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娇娃杨老师:
『一个真实的硅谷苏明哲是什么样子?』
《都挺好》里的苏明哲,35 岁,清华 + 斯坦福 CS,约 10 年硅谷工作经验,拿 10 万出头刀年薪,被裁员一时找不到下家…… 这么现实主义又直戳上进青年 G 点的题材,直接导致这两天我的微博私信已经爆掉了,很多人来求证这是不是真实硅谷中青年程序员的现状。迫于网友压力,追了这部剧,对这个问题有些话聊。本文很长,但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去国产剧里找世界的真相?!这连知乎 “什么体验” 派高票答案的准确度都还差一大截。
讨论一个人的成就,先来看这个人的能力。苏明哲,按剧中设定的这教育背景,把他放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程序员里,都是 top tier 的水准。这至少证明了他首先智商不会有硬伤了,并且从回顾他大学毕业那几场戏里,也看得出他是个会努力,想上进,并且有方法论的人。这样的人,在真实生活中,且不说他很有可能赶上了 02-07 年和 10-16 年两大波软件创业潮,自己做点什么名堂出来。就算他之后的人生选择回归家庭,过上了最安稳的当代湾区生活,也不至于像剧里那样令人唏嘘,明里暗里说着教育无用。
按苏明哲的状况,能获得怎样的硅谷工作机会呢?他的水平刷下题,进家 FANG 之一的公司不算多难吧?根据他的工作年限,现实生活里对应的职场位置,最保守的可能是 FANG 这种公司 L5-L6 之间 (Senior – Staff level)。就算他能力不出众、英文不好、天天得罪人,混了 10 年,再不济也有 L4 了 (非 FB, Google 公司的 Senior 水平),这是 PhD 毕业的起跳等级,本科硕士毕业表现好,最迟三四年也能达到的。但比起 lowball 他,我更愿意相信,真按他的剧情人物设置:充满 book smart,高考进清华,斯坦福都要给他免学费奖学金的东亚最强大脑,一旦他在职场开个挂,快到不惑之年做到 L7、甚至 L8,现实中的例子我也见过不止一两个。
那么问题来了,剧里说他在硅谷年薪 10 万美元出头。这是个什么水平呢?比较一下,这是近两年上述几家公司,给应届毕业生每年 package 的三分之二不到。满足感和不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周围已知信息的比较,10 万刀在湾区,是一个按苏明哲的这种人生态度,绝对无法接受的水平。
那苏明哲在现实中应该挣多少才合理呢?按照之前给他分析的职业道路,正常 FANG 的 L5-L6 职位 SWE,每年 320k – 550k,这个区间应该是他这个人设最保守的估计。如果他至今还在 L4,那也应该在 250k 朝上,当然,他辛勤工作了这么多年,他还在 L4 的概率,在我看来确实微乎其微。如果他突破了一点天花板,到了 L7, L8,再或者加入了个热门 Unicorn,那基本上就在每年 650k – $1.5m. 这还不讨论他去了一家 pre-IPO 或者去纽约 hedge fund 做 quant 工的一些天价 package,就按最常规的职业发展。(看到没,职场的一大魅力是什么?就是有可以预见的、富有安全感的 career trajectory,你不出差错,前方大概率就会有这些东西等你解锁)
这些数字呢,也不是我乱编的,基本上是这几年身边朋友们的切身经验,并且也在网上是公开的,Paysa, Blind, levels.fyi 都有很详细的底薪、bonus, RSU/equity, signon 等各项分解,有兴趣的网友和编剧们可以自己查阅一下。多说一句,别信 Glassdoor,已经没什么在职人士去 Glassdoor 更新了,那上面的数据都是数年前的。
当然,这还只考虑了他的最基本工资收入。现实的情况就是,人到 35 岁,一个对理财有点概念的聪明人,很可能 passive income 已经可以对标工资收入了。苏明哲生活的年代,可比这两年机会多。按照中国人的小脑筋,不说那些创业成功通了天的例子,按几个正常的门道,他也有很多机会增加额外收入:
1. 10 年前加入的科技公司,要么跟着 IPO 时发了一笔,要么他 vested 的老牌科技 RSU 到今天也翻倍了(Oath 除外?)。要达到这一点,在行业内被推着朝前走就好,甚至连他的个人努力都不太需要;
2. 苏明哲的妈妈都懂卖老屋赚现金的道理,依苏家精明的习性,苏明哲恐怕前几年也在湾区房价 09-11 年谷底时,付了最低 downpay 咬牙投资了一两套 South Bay 的房子,到今天也涨了百分之两百了,租金早就远超月供啦。如果再有点头脑,还可以学很多湾区老华人去 flip 房子(翻新旧房,高价卖出),flip 一套就赚一两年工资,原始资金就靠自己攒的钱来滚雪球。
