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手拿三叉戟的海王,让温子仁成了 DC 宇宙的新爸爸

手拿三叉戟的海王,让温子仁成了 DC 宇宙的新爸爸

身为年底大嗨片,就得有大嗨片的气场和底气。

这不,比北美早两周在内地院线登陆的 DC 宇宙全新单人超级英雄电影《海王》,上映不到 24 小时,票房已达 1.4 亿 +。(这可是内地院线好久没有出现过的上映头天就能破亿的消息了)

image

随着《海王》票房大嗨的同时,最让人高兴的还有 DC 宇宙终于在《正义联盟》之后有了新的希望 ——

曾经挽救了《速度与激情》系列,成功打造了 “招魂宇宙” 的恐怖电影出身的 亚裔导演温子仁。

这下 DC 终于有新爸爸了!

image

实际上早在《海王》上映前,这部电影的口碑就已经在北美和提前看过片的内地媒体之间刷到起火。

类似 “DC 翻身把歌唱”、“超英世界可以进入新纪元”,温子仁牛逼,海王可爱,媚拉美艳…

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词,随便刷刷社交媒体平台就能看得到。

所以,我也一直在想,这会不会太夸张了点儿啊。

image

毕竟嘛,大家也都知道,好莱坞大片的先期口碑看了就看了,不能全部作数。

咳咳。一切都得等真正去看了之后… 好的,我默默收回了上面这句话。

因为这《海王》啊,的确是一部能让你献上膝盖,可以让你热泪盈眶对着温子仁叫爸爸的真・嗨片。

image

wifi 站姿的四位主创

《海王》的最大优点在于轻和巧,在轻盈中又不乏细致的纹理。

恐怖电影出身的温子仁,站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合地带,将一个充满美式情怀的超级英雄起源故事,完美贴合到中西方的超级大 IP 之下。

这就让《海王》很像是一场流行文化的大荟萃。

但和之前彩蛋过剩的《头号玩家》和《无敌破坏王 2》还不样,《海王》的彩蛋是糅合入骨的 ——

这里面,你能看到《西游记》《星球大战》,还有《阿凡达》《夺宝奇兵》…

image

温子仁无疑是敏锐的观察者,这一点让我有那么一瞬间想到了华人之光的李安。

如果说李安编织的是带有知识分子气息的文艺电影,有他特殊的人文厚度;那么温子仁在《海王》里呈现和绘制的则是普通人的流行文化图谱。

他更善于玩转那些带有时代特色的流行文化,能够将大众娱乐高度粘合起来,不管它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

image

不过要说 DC,不得不带上漫威。比如今天《海王》内地上映第一天,漫威的十年终结篇《复仇者联盟 4》就发了全球首款预告…?‍♀️

虽然这两家并不存在什么明面上的 “对头倾向”,但在消费心理的鼓动下,两大漫改宇宙总是被对标,被比较。

自从十年前糖尼的《钢铁侠》拯救差点活不下去的漫威宇宙之后,DC 的势头就越来越低,漫威则成了 “别人家的孩子”。

漫威成绩优秀,票房和名声都在外,即便犯了错,大家也都会对它摸摸头选择原谅,“恩,再接再厉哟!”

image

相比之下,DC 的漫改电影命运就真的太多舛了。

DC 宇宙严格来说,就是 DCEU(DC Extended Universe),电影宇宙和漫画中的 DC 宇宙并没有多大差别。

不过华纳接手后,从更名到更换 logo 的种种迹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 DC 电影宇宙的野心和斗志。

目前 DCEU 共有六部电影,由扎克・施柰德执导,于 2013 年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是开启之作。

image

这位被粉丝们亲切称为 “渣导” 的大 boss,就是 DC 电影宇宙早期的创作核心。

除了执导《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联盟》外,渣导还和妻子黛博拉・施奈德一起担任了 DC 宇宙至今六部作品的制片人。

