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陈乔恩林依晨演了一辈子少女,中年女演员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陈乔恩林依晨演了一辈子少女,中年女演员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回想 1990 年代的许多电视剧,都市中年女性常常是电视剧的重点表现对象,比如《编辑部的故事》(1992)、《情满珠江》(1994)等。哪怕是 2011 年,也有一部有口皆碑的《李春天的春天》(宋丹丹主演)。

很明显的是,这五六年前以中年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越来越少 —— 而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精品电视剧更是几乎没有。

“知道” 跟你谈谈,中年女演员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

image

时下,由林依晨、陈乔恩这两位台湾偶像剧女神主演的两部古装剧正在播出,分别是林依晨、张彬彬等主演的《少女花不弃》,陈乔恩、陈晓等主演的《独孤皇后》。

奈何这两部电视剧播出后口碑并不理想,《少女花不弃》豆瓣评分 6.1 分,《独孤皇后》只有 4.0 分。围绕着这两部电视剧的争议,一方面是剧情非常老套,另一方面则是对主演演技的批评 —— 怎么林依晨、陈乔恩依旧在演偶像剧,怎么依旧在演少女?

林依晨 1982 年出生,今年 37 岁,陈乔恩 1979 年出生,今年 40 岁 —— 她们已经出道 20 年,无论是演技还是角色,似乎都陷入 “偶像剧少女” 的窠臼中,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不过批评之余,我对她们的选择也有一种 “理解的同情”,对于她们这个阶段的女演员来说,可以选择的角色实在太少了。她们的困境,折射的是中国中年女演员的普遍困境。

要么少女,要么大妈

刚刚播出的《我家那闺女》最新一期,焦俊艳的一席发言登上了微博热搜,她说的是 30 + 女演员的困境:你就像颗菜一样,被人去挑选,嫌你这个菜叶子老了;出席发布会拍照也有可能被卡出去;走红毯挥着手并没有人在理你,还要保持笑容,好像有人在跟你打招呼……

1981 年出生的杨蓉去年参加《我就是演员》时引起了网友对她演技的争议,说她老是在演少女什么的,她在微博上如此回应:

“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波 30 + 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我渴望转型,想演嫁不出去的大龄女子,或者生活里忧伤跟喜悦一样多的单亲妈妈,想拥抱这个社会和每一个观众。我更怕转型后,我被定义成中年女演员,跟那一波儿我崇拜的女演员一样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没有戏演’,更何况我没她们有名没有她们美。”

换句话说,中年女演员之所以努力维持少女人设,在电视剧中扮演少女,是因为市场需要 —— 市场需要的具有 “少女感” 的明星,市场可供中年女演员选择的要么是少女,要么可能是 “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没有戏演”。

所以之前马思纯在采访时也表示小姨蒋雯丽已经很久没有戏演。人民日报评论微信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潘虹、陶虹、蒋雯丽、邬君梅、徐帆,太多女青衣类型的演员演技确实好,但能让她们演女一号的戏实在是太少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那些具备流量、能够在 IP 里担纲主演的 30 + 或者 40 出头的女演员,多是维持着少女人设。不仅仅是陈乔恩、林依晨、杨蓉,还比如李小冉(1976)、王珞丹(1984)、杨幂(1986)、赵丽颖(1987)、杨颖(1989)等。

少女感不仅是角色需要,也是商业价值需要。比如杨幂、杨颖,在各种商业价值榜榜单中总能名列前茅,一大缘由就是她们 “少女感”“冻龄” 的人设。即便她们都已经成了母亲,但公众形象中还是极力淡化这一形象,而是凸显她们少女和时尚感的一面。

长期以来,公众对于女明星老去也总是持一种非常苛责的态度。像之前周迅出演《如懿传》饰演少女青樱时,网络上吐槽一片,说她皱纹多、脸浮肿等。可几年前周迅出演《红高粱》,少女感满满,网络上就赞誉一片。公众的潜意识跟《红楼梦》中的书写一模一样,“女孩未出嫁,是颗无价之珠宝;出了嫁,就变出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了;再来了,就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了。”

