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正在经历一场劫难。2018 年 9 月 7 日,原本是美国警方表示将要进一步披露案情的日子,也是刘强东案代理律师宣称将 “永远结案” 的日子,但最终,这一天什么也没有发生。京东在这一天再一次公开表态,称刘强东不会离开京东,相关丑闻不会影响他的正常工作。
而另一边,9 月 8 日,近来发展稳健而迅速的阿里巴巴,却传出了灵魂人物马云将要退休的传闻。阿里官方媒体报道中的马云 “退休计划” 称得上反应平淡:“马云天天都在做老师,也天天梦想着再去做老师,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想法。”
一个在风暴中心,却 “不想走”;一个云淡风轻,似乎全世界都已知道,他已 “不想留”。
一个人的王国,一个人的京东
刘强东在京东的绝对决定权,是毋庸置疑的。相比 BAT 中存在一批举足轻重高管团队,年轻的京东,似乎更像是刘强东一个人的王国。
根据京东公开资料显示,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之强,即便是在 AB 股架构较为常见的科技公司中,也是较为罕见的存在 —— 他一个人拥有京东 79.5% 的表决权。
更罕见的是,京东的公司章程里有这么一条规定:如果创始人 —— 也就是刘强东 —— 不能参加董事会,就不能召开正式董事会。除非创始人已经不再是董事,或者创始人主动选择回避(有媒体报道这一规定在 “章程细则” 中,但经查阅,该规定并非在细则中,而是在规定章程内,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二者的约束范围有略微不同)。
换言之,没有刘强东的同意,京东这么大个公司,连个正式的董事会都没办法开。一旦刘强东个人出现问题,京东将要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而严重的。
绝对自信:方向盘在我手里啊
众所周知,京东不赚钱了很多年。
阿里巴巴不生产一样产品,但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购物;小米那时没有一间工厂,但做出了中国销量最好的手机品牌;滴滴打车没有一辆自己的车,却成就了中国最大的汽车服务公司。
只有京东,反其道行之。做自营,做仓储,做物流,做整条供应链,为此烧掉了上百亿投资。在以 “轻资产” 为标杆的互联网企业中,坚持做重资产模式。
要做这样的决策,沿着这样的方向坚决地走下去,刘强东对于京东的绝对控制力功不可没。
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曾经问刘强东:“你天天在沙漠开车,你不怕死么?”
刘强东回答他:“方向盘在我手里啊。”
风险再大,方向盘在手里,知道往哪开能走出沙漠,似乎刘强东就不会慌。在强大的自信背后,刘强东仍有极其冷静踏实的一面。就像雷军曾经说,如果站在风口,连猪都能飞上天。只有刘强东接了一句:飞上天的猪,死得会更快。
对于京东的掌舵者来说,79.5% 的表决权,以及 “较为极端” 的董事会保护条款,也就意味着近乎 “绝对” 的责任。
然而,人,是会出问题的。
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9 月 7 日晚间,美国《Business Insider》率先报道了 “马云即将退休” 的消息。随后,纽约时报、彭博、福布斯等媒体纷纷跟进。
马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退休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并表示愿意把更多时间花在慈善教育上。
而根据随后跟进的彭博社报道,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永远不可能像盖茨一样富有,但有一件事我能做得更好,就是早一点退休。比起阿里巴巴的 CEO,我可能会更擅长回去做一个教师。”(”I think some day, and soon, I’ll go back to teaching. This issomething I think I can do much better than being CEO of Alibaba.”)