包括最新的这部《海王》,片头片尾你都能看到他俩的名字。

image

最最重要的是,DC 宇宙目前的超级英雄 “神奇女侠” 盖尔・加朵和 “海王” 杰森・莫玛都是渣导亲自选出来的。

甚至于观众对 DC 宇宙 “暗黑” 的惯常印象都是因为继承了诺兰审美习惯的渣导,他独树一帜的对古典油画的标志审美。

image

但可惜的是,《蝙蝠侠大战超人》口碑遭遇滑铁卢,DC 宇宙的动荡开始。

在传言和纷扰中,渣导带着女儿意外去世的悲伤被迫退下。

尽管在他退出之后,帕蒂・杰金斯的《神奇女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让 DC 宇宙在女性超级英雄单人电影上先下一城。

但基本上算是被尾灯改了设定重新拍了一遍的《正义联盟》却成功撕裂了华纳和渣导之间合作,也让粉丝们对这个四不像的 DC 宇宙电影起了极大的逆反心理。

好不容易站起来的 DC 宇宙就这样,又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image

《海王》作为《正义联盟》之后的 DC 宇宙首部单人电影,它被寄予了厚望,但也承继了太多的压力和 “注定不好看” 的预设偏见。

比如,之前亨利・卡维尔宣布不在参与超人形象的作品时就能看出,渣导一手搭建起来 DC 宇宙已经摇摇欲坠了。那时候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传出了好几次补拍消息的《海王》。

其次则是在 DC 的众多超级英雄中,海王其实是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一直以来,他给观众读者的印象就是那个能和鱼说话的人,也因此漫画粉就不如其他大户了。(突然想到了能和鸟儿说话的白雪公主。)

image

好在近几年,以 Geoff Jones 为首的漫画家们,在创作中特意突出了海王超人类的力气,以及他几近刀枪不入的的超能力,这才让这个角色慢慢地有了人气。

不过相比自家的大头 —— 超人和蝙蝠侠,以及新晋再度崛起的神奇女侠来说,海王和他的亚特兰蒂斯群英们都仍属小众。

image

由此可见,温子仁加盟 DC 宇宙需要消化多少压力和危机啊。

不过呢,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温子仁反而有了种临危受命的负重之感,而压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他也成功地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对比目前成品《海王》的轻快和流畅,也更让人敬佩这位亚裔导演不俗的掌控能力。

image

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的起源电影,《海王》的好是基于类型电影的范畴和标准之上。

但你非要说它怎么好到突破天际,倒也并没有那么夸张了啦。

只能说,恐怖电影起家,在商业电影中玩了好几年的温子仁对于商业片的套路了如指掌。

比如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致拆分一下:

首先这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但主线又可以归纳成类似《夺宝奇兵》的夺宝电影,海王和媚拉的部分是强男强女的爱情电影,另外还有兄弟反目的家庭伦理电影,涉及王权争夺的莎士比亚宫廷电影,以及海王和谋臣维科的师徒电影…

image

类型片成分庞杂,但整体看下来,却不觉陈旧。

这也是《海王》做得最好的一点。温子仁在 “循规蹈矩” 的同时总不忘保留相当的趣味性。

他似乎总能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给你看熟悉的,但又能在细小处做出不同。

以至于看他的电影,脑海中总有个声音想要跟他应合:“你懂我!”

image

温子仁懂得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所以他不像渣导,个人化印记不会太浓,不会因此损失掉更大范围内的观众(渣导粉不要打我)。

这方面的优势,恰恰就是 DC 宇宙目前最需要的。从《海王》的内地开画成绩来看,温子仁的做法的确要比渣导成功。

此外,相比以往的 DC 宇宙电影作品,《海王》的亮度很高,人物也轻盈了不,以至于不少人说这次有点像漫威的第一阶段。

我不是很认同这种看法,漫威电影的套路说白了和之前成功商业电影的套路并无二致,这一点上不存在所谓的抄袭和模仿。

反而是温子仁将东西方超级 ip 集结的能力让人刮目相看了。

image
image

在 DC 电影宇宙中,海王并不是一个多突出的人物。

至少在《正义联盟》中,这位硬凹蠢萌大块头人设的海王并不怎么受粉丝待见。

但到了《海王》,温子仁在《正义联盟》的角色基础之上对这个人物也进行了大幅度地整修。

超级英雄起源电影,角色基础好比地基。

如果角色不够立体,那后续的一切都是白搭,针对这一点,温子仁强化了海王的身份矛盾。

image

这一点在超级英雄电影中并不新鲜,就是所谓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的天选之子。

但这个套路吊诡的地方在于,用的不好让人觉得腐朽,用的好就是亲近。

海王的杂种混血身份,旁观者的身份,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恰恰能带动更多的感同身受。

