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在致投资者的公开信中,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如此写道。最终,不断压低的,除了小米手机的售价,还有小米股票的发行价。
是的,雷军给小米 IPO 定了个小米价。
给股票定价这件事,常常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定高了,上市公司当然可以多融些钱回来,而且市值高了面子上也好看,但投资者可能不买账;定低了,投资者固然开心,企业却未必甘心。
就像当年当当上市,发行价定在 16 美元,IPO 当天大涨 87%,收报 29.91 美元。事后,当当 CEO 李国庆公开指责当当的承销商大摩为了私利,故意压低当当的发行价,让当当少融了 9 亿美元。不过,6 年后当当宣布私有化的时候,当当的市值仅剩 5.37 亿美元。事后看,当当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亏本的,进入越早亏得越多。
小米的发行价定在招股价格区间 17-22 港元的下限,17 港元,这意味着小米的市值仅为 500 多亿美元,相较 2014 年最后一轮融资时的 450 亿美元,增值有限。就算按照 22 港元的价格区间上限,小米市值也才 700 亿美元,远低于不同传言版本中的 900 亿美元、1000 亿美元、2000 亿美元。
500 多亿美元,这肯定不是雷军心中小米的价值。雷军在路演时对投资者说:“这次 550 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 550 亿美元都不值吧?” 语气里透出的满是不甘。
这就是市场。在中国经济形势趋于严峻,以及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市场本就弥漫着一定的恐慌情绪。
最近一段时间,中概股集中境外上市,但市场反应大多不佳。哔哩哔哩、爱奇艺、猎聘、精锐教育、格林豪泰、尚德机构等均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平安好医生、华米、优信等则在上市不久即告破发。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在香港 IPO 的新股破发率高达 70.3%。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乐观情绪消失,关于小米模式的争议,就显得尤其突出。虽然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 5%,但这并不能改变投资者对小米是一家硬件公司的看法,只不过他们把小米看成是一家利润很低的硬件公司。哪怕小米宣布硬件永远不赚 1 分钱,他们还是会把小米当成一家不赚钱的硬件公司来看待,因为小米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硬件。
雷军不但难以说服投资者,他连中国证监会都难以说服。6 月 14 日,中国证监会对小米 CDR 发行申请提出了多达 30 页、84 项问题、超过 24000 字的反馈意见。这些问题中有不少直指小米模式,要求小米做出说明。5 天后,小米不得不宣布推迟 CDR 的发行工作。
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以不到一成的营收占比,创造了超过四成的毛利润,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快速提升。这大概就是雷军坚持不能以硬件公司看待小米的底气所在。所以,小米模式其实没那么复杂,信就买,不信就不买。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信可能也假装不信,以便进一步压价。毕竟,便宜点是点,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向投资者解释小米模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最终雷军还是不得不让步,给小米股票定了个让他耿耿于怀的 “低价”。
说起来,这跟向消费者推介小米手机是一样一样的。本来,雷军以为性价比会是一把无敌的剑,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争取铁杆粉丝是容易的,争取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非常难。
曾经成就小米的口碑和电商,能够覆盖的最大范围,也仅仅是整个消费人群的 20% 多点而已。即使在网民数量已经超过半数人口的今天,最古老的电视广告和最传统的分销渠道,仍然轻松把持着大片江山。
这几乎是一次当头棒喝,所以小米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曾经坚守的那些理念,和曾经坚持的那些策略。这没什么,你想改变世界,就得先改变自己。
“让利” 给投资者这件事,让雷军的千亿大计不得不延期,小米路演的 “成功” 也难掩这件事带来的郁闷。可是你想想,小米公司成立那会儿,如今 8000 多亿美元市值的 Amazon,当时也才 600 亿美元。再往前数十几年,如果贝索斯告诉投资者,Amazon 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家 IT 公司,估计十有八九会被当成骗子。谁能想到,今天,Amazon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上市公司,距离第一名 Apple 仅一步之遥。
巴菲特说:“从短期来看,股市是一个投票机;而从长期来看,股市是一个称重机。”
我和雷军一样坚信小米模式的持久威力,也相信雷军所说的,“如果执行的好,小米可以得永生”,所以,与其计较 IPO 的估值,不如把一切交给时间。
来源:keso 怎么看 WeChat ID:keso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