这些谈及退休的言论,被市场认为是马云即将从阿里巴巴退休的信号,阿里巴巴股价应声下跌,盘中一度跌逾 3%。
然而,相比外界的轩然大波,阿里巴巴官方和集团内部却反应较为平淡。阿里公关部在消息传出后,先后向多家媒体回应:不管是做社会公益还是在阿里巴巴集团,马云天天都在做老师,也天天梦想着再去做老师,这对他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
9 月 8 日,阿里巴巴话曾花费 20.6 亿港元全资收购的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称,阿里巴巴发言人表示,马云仍然是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提供过渡计划。“退休” 的说法并不对,但马云的确将于下周一(9 月 10 日)公布一项传承计划,解决企业传承发展的问题。
一场最少准备 10 年的渐行渐远
一直以来,马云就是阿里巴巴的活名片。对于公众来说,似乎二者是相等的。但就像《南华早报》报道中所说的一样,马云这场传承,最少已经准备了 10 年之久。
2009 年,也是 9 月 10 日,阿里著名的 18 罗汉辞去创始人职位,马云宣布阿里进入合伙人的时代。随后集团开始在管理团队内部试运行 “合伙人” 制度,每年选拔新合伙人加入,至 2013 年,产生了 28 位合伙人。
2013 年 1 月 15 日,淘宝十周年庆典,马云宣布辞去阿里集团 CEO 一职。那一天他一度哽咽,单膝跪下,跟现场和镜头前的所有人说:“拜托大家。”
马云 2013 年辞任阿里巴巴 CEO,单膝下跪,一度哽咽
两个月后,阿里集团董事局任命陆兆禧担任阿里巴巴集团 CEO;两年后的 2015 年 5 月,张勇接任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第三任 CEO。
2016 年开始,蚂蚁金服也开始了传承的脚步。井贤栋在 2016 年 10 月接任彭蕾的蚂蚁金服 CEO,又于 2018 年 4 月接任了彭蕾的蚂蚁金服董事长一职,同时兼任 CEO。
在 2013 年,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时候,他说:我们不一定会关心谁去控制这家公司,但我们关心控制这家公司的人,必须是坚守和传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伙人。旧一辈的淡出,与对新一辈的传承,在阿里巴巴已经进行了很久很久。
阿里巴巴在今年 7 月 27 日发布的 2018 财年年报中,表示将在 2019 年对 VIE 架构进行调整完善,调整的核心内容为减少马云和谢世煌的个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和高管们集体控制,目的是为规避 “关键人风险”。
这场 “蓄谋” 十年之久的渐行渐远背后,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企业,在公司治理层面相信 “制度”,更甚于相信 “人” 的远见卓识,以及未雨绸缪的 “风控意识”。
一群人的阿里,一个人的京东
提起阿里巴巴,我们能够想起 “18 罗汉”,想起张勇,想起井贤栋,想起很多人…… 然而提起京东,我们依然只能想起刘强东。
是刘强东不想 “放权” 么?
许多媒体,拿出刘强东 2016 年参加《对话》节目时的一句话,作为刘强东不愿放权的证明:如果不能控制这家企业,我宁愿把它卖掉。
但事实是,刘强东说这句话的语境,其实很特殊。
在这场采访里,刘强东说京东的物流体系或许会让京东需要管理上百万的员工。管人是京东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控制,“宁愿把它卖掉”。
换言之,刘强东回答这个问题时,更多的,只是不愿看着企业因为员工增加而失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失控的是管理者本身呢?
在 2018 年这个难熬的秋天之前,刘强东也曾经屡次尝试放权,却总是无果而终。
2011 年开始,京东陆续引入 COO 沈皓瑜、CMO 蓝烨、CHO 隆雨等一众职业经理人。随后刘强东开始试图给自己的 “减负”,不再 “事必躬亲”。
2013 年,刘强东甚至下决心前往美国 “充电”,连当年的 6.18 大促都没有现身,接近于彻底放权了一段时间。后续刘强东曾说,在自己去美国充电的这段时间,曾经集中力量试图推动腾讯自己的电商,但最终失败,随后才终于决定投资京东。
刘强东身上曾经有过 “下一个马云” 的标签;京东身上,也一直背负着 BAT 之外 “第四极” 的名号。
但在组织架构的搭建,人才梯队的建设,以及公司治理乃至风控制度方面,刘强东与京东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