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从小就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据说,12 岁的时候,他就跟朋友说,要在 35 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不行,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后来的结果自不待言。
关于巴菲特,有一组流传甚广的数据:巴菲特 99% 以上的财富都是 50 岁以后挣的。截至 2015 年,85 岁的巴菲特拥有 670 亿美元财富,52 岁以后挣了其中的 666 亿美元,而在巴菲特漫长的投资生涯里,年化收益率是听起来并不起眼的 22.03%(1957 至 2010)。
这个数据,在投资界通常用于展示复利的威力,在鸡汤界,也被当作大器晚成的经典案例,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努力。
但往细了拆解,会发现巴菲特并不是典型的 “大器晚成”。据 Dividend.com 报道,1951 年,21 岁的巴菲特个人净资产为 2 万美元,到 1982 年,52 岁时,个人净资产达到 3.76 亿美元,到 2015 年,85 岁,个人财富达到 670 亿美金。也就是说,从大学毕业到 52 岁,前面 31 年,巴菲特的财富增长了惊人的 18800 倍,而 52 岁之后的 33 年,增长了不到 200 倍。
当然,这一点都不妨碍巴菲特的伟大,只表明他很年轻就掌握了发财的法门。
在投资生涯的早期,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获得的爆炸式增长,一方面是因为聪明地打理了自己的财产,但更多的则是来自于代客理财。从 1956 年到 1961 年,年轻的巴菲特(1930 年出生)总共成立了十一家合伙公司。
第一家合伙公司成立的时候,巴菲特还找不到客户,他的第一笔资金是由岳父、姐姐姐夫和室友、发小等凑出来的 105100 美元。这里面,由巴菲特出资的是那个零头:100 美元。
合伙公司的分配规则是:巴菲特承诺保本。收益 4% 以内,巴菲特每年提取盈利的 25%,4% 以上则提取盈利的 50%。今天看来,这真是一个高得吓人的收费标准。
巴菲特强劲的投资实力,让他几乎每年都可以提取 50% 的收益,他用 100 美金的投入,撬动了 105000 美金的一半收益,相当于为自己的本金加了一个 500 倍的杠杆。
因为出色的投资业绩,很快,“奥马哈先知” 就不再为寻找客户而发愁,大量客户涌入,让他不得不连续开了 11 家投资公司。再后来,在收购了一批能产生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之后,巴菲特甚至为太多的钱发愁,不得不停止接受外部资金。
那些早期投资巴菲特的人,获得了巨大的回报,1998 年 8 月 16 日的《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报道,当年小城奥马哈至少有 120 个家庭和个人的资本净值高于 1 亿美金。这些人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村口发钱。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拥有的财富就是不平等的,但是,每个人都拥有两个威力巨大的杠杆:信任和时间的杠杆。
巴菲特的第一家合伙公司,投入资金的都是最了解他的亲人和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了解巴菲特的赚钱能力和追求成功的热情。他们知道巴菲特从十几岁就开始长年坚持每天四五点钟起床,挨家挨户送报纸;知道他从读中学就懂得花 25 美元买台二手弹子机,放在理发店里和老板五五分账,一周就能回本;知道这是一个从懂事起就执迷于赚钱,并且总是超出所有人预期的人。
投入时间,取得成功,赢得信任;投入时间,取得更大的成功,赢得更大的信任,巴菲特的成长路径,是具有普适性的。
两千多年前,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短短的 12 个字概述了普通人发家的不二法门: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完美地验证了司马迁的观点:没钱的时候,他靠做体力活(送报纸)赚钱,到有些小钱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财富机会(弹子机),等到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巴菲特开始收购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耐心等待时间的玫瑰。
为此,巴菲特付出了一生不懈的努力,现年 88 岁的巴菲特,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仍然不低于 12 个小时,工作强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年轻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巴菲特,但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值得信任的人,通过坚持做正确的事,通过积累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通过绝不倒退,坚定地站在时间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