3. 苏明哲身在湾区科技圈,耳濡目染炒个股,投点基金不过分吧?过去十年的美股牛市,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再毒的手投进去,当 10 年甩手掌柜,这笔钱也是会带来可观额外收入的。就算只把 401k 每年放满,过去几年都是表现惊人。
4. 更何况前几年还有一些挣快钱的手段:比特币 800 块起飞的时候,老一辈程序员没想过下注一点闲钱?加州??合法化之初,Sacramento 那些炼油小作坊到处集资,最少投 1 万刀,三年翻倍返本金,每年还能分红;苏哥在硅谷打拼这么多年,就没两个投资人朋友拉他私募一笔?再不济,代购刚火那两年,苏明哲老婆那时候还没生孩子,有时间有精力吧?也没想办法搞个 “❤️✨ 苏太太加州精品直代??”?虚拟经济看不起,湾区程序员太太们开的奶茶店、美甲店也都红红火火的。更不用说我们新时代女性靠自己,多少 H-4 visa 太太们,自己去念 master 去上 bootcamp,学成出来当程序媛,湾区双码农家庭不要太美滋滋好伐。
结论就是,只要肯想办法,当代生活一般不会亏待一个聪明人的。
除了苏明哲收入的剧情硬伤,《都挺好》还有很多不符合硅谷真实情况的地方。比如,给老板打电话说回国奔丧,不能和他一起度假了,老板立马黑脸,一句话不说挂了电话。这事要真发生在现实生活,苏明哲都不是踩狗屎了,是踩熊猫屎才撞来的大运啊,立马声泪俱下 report 到 HR 那里去,说自己丧亲时候还被老板这样伤害,完全 traumatized,无法工作了。这位老板明天就走人不说,公司还会给你笔抚恤金让你别把这事捅到媒体那去。当然,现实中这不会发生的,因为他的老板最有可能说的是:Oh sorry for your loss. We want you to know that we are here to support you all through everything that may come. 美国职场,尤其是扁平化企业文化、半年写次 perf 的湾区科技公司,老板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怎么在下属面前当个 nice 的人,脾气大成剧里那样,这中层小老板是当自己乔布斯回魂了?还是还在上一场 Prada 女魔头梅姨的戏里没出来?这位先生脾气不要太大行不咯(江南口音)。
再比如,说他 35 岁被裁,因为年纪大找不到工作??说了好多遍,少看点《巅峰期的华为为什么非要裁掉 35 岁以上的老员工》这种朋友圈爆款文章。35 岁在硅谷可是找工作黄金年纪,一群 20 几岁的小李小张本杰明谁不想赶快熬成这资历。在湾区被 layoff 根本就是一件没人会介意的事,多少旧金山城里的 startup 招不到有经验的程序员 /tech lead,因为有资历的齐刷刷地在南湾结婚生孩子定居,不想出远门上下班了。恐怕还没等苏明哲被公司裁,LinkedIn 的 recruiter 就已经听到小道消息赶来了,问他要不要考虑一下新机会。互联网行业是有退潮的迹象,但风口还在,浪也还很高,那些裸泳的人们还暂时安全的。
不过,充分理解剧情为了营造冲突,与现实有出入可以理解。写这些,不是为了扫普通电视观众的兴,而是给那些在考虑未来湾区求职,又正好是这部剧观众的朋友,给他们还原一个更真实的 “湾区苏明哲”。如果你纯粹把《都挺好》当部家庭肥皂剧看,其实它比很多国产剧都好看了,至少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对得起电视这块小屏幕。尤其是姚晨,把干练职场女性形象塑造到了内地新高度。
当然,免责和丑话说到最后面。
第一点就是,从给我的私信里,看到了大家对于国外的薪酬待遇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虽然这通篇在聊湾区收入,但我一定要声明一下,我并不认为把工资跟一个人的幸福感挂钩是件多值得宣扬的事情。我自己就不是个把收入放在我人生要义前几位的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一直打在一张没用的卡上,我直到辞职那段时间才知道自己每个月税后挣多少钱。并且在湾区或者国内大城市这种实现自我途径很丰富的地方,如果把快乐全建立在收入上,很大程度来说你就只能获得很有限、很被动的快乐回馈。生活里还有更多可以带来快乐的事情值得大家的注意力,性价比更高,我是真心希望每个关注我的网友能找到生活里自己可持续获得幸福的方法。
第二点,像《都挺好》剧里甚至更早的年代,由于资讯和物资的巨大限制,能走到苏明哲这一步,已经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 “读书才有出息” 这条路上尽力走到最远的一站了。真实的硅谷生活远没有上文那么顺风顺水,那些光鲜数字背后都是这群人上万个小时的枯燥练习和积累换来的。只有等下次哪部国产剧来尬夸湾区有多美好的时候,再来分享一下这里有多操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