.7cm。19 岁男女的平均身高均超过了韩国,排在东亚第一。

历经 30 年,19 岁男生的平均身高上涨了 7.5cm,以十年 2.5cm 左右的增速一路蹿升。

2

在身高增长上,中国男性也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

健康领域的著名研究机构 NCD RisC 的数据显示:

1985 年~2019 年的 35 年间,中国男性平均身高增长将近 9cm,增幅在 200 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

相应的世界排名,从 1985 年的第 150 名提升到了 2019 年的第 65 名。

02 逃不过的 “180 歧视”

当天真的男生们以为自己越过了及格的平均线时,现实却是:他们还没有摸到 “理想男友” 的门槛。

在微博话题 #理想中男朋友的身高# 下 6 万多条评论里,180 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身高数字。

紧跟在后面的,依次是 185、183 和 178。

3

和身高数字相关的,还有各类对 “高高瘦瘦” 男朋友的幻想。

身高与 “顺眼”、“帅气”、“安全感”、“阳光”、“温柔” 等词紧密联系在一起。毕竟 “高富帅” 这个代名词里,高早就被排在了最前面。

在婚恋市场上,“长得高” 成为了一部分人的有利条件。身高出众,更有可能被看到和选择。

来自名校生实名相亲平台 “陌上花开 HIMMR” 的数据显示,被异性通过率最高的两个区间则是 180-185cm 和 185-190cm。

4

在 95 后的择偶标准中,女性对 “身高” 的重视程度超越了 “经济水平”、“家庭背景”、“学历水平” 等,在 8 个选项里排第四位。

相比起来,男性对身高的重视程度排在倒数第二位,“身高” 在所有选项里男女差异最大。

5

在很多时候,180 正在成为部分男性的身高分界线。

03 偏见下的 “矮个子”

175.7cm 的平均身高,对于不少拖了后腿的矮个子们来说格外扎心。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描述了他们的困境:“男生身高 170 以下是一个怎样的体验?”

矮个子男生们在回答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分析点赞最高的 50 个回答,他们这样描述自己因为身高遭遇的嘲讽。

6

最被感知的是来自异性朋友的嘲讽,如:

“同班女生说,男生没过一米七的都是二级残废”;

“不到 160 的男生就像残废”;

“172 和 175 的男生属于两个物种”……

最常见的场景是恋爱相亲中,其次是体育运动、各种生活细节,如:

“哇,你这么矮,打球是为了长个吗?”;

“有时候看到电视里,嘲讽瘸子和矮子,我心里也很难过,总是暗暗一紧”;

“别想穿大衣,有种穿了大人的衣服出来了一样”;

“去超市跳脚都够不到要拿的东西,特别是旁边还有普遍高过我的妹子…. 尴尬”

关于身高的数字就像一张标签,牢牢地粘在这些男性身上。

04 身高歧视和标签化的审美

大众对于身高的歧视由来已久,不少人常常会把身高与个人魅力、品质、领导力等因素联系在一起。

美国作家 Malcolm Gladwell 在《Blink》中推算,在相同条件下,身高每增加一英寸(2.54 厘米),年薪就会额外增加 789 美元。

在很多情况下,高个子被认为更健康、聪明,也因此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婚恋机会。

相亲场景中,身高矮小的男生时常受到嘲笑。

7

被偷偷发帖吐槽的男生|豆瓣小组

恋爱、工作、交友,身高歧视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里。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这种极端现象:大概只有身高 180 以上的,才配叫做正常男性。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身高 160 的男生和 180 的男生或许的确可称之 “两个物种”。

因为前者曾遭受的烦恼与面临的困境,后者可能难以想象。

8

有关外表的焦虑,从来不是一个陌生的命题。

对于女生来说,这种焦虑的名字叫做 “蚂蚁腰”、“瓜子脸” 和 “反手摸肚脐”。

本质上因身高而烦恼的男孩们,与因长相和身材而自卑的女孩们一样,都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被刻板印象所困,意味着人们不再能看到那个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仅凭单一而固定的标签,就定义了大部分。

科幻作家特德・姜曾在小说《赏心悦目》中幻想出一种 “眼镜”,可以通过它抑制人们评价容貌的神经系统,进而让使用者失去相貌审美能力。人们从此不再有评价容貌高下的能力,对所有人的长相一视同仁。

然而,对于解决外貌歧视来说,这样的设想过于简单粗暴。

毕竟,要实现真正的 “审美平等”,并非失去审美的能力、让一切差异消失抹平。

尽管差异天然存在也无法避免,但 “美” 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万千可能性。

如何认识和评价一个人,轻飘飘的数字和标签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来源: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841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