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与曹操决裂之前,荀彧已经挣扎了多久呢?

与曹操决裂之前,荀彧已经挣扎了多久呢?

image

众所周知,荀彧与曹操的关系,是终结于公元 212 年。曹操谋九锡,想当魏公。荀彧反对。曹操不高兴,让荀彧离开许昌去前线劳军。

陈寿《三国志》不能明写,只好写荀彧忧死。范晔比较直白,说曹操给荀彧送了空盒子暗示,荀彧自尽。

但结果是一样的:第二年,曹操当了魏公。《三国志》里说:“太祖遂为魏公矣”。

他俩近二十年的合作,在公元 212 年到了尽头。但那不意味着,荀彧到此时才跟曹操决裂。

他俩的纠葛,在此之前就有了,而且时间并不算短。

我觉得,到荀彧死时,距离他们开始有隔阂,起码有八年了。

公元 196 年,荀彧劝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之后荀彧任侍中,守尚书令。

尚书令这玩意,最初只是管理少府档案文书,职权不大。到汉明帝后,执掌国政者必录尚书事,尚书令就厉害了。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跟皇帝直接打交道的。

曹操当时录尚书事,荀彧守尚书令,等于曹操的二当家。

荀彧前后举荐了许多世族班子给曹操: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都多少受荀彧的提携。如此,曹操的文官班子,基本是荀彧帮着搭的。

尤其是公元 197 年,荀彧推荐钟繇西镇关中。当时钟繇几乎是单骑上任,自己在西线组织起了一拨人。到官渡之战时,还能给东线供应马匹呢。

那几年曹操出征,荀彧常留守许昌。而曹操征伐在外,都要跟荀彧通信:

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

官渡之战后,荀彧封万岁亭侯邑千户。可以说是为了他留守许昌的功劳,为了他关键时刻劝曹操别退。

但后来,曹丕还提过一个事:

官渡战后二十年,曹丕当皇帝不到三个月,减免了颍川郡一年的田租。理由是官渡之战时,其他各郡已经不听调遣 —— 哪位一定记得,那几年曹操军粮调拨太困难,夏侯渊的侄女都亲自出门找资源,被张飞劫走了嘛!—— 全靠颍川郡的贡献,顶住了袁绍。

按东汉的兼并程度,农民很多是豪强的依附。粮食收不收得上来,很看当地大族的配合程度。在各郡不听之下,显得颍川尤其配合。而颍川郡是荀彧的大本营,这个众所周知。

换言之,荀彧当时从人事到地脉,简直掐着曹操的命脉。

所以公元 196-204 年,曹操对荀彧言听计从。

公元 204 年,袁绍死去两年后,袁氏基地邺被攻陷。一年后袁谭被曹操干死。至此,曹操大体平定了河北与中原。

曹操攻下冀州后,立刻自领冀州牧。从此,他的据点就在邺了:这不,还在那里修了铜雀台呢。

与此同时,还有人劝操复置九州:扩大冀州的管理权限。曹操挺乐呵,已经准备实施了,却被荀彧劝住了。

大概,矛盾是这时候就开始了的。

曹操为何放着好好的许昌不呆,要把大本营移到冀州?难道在许昌跟荀彧过不好么?

却说当时曹操的局势:

尚书令荀彧奉汉献帝,留守许昌。

司隶校尉钟繇,坐镇西线长安,都督关中:那是荀彧的人。

曹操自己的谋主是军师荀攸:那是荀彧的侄子。

上下一气,都是荀家人。

所以公元 204 年曹操将大本营移到邺,并试图扩张冀州,被荀彧劝阻了,可看做他俩切割的开始。

三年后的公元 207 年,曹操上表表彰荀彧。荀彧辞让,曹操不许他让。增封千户,于是荀彧接受了。

但是曹操接下来的举动是:

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曹操表示:你去当个正式大干部,不要守尚书令啦!

荀彧接受了千户分封,但来回十几次,不肯朝三公走。

又三年后的公元 210 年,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表示不看门第身份品德,只要有能耐,都可以来做官。

先前说了,曹操此前的许多干部来自荀彧的推荐,都是品学兼优的世族。但这时出个求贤令…… 是吧?