这一点相比温子仁有体会 —— 他生于马来西亚,父母都是马来西亚华人。

七岁时,温子仁便举家迁到澳大利亚,之后在电影圈混得风生水起。这位亚裔导演,从最早进入电影圈,至今仍是好莱坞屈指可数的黄种人。

image

2000 年,23 岁的温子仁凭借处女长片《Stygian》(联合执导)拿下了墨尔本地下电影节的 “最佳游击电影”(Best Guerrilla Film)。

2000 年到 2003 年这段时间,温子仁开始和编剧好友 Leigh Whannell 撰写《电锯惊魂》剧本,灵感源于他们的梦和恐惧。

完成剧本后,两人决定抽出一段拍成了短片《电锯惊魂》,想以此叩开大 studio 的大门。

在配乐师 Charlie Clouser 的帮助下,温子仁找了几个演员,开始拍摄《电锯惊魂》。

因为成本有限,编剧 Leigh Whannell 也亲自上阵。

image

《电锯惊魂》是温子仁独立执导的首部长片。

2004 年上映后票房大爆,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该片最终收获 1.03 亿美元,盈利超过一个亿。

之后,《电锯惊魂》系列接踵而至,温子仁和 Leigh Whannell 只负责执行制片,前后有七部续集问世。

《电锯惊魂》后,面对好莱坞伸来的无数橄榄枝,温子仁一度有点迷失。

比如 2007 年他接受邀约,分别执导了两部恐怖片 ——《死寂》和《非法制裁》。

两部作品并未如预想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他的好搭档 Whannell 后来回忆称:

《死寂》是当时收到经纪人的鼓动,急于在《电锯惊魂》后找到一个备胎计划,所有的想法都是关在屋子里硬想出来的。他形容整个经历都是非常糟糕且负面的。

2010 年,温子仁凭借《潜伏》归来,大获成功。

这也是温子仁和 “御用男主” 帕特里克・威尔森第一次合作,之后两人又合作了《招魂》系列。

image

和《电锯惊魂》一样,这两部随后都被开发成系列电影,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独立电影,比如《安娜贝尔》和最新的《修女》。

温子仁的恐怖电影宇宙版图越做越大,票房收入也越来越高。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温子仁头上一直带着恐怖片导演的帽子。

《潜伏》之后,温子仁在采访中公开谈过这个问题:

“我确实很想要尝试其他类型,或者拍其他我喜欢的类型电影。Leigh 和我不仅是恐怖片死忠,我们也是电影的死忠。我喜欢动作片,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拍动作片。我也喜欢爱情喜剧。我喜欢这些东西,当我发现好的计划和素材,我一定会去做。”

image

然后就是 2013 年的《速度与激情 7》,它让温子仁首次打破 “舒服地带”,开始尝试新的类型。

这部电影最终全球票房拿下 15 亿美元,成为该系列目前票房最高,亦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第七名。

不过,这并不是温子仁一直等待的那个机会。

2015 年华纳跟温子仁谈合作,想请他导一部超级英雄片时,给了他两个选择:

一个很受欢迎的角色(闪电侠),一个长期被认为不行的,连《明星伙伴》都吐槽过的角色(海王)。

很自然的,恐怖片大拿选了一个吓到了所有人的选项。

image

后来,温子仁自己也曾在采访中说过:

“我从不介意成为不被看好的那个人。海王也一直是那个不被看好的人,我会将这个叙事模式继续下去。”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海王》赛高!

image

来源:玩儿电影 微信号:wan2movie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087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