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80 后,家里条件一般,长辈们就是最普通的劳动人。
辛苦一辈子,也没有太多的积蓄,财务上最多达到了菜市场自由。
生活蛮简朴单调。
不过这几年我发现,他们生活变化蛮大。
因为陆续都到退休年龄,开始吃 “国家饭” 了。
一.
我家在东北,下岗重灾区,长辈们多数没有单位可以依傍,只有少数两三位顺利拿到了退休金。
不过前几年,我们那里开始号召大家补缴社保,补够几万块钱,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开始领 “工资” 了。
算是一个福利吧。
我不少长辈就咬牙补缴了,现在大多开始领钱了。
据我观察,整个生活状态都放松了不少。
拿我老姨举例 —— 我们那里管妈妈最小的妹妹叫老姨。
老姨之前没有固定工作,一直在帮衬丈夫的装修小生意,帮人家刷刷墙,打打零工什么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积蓄没有,倒是经常背债。
开始领养老金之后吧,虽然钱不多吧,一个月一千多,但老姨生活变化非常大。
她不再两点一线的打工,而是破天荒的参加了广场舞社团,开始每天按时跳舞、训练、拍摄舞蹈视频…
很正规的社团,去年还来北京参加比赛了。
除了搞舞蹈社团,老姨还迷上了旅游,现在每个月都要出去四五回。
大疆南北、国内国外,热门旅游城市基本走了个遍。
要知道她以前是很 “宅” 的,吃过饭看过电视就睡觉的那种…
有人问,一个月退休金一千多,怎么负担得了天天旅游?
有那种几百块的团队游吖。
虽然上了车一半的路程是购物,去的景点千篇一律,团餐又特别难吃,但长辈们好像不是很在乎。
她们享受的其实是和老姐妹们一起玩的过程,大家穿上美美的衣服,互相拍拍照片。
我几位女性长辈这两年都特别沉迷于旅游,反正成本也不高,去年她们来了北京,六天的行程只花了 200 元….
玩的特开心,根本没空理会我。
扯远啦,反正有养老金之后,老人心态确实不一样了。
我妈妈也是补缴的养老金,前几天她和我说,工资好像又涨了点,自己卡上到账的金额变多了。
她半开玩笑:
你再对我不好,我就马上回家,反正我有房有工资,一点负担没有,离了你我照样活的很好。
“有房有工资”,大概就是老人们的底气吧。
二.
不过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这么 “幸运”,我有一位舅舅就一直财运不太好,前几年因为手头拮据,放弃了补缴社保。
现在没有被动收入,孩子年龄小收入也不高,家庭没有任何财务上的保障。
就只能继续高龄打零工,维持生活这样子。
前几天和朋友们聊了一下,普通家庭的老人似乎都这个状况,有养老金的开始含饴弄孙,享受人生;
没养老金,家庭又没有累积太多资产的老人们,或是出门打工、或是在家种地。
最大的 bug 就是病不起,而且有些人是指望不上儿女的。
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年轻人反而要靠老人出钱补贴全家、照看子女。
还是蛮普遍的现象。
三.
聊的有点散了。
我有两个感觉吧。
一是很多人问过我,要不要给父母补缴社保?你帮我算算,划不划的来。
其实这个不用算,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还是补缴一下吧。
老一辈的想法和我们有很多不同,退休金在我们看来可有可无,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来自组织、集体、政府的 “铁饭碗”。
有了退休金,面对亲戚朋友和儿女,有底气。
第二个感想是,我们父母辈的老人,有资产、无资产,生活差距已经很大了。
等我们老去的时候,会不会对比更加明显?
以前我跟大家聊过,在香港日本那边,有很多老人还是在茶餐厅当服务员啊、开出租车啊… 各种打工。
像日本那边的一个特色就是,出门旅游坐的大巴车,司机基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
六十多岁都算年轻。
成熟的资本社会大概都是如此,一是老龄化了,退休年龄延长,老人必须工作。
二是发达国家经历过几次金融危机,有些失去资产的人,一辈子翻不了身,年纪大了之后只能靠打工维生。
还是蛮凄凉的。
前几年有一个比较火的日本小说叫《嫌疑人 X 的献身》。
小说一开头有这样一幕:
主人公出门,沿着河边行走,河边搭了很多蓝色的帐篷,有很多中老年的流浪汉在河边洗漱,面目麻木,衣着整洁。
为什么有这些流浪汉?
他们年轻的时候遇到日本那次经济危机,失业破产了,因为还不起债,房子被银行收回,老婆又和自己离婚,又或者虽然家人愿意共度难关,有人受不了破产前后的落差(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比较根深蒂固),主动离家流浪,成为 “游民”。
那些蓝色的帐篷小屋,是政府搭建的,让他们有个栖息之地。
这也算街头一景了吧,被敏锐的作家写进了小说里。
来源;越女事务所 WeChat ID:yndu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