一年后,曹操让钟繇调动关中人马,预备对付张鲁,就此激起了马超韩遂大乱。曹操打平了马超,也正式接管了西线。此后,钟繇虽然位高权重,但没办法再在关中指挥若定了。

之前说了:钟繇是荀彧帮忙提拔的,所以…… 嗯。

又一年后,董昭们预备让曹操当国公,去探荀彧的口风。荀彧不肯。曹操就表奏荀彧到谯郡劳军,让他离开许昌。之后就是空盒子和吃药事件。

作为结果:荀彧死,曹操称心如意当了魏公。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这个遂字,称心如意,都在里面了。

理一下时间序列:

公元 196 年,曹操奉立汉献帝于许昌,许昌成为他的大本营。荀彧尚书令。此后曹操出征时,荀彧留守中央。

公元 197 年,荀彧举荐钟繇单骑上任,镇抚关中西线。此前此后举荐了许多人,充实曹操的干部团队。

公元 200 年曹操杀董承,这个一会儿说。

公元 204 年,曹操定邺,自称冀州牧,大本营移到冀州,并试图搞九州。荀彧劝阻了。

公元 207 年,曹操加封荀彧千户,并想让荀彧别做尚书令了。荀彧接受了前者,拒绝了后者,十几次。

公元 210 年,曹操颁布求贤令。

公元 211 年,曹操让钟繇调动人马。马超韩遂起事。钟繇从此不再是关中土霸王了。

公元 212 年,曹操谋魏公,荀彧不赞同,曹操让荀彧离开许昌到谯,然后空盒子、死亡。

公元 212 年荀彧的死亡、与曹操的决裂,是这个故事的尾声,而不是开始。

早到公元 204 年,他俩已经有那么一点…… 不对付了。此后八年时间,曹操的许多操作,都是试图摆脱荀彧与汉朝的,漫长挣扎过程。

那哪位会问了:荀彧干嘛非要跟曹操呢?毕竟早在公元 200 年,董承谋刺曹操未遂,已被曹操灭了,董贵人也被绞杀啦!

许多看《三国演义》的,会觉得是国贼杀国舅。董承是好人,曹操是坏蛋。按说曹操这时就是国贼嘛!

我不是说曹操做得对,但容我多说一句: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

“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但卢弼《集解》引赵一清曰:

“董承,故董卓婿牛辅部曲将,皇甫郦谓李傕曰:‘近董公内有董旻、董璜,以为鲠毒。’旻卓弟,璜亦卓兄子,则承必其支属。其后有功,献帝又以其女为贵人,故谓之舅。裴以承为董太后之侄,恐非。”

又引钱仪吉曰:

“曹操之弑伏后,范书(指范晔的《后汉书》)《伏后纪》中备载其事;其杀董承夷三族,《董后纪》不书,盖董承非后族也。”

裴松之认为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

卢弼说董承是董卓的亲族。

钱仪吉认为按《后汉书》,董承跟董太后无关。

好,董承的身份我们不提,就算他不是董卓的手下,但看董承的做派。按《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

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

汉献帝和伏皇后狼狈时,皇后手里有些缣,董承派人拿刀威胁抢来,杀了皇后的侍者,血溅皇后的衣服。

董承到底是董太后侄子还是董卓亲族,说法不一。但董承这个欺压皇后的做派吧…… 不比曹操高明。

说他跟曹操对打,是权臣狗咬狗一嘴毛,也没毛病吧?

荀彧看曹操干死了政敌董承,好像也没必要就此跟曹操决裂吧?

再者,荀彧其实没太多选择余地:不跟曹操的话,扶谁呢?

当时天下诸侯,有世族出身的军阀,比如袁术袁绍;有门第一般的,比如江东孙家。

前者能取得当地世族的支持,后者要跟土著豪强撕起来 —— 孙权一辈子都在跟顾陆朱张你来我往 —— 所以荀彧会倾向前者。

但世族军阀里的袁术袁绍又想称帝,荀彧偏偏不想让人称帝。

所以呢,曹操比较合适:

首先曹操父亲是太尉,论出身可以;但他爸爸是认了太监当干爹,拿钱买的,所以曹操堪称世族军阀中的暴发户。

于是,曹操早期不得不依赖荀彧和汉献帝,荀彧也乐意帮衬他。

曹操自己后来说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却也不是吹牛:袁术称帝了,而没有曹操,袁绍怕也要称帝。

荀彧不想去跟那些会称帝的人,又需要一个也依赖他,又能平天下的人,那的确只好跟曹操。

即便发现他有野心了,还是只能继续下去。最后不行了,以身殉汉。

范晔概括得很好:

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文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那会儿,荀彧不扶持个谁,没法阻止野心家们,也没法维持汉朝与士人的地位。

可是他扶持了曹操,最后曹操强大了,当然也会野心随实力膨胀。

荀彧也没办法:只能尽自己之力,尽量给汉续一口气吧。

续到不行了,就杀身成仁,以身殉汉。

其实早在他喝药前八年,曹操离开许昌到邺定下来,翻身要搞九州制时,荀彧就明白:早晚总有这么一天吧?

但他还是继续下来了。

《三国志》里,荀彧是曹魏臣子排名第一。但《后汉书》里,范晔终于将他列为汉臣:最后的汉臣。

这份矛盾,也是历史对荀彧最好的定义。

来源:豆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314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