这些 30+、40 + 的中年女演员如果不维持少女人设,她们只能直接过渡到婆婆妈妈的大妈角色中去了。演员吴奇隆就曾特意提醒女明星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机会,“现在演我女朋友、老婆的演员,再撑几年就可能是妈妈了。”

因此市场上那些 50 + 的女演员,很难遇到好角色了,不是婆婆,就是妈妈,更不用说当主演了。有人就曾做过统计,女演员潘虹在近 20 年中一共演了 50 多位母亲角色,其中 30 多个是 “恶婆婆”。

image

我们 “辜负” 了中年女演员

难道女演员年纪大了,就活该没有好角色吗?

当然不是了。比如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凭借《宠儿》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的奥莉维娅・科尔曼(Olivia Colman)1974 年出生,今年 45 岁了,依旧可以在好莱坞大制作的电影中担纲女一号;去年凭借《三块广告牌》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1957 年出生,获奖时 61 岁。

再比如美剧《傲骨贤妻》,扮演戴安的演员克里斯汀・芭伦斯基接戏时已经过了 60 岁大关,但她依旧成了剧中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一,也顺势成为了衍生剧《傲骨之战》的主人公之一。更不用说世界影坛上的常青树梅丽尔・斯特里普(1949)和伊莎贝尔・于佩尔(1953)了,她们总能接到非常出彩的重要角色。

可见问题从来不是出在演员的年龄身上,而是我们的影视剧提供给中年女演员的角色太有限了,我们几乎放弃了 40、50 代熟龄女性的故事。就像有人吐槽的:“最近看美剧注意到里面很多 40-70 岁的女性角色不要太棒,她们容光焕发,自信,让你觉得她们完全是在盛年浑身上下魅力四射,作为一个女人都为之倾倒。偶尔看一眼国产剧 40-70 岁女性角色多是黄脸婆怨妇神经病,婆媳撕逼,老公出轨忍声吞气,偶尔有个事业有成的老公就要是渣男,好可悲。”

但我们的影视剧不是从来就这样的,回想 1990 年代的许多电视剧,都市中年女性常常是电视剧的重点表现对象。比如《编辑部的故事》(1992)、《情满珠江》(1994)等。哪怕是 2011 年,也有一部有口皆碑的《李春天的春天》(宋丹丹主演)。但很明显的是,这五六年前以中年女性为主角的电视剧越来越少 —— 而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精品电视剧更是几乎没有(对比下韩国,当下正在热播的《耀眼》就是关注老年人群体)。

根本原因在于,五六年前正是 IP 崛起、流量崛起的时代,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IP + 流量” 才能拉来投资、才能扛收视、才能有关注度,自然地,不热衷于炒作话题,也没有什么流量的中年女演员就成了被冷落的群体。而由年轻的小鲜肉、小花旦主演的影视剧,也大多局限于青春校园剧、古装偶像剧、古装玄幻剧,类型愈发单一。

影视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对于市场的理性逐利,并非不可理解;只是投资者制作者内心都明白,流量明星的演技怎么样,他们参演的作品质量怎么样。作品不过是圈了钱就走,早晚遭到反噬。果不其然,短短几年过去了,那些热衷于立少女感人设的明星,作品都遭到了差评。林依晨的《少女花不弃》、陈乔恩《独孤皇后》刚好是 “IP + 流量” 的强弩之末。

市场正在回归理性,口碑时代正在到来。从之前想象中的《淑女的品格》,到陈数的《和平饭店》,马伊琍、袁泉的《我的前半生》,蒋雯丽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正在热播的刘蓓的《芝麻胡同》和姚晨的《都挺好》,以及不久前凭借《地久天长》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的咏梅,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年女演员正在全面回归。

届时,始终待在舒适区、怯于转型的女演员,就会被淘汰;那些有实力的中年女演员将迎来春天 —— 她们的路会越走越宽。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314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