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识猷:格拉德威尔的《异类》(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里,讲过一个关于空难的故事。
1997 年 8 月 6 日凌晨 1 点,大韩航空 801 次航班试图降落美国关岛机场。飞机直直撞上了距离机场 5 千米的尼米兹山。机上的 254 人中,有 228 人遇难。
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航空,是精心设计层层保障的系统。每一场空难在复盘时,都会发现无数个 “本可以挽回” 的机会,也会发现无数个不幸的错误,偶合叠加,让这些机会最终被错失。
大韩 801 次航班,也不例外。
那一天。
关岛天气不好,雨水影响了视线。
机长连续执飞,身心疲惫。
机组使用的仪表进近图,是已经过期的数据。
关岛机场正在维修,没有引导飞机降落的下滑角指示灯。
其他无线电信号恰好扰乱了飞机收到的下滑角信号,信号断断续续时有时无,让机长感觉迷惑。
关岛机场的测距仪指示灯安装位置特殊,在跑道尽头前方 5 千米处,而机长以为这个灯像大多机场那样安在跑道尽头。
关岛机场还因为误报的警报太多,而关闭了机场的最低安全高度警报系统(MSWA),结果未能提前给飞机发出警讯……
天气差、人疲惫、设备故障…… 以上都是造成不幸的原因。而随着调查深入,又一个原因浮出水面。
文化里的高 “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带来的 “缓和性语气”(mitigated speech)。
***
“权力距离指数”,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不同文化里,人们对待 “更高层、更权威者” 的态度。
权力距离指数高↑↑↑。人们更尊重权威。雇员不敢反驳上司。年幼者顺从年长者。掌权者有更多特权。而弱势者也把权力分配不均视为理所当然,温顺地接受现状。
权力距离指数低↓↓↓。人们更认同平等。学生会反驳老师。雇员直呼上司的大名。掌权者努力显得亲民不强势。社会总体氛围不鼓励对权威的盲目敬服。权威被认为是可以挑战的。
而韩国恰好是个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地方,一切都按照资历和等级排序,用韩国谚语说,“喝凉水也得有个先后顺序”。
在这种文化里,副机长不太有勇气挑战机长的决定。
虽然理论上讲,副机长和机长都肩负着将飞机安全飞回的责任,也都具备足够的技能。两人应该互相关照,弥补对方的不足。
然而现实却是韩国机长的一言堂。副机长、乃至其他机组人员,都会等待机长做出决定,不去主动插嘴反驳。即使在危急时刻,这种长久以来的顺服习惯也会让下属们三缄其口,哪怕鼓起勇气开口,说的也是些委婉含蓄的话 —— 机长一时可能压根听不明白意思的那种。
***
假如一个副机长想要说服机长绕开前方的一个强降雨区,他有 6 种可能的表达方式,语气从 直接易懂→委婉含蓄 ,分别如下 ——
①直接命令:“右转 30 度。” 最直接,最细致,最精准,最容易被理解并被操作。韩国机长最可能对副机长这么说。而韩国副机长对机长这么说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②陈述机组责任:“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向右调整航向。” 这里使用了 “我们”,而不是直接对 “你” 下达命令。也没有特别细致的 30 度要求。语气更缓和。
③建议:“让我们躲过这个坏天气吧。” 暗示了 “我们是一起的”。
④询问:“你准备往哪边调整航向?” 更弱势的建议,表达了飞机不归自己掌控,要寻求机长的许可。
⑤偏好:“我觉得我们向左或向右偏转比较好。”—— 只是我觉得、我的偏好而已。
⑥暗示:“前方 40 千米处天气可能不太好。”—— 语气最缓和的版本。韩国副机长最可能这么说。然而,机长很可能把这句当成无关紧要的闲聊,完全领会不到副机长有 “不转弯绕开,飞机可能会出事” 的意思。
***
大韩 801 次航班的最后时刻里,留下了这样的语音记录。
副机长:“你有没有觉得雨下得更大了?在这个地方?”(暗示。天气太糟了,机长你要在没有备选方案的情况下做目视降落,万一我们飞出云层却看不见跑道怎么办?)
随机工程师:“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暗示。今天晚上并不适合目视降落。看看气象雷达吧:前方有危险。)
机长:“是,的确很有用。” 他根本没理解随机工程师的疯狂暗示。
1 时 41 分 59 秒,副机长:“不在视野范围?”(询问。我没看到跑道,怎么办?)
1 时 42 分 19 秒,副机长:“让我们做一次复飞”。(语气升级了。建议,陈述机组责任。后续调查显示,如果那一刻副机长立刻接手让飞机复飞,还有时间躲过撞山的命运。然而,副机长没能鼓起正面对抗上级的勇气。)
1 时 42 分 21 秒,副机长:“不在视野范围,复飞。”(迟来的命令。)
1 时 42 分 22 秒,随机工程师:“复飞。”(又一个迟来的命令。)
1 时 42 分 23 秒,机长:“复飞。”(终于理解了下属的意思)
1 时 42 分 25 秒 78 毫秒,巨大撞击声,大韩 801 次航班坠机。
***
801 次航班空难后,大韩航空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有一项要求是,工作语言改为英语,所有培训都用英语,机组人员必须用英语交流。
这项要求有两个目的:
①英语是航空界的通用语言。飞行员与各个机场的控制塔台联络,通话语言基本是英语。强制使用英语,就能提升飞行员的英语水平,减少飞行员与塔台之间的误会,从而降低事故率。
②一门外语其实就是一门文化,一种新思维,一个转换器。同一个人,说韩语时不由自主就会带上敬语,委婉表达;说英语时,反而可以直接而简明地沟通。
没有人能脱离所在的文化环境而完全自由。但用外语沟通时,束缚就会更松弛些,表达就会更轻盈些。因为误会而造成的悲剧,也会更少一些……
***
故事讲完了。留一个小问题。
2019 年 1 月 4 日,桂林航空 GT1011 桂林 - 扬州的航班上,当机长让无关人员进入驾驶舱时,其他机组人员,会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说?还是说,他们欲言又止,最终都选择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