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民国北洋时,真如传说中那么开明吗?

有些民国爱好者,喜欢说一种论调,即:民国北洋那会儿,是中国最为开明,最为德先生的年代。

德先生赛先生具体意味着什么,这是高中历史课都会教的。具体德先生在哪儿呢?嗯,学者们地位颇高,陈独秀先生们可以大力声张。

果真如此么?

话说,我国历史上,常呈现的几个典型局面,如下:

——乱世,比如楚汉之际,比如十六国,比如隋末。那不用说,大家割据一方,互相殴打,百姓服役运粮,苦不堪言。

——大体统一,徐图恢复。这时往往有个相对统一的朝廷与零散割据势力,但朝廷内部,还没到完全大一统的地步,派系分立,经济也在慢慢爬坡;这时战乱相对平息,百姓开始享受点太平,算在爬上坡路,比如汉文景之治,比如唐武德后期。

——大一统,这时候,国内异己势力基本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了,比如汉武中期,比如李治和他老婆搞掉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之后,比如康熙平了三藩。这个时期往往经济到顶,但之后往往就要罢黜百家:武则天的酷吏,康雍乾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已经在路上了。

——藩镇割据,这时是地方强,朝廷弱;当然彼此没有撕破脸;比如唐末诸侯还假装听唐天子的话,比如战国初大家还假装给周王朝面子。这时呢,大事是办不了的,但因为限制少,所以思想上,容易出现疑似百花齐放的样子。

北洋初期,就是这个藩镇割据嘴脸。

许多史学家说北洋很开明。表面上,是。

因为当时,没哪家有大一统的能力。像黎总统,那是谁都不太尊重,但谁也不好意思过去搞掉,当出头鸟。

袁大总统要当皇帝,大家都反他;张勋辫子军那事,大家都揍他;可是宝座空了,谁都不好意思去坐,怕的就是挨揍:毕竟先前,孙文黄兴诸位大贤人推翻旧朝的口号,言犹在耳啊。

——后来蒋先生自以为有能力了,就“余又任”、“吾三连”,作威作福起来了。那是后话。

唐德刚先生说过,所谓开明,所谓三权分立,其实是制衡,是谁都奈何不了谁。所谓“满墙都是屁,为何墙不倒?对面也有屁,把墙撑住了”。

北洋的开明不是靠法度严明、权益设置得力而建立的,恰好是大家都不够强,谁都奈何不了谁,才勉强撑住的。

加上要礼贤下士,所以面子上特别过得去,尤其给读书人面子。这不,张勋这种大老粗,都礼敬康有为,好博得舆论优势。

所以说,北洋时代,限制比较少,是因为没谁有能力搞大一统啊。

得多提一句的是,清朝末年,慈禧和袁世凯是搞过些手段的,这些手段在北洋初期得以发展,给人一种北洋鼓励实业鼓励新政的感觉——其实是因为诸侯本身也从中受益,觉得挺好的,倒不是他们眼光多深远。

下面要说不好听的了。

诸侯么,到底是割据势力。面子上不撕破脸皮,下面还是在互相踢脚。

所谓开明,所谓德先生,也只是明面和仪式上。所以北洋之时,得益的是豪绅阶级,是实业家,是军队。普罗大众尤其是农民得益了吗?似乎没有。

而且当时的中国情况特殊,列强虎视,所以诸侯免不得如吴三桂看多尔衮,抛点媚眼,希望人家给点好处。类似于此的破事不计其数。

至于诸侯内部体系,都是江湖套路,匪帮兄弟。那就不提了。

专门说下张勋闹辫子军。

张勋能短暂成事的前提,是北洋有所谓府院之争。

为什么黎元洪和段祺瑞不合呢?因为黎元洪这个没实权的总统,老被段祺瑞部下几位军师爷当橡皮图章;被黎元洪推出来当总理候选的李经羲,其实是李鸿章的侄子呢。

我们现在回头看那时,自然觉得张勋逆天而行重新扎辫子,简直神经病;拥护他的遗老们头脑冬烘,愚不可及,但当时的人们没有时光机,开不了上帝视角;站在张勋的角度,看那些细节言论,看他的志向自道,他是真觉得自己扶回了皇帝,就能成功的。

北洋那时候的派系,不是一方举个大旗喊个口号,另一方气势一馁便兵败如山倒。说到底,是人脉,是利害,是权衡,是各大派系和其下无数小派系犬牙交错的撕咬。张勋以六旬开外的年纪,闯荡战场的资历,诸多遗老为军师,被唤入京调停,一路盘算,自觉顺天应人,但不到两星期,冰消瓦解,从者如鸟兽散,他自己也无法理解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说到底,还是乱,还是谁都奈何不了谁,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大家都在摸索。结果张勋一个大老粗都能短暂成事,可见当时北洋就是战国时的周王朝,并无实权与对抗能力。

之后段祺瑞们出来平乱,打得很热闹,子弹朝天上去(这一点据张鸣先生说法),结果也没死几个人,并不真打。张勋去了租界,段祺瑞重新有了面子。好了,闹剧就过去了。

朝廷规章、三权分立、议会国会,在北洋诸侯眼里,只是儿戏罢了。

这就是北洋。

他们的所谓开明,所谓德先生,更多针对缙绅阶级,得宜的是缙绅与商业,而非普罗大众。

他们的所谓开明,其实是因为谁都奈何不了谁,骨子里是散,是弱,是割据。他们倒是想阻塞言路一统天下呢,没这底气啊。

他们恰好处在转型期,这种散与弱,有利于新思潮增长,但那是新思潮本身的生命力使然,不是他们自己多开明:

一旦他们真有点权力了,照样也是群杀人不眨眼的货。

所以吧,说北洋一无是处,未免过分;但夸北洋这不三不四的一朝多开明,就像夸战国时期多开明似的。

战国时百家争鸣,那是思想家们自己活泼,东周太弱管不着;而不是东周多开明,允许思想家们大开脑洞,大搞辩论,令得百家争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作者:张佳玮(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4224167/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