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 TVB 剧了?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 TVB 剧了?

TVB 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大量 TVB 剧风靡内地,但 2008 年的《溏心风暴 2》和 2009 年的《宫心计》可以说是 TVB 的强弩之末了。

TVB 如果不改变、不尝试,那么很可能二十年后它就是如今的亚视。

《溏心风暴 3》播出已经接近尾声,但相较于前两部播出时的盛况,《溏心风暴 3》无论是收视率、网络点击量还是话题讨论,都颇为一般。

《溏心风暴 1》2007 年播出,以最高收视达 48 点、平均收视 44 点、观众人数超 311 万,创 2003 年来 TVB 自制剧最高收视纪录,并囊括了 TVB 台庆多项大奖。《溏心风暴 2》2008 年播出,以平均 47 点最高 50 点在香港创下自 1991 年以来的最佳收视纪录,平了 2005 年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在香港创下的最高收视纪录,再次获得 TVB 台庆多项大奖。但《溏心风暴 3》播出已大半,收视率却在 22 点左右徘徊,观众口碑也不如前作。《溏心风暴 3》怎么了?TVB 怎么了?

在叙事上,《溏心风暴 3》摈弃了前两部的鲍鱼、月饼内容,而是以奶茶世家黄家和身处上流社会的许家合并后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为背景,讲述了黄家长子黄围家(王浩信饰)与他的舅舅凌乘风(黄宗泽饰)因理念不和,引发 “家族” 间的权利争夺战。虽然延续的是师奶们爱看的、也是 TVB 曾经非常拿手的 “豪门争夺” 主题,但《溏心风暴 3》却让人不太提得起兴致。一方面是故事模式有些老套,时隔 9 年了还是换汤不换药;二是《溏心风暴 3》的戏剧冲突不如前作密集,尤其是前几集花费了太多笔墨进行人物铺陈,披着大家族的表皮做流水账;三是年轻花旦没有什么记忆点。

《溏心风暴 3》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近年来 TVB 剧作的普遍问题,其大背景是 TVB 在衰落。

苗侨伟在两部《使徒行者》中都饰演主角 “卓 sir”,他已经 59 岁了。(电视剧 / 剧照)

TVB 剧和大陆剧的此消彼长

TVB 剧曾伴随许多 70 后、80 后的青春岁月。网络上有一帖叫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港剧”,下拉菜单有好几页,如数家珍。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上海滩》《霍元甲》,到 90 年代的《鹿鼎记》《神雕侠侣》《创世纪》,再到 2000 年后的《冲上云霄》《法证先锋》《金枝欲孽》《宫心计》,每一部都让人回忆起我们的追剧岁月:等在电视机旁、买路边小摊盗版的 VCD、课间时分同学们围在一起讨论剧情…… 很多 80 后第一次到香港游玩时,第一站不是去最繁华的维多利亚港,而是去油麻地警署朝圣,因为当年太多港剧和电影在这里取景,比如《陀枪师姐》《潜行狙击》《无间道》,等等。

TVB 的黄金时期,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大量 TVB 剧风靡内地。这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陆影视剧处于起步阶段,类型不成熟,优秀的作品不多,观众的选项极少;而 TVB 剧剧本上的大胆想象、表演上的轻松自如、剧集中浓厚的都市情怀,以及娱乐至上的宗旨,远远走在内地影视剧前面,令内地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另一方面,当时香港的整体发展水平远在大陆之上,观众可以从 TVB 剧感受到一种内地鲜有的 “都市感”,TVB 剧满足了内地观众对于都市生活的想象。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08 年的《溏心风暴 2》和 2009 年的《宫心计》可以说是 TVB 的强弩之末了。近十年来,内地经济高速发展,民众的社会娱乐生活丰富多彩,TVB 剧中的 “都市感” 已经成为内地的一种现实。与之相对的是,内地影视圈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阶段,大量热钱涌入,影视制作水准发生了质变,无论是类型、题材、制作、投资、演员等,都远远超过了 TVB。这个时候,内地观众看 TVB 剧就没有以前的那种仰视感,而是平视,甚至是俯视。别的不提,不妨以 2017 年的剧集做一个比较。内地大投资、大制作、走在前沿的剧作一部接着一部,从《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到《白夜追凶》《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琅琊榜 2》,但 TVB 使出的还是 “豪门、宫斗、大反派” 的 “三板斧”,并且因为投资有限,制作上反倒显得陈旧落伍。

2004 年,湖南卫视引进宫斗剧《金枝欲孽》,获得巨大回报。(电视剧截图)

人才流失与青黄不接

看《溏心风暴 3》时,夏雨、李司棋、关菊英等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说了,中坚力量黄宗泽、王浩信表现也尚可,但年轻女花旦则叫人失望,笔者真是一个都认不出来。脸长得没有辨识度就算了,演技也很是着急,叫人连百度下演员是谁的欲望都没有,TVB 人才流失后的青黄不接可见一斑。

TVB 的最大贡献除了剧集以外,就是它是名副其实的 “造型工厂”。1971 年 TVB 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其后这个训练班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的中坚人才,如今仍然在圈内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刘青云等顶尖巨星,乃至现在已晋升为国际级大导演的徐克、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学生。

但这些年来,TVB 的人才造血功能却几近停摆,归根结底还是片酬的原因。TVB 的艺人管理机制太过刻板和苛刻,给演员和编剧的薪资近年来只减不增,而且还严格限制他们兼职。以王祖蓝为例,2014 年还没有爆红的他,参加《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片酬是 15 集 400 万元人民币,而他在 TVB 拍一部 30 集的电视剧,每集酬劳仅约 2 万元港币,也就是说,当年的王祖蓝要在 TVB 拍 7 部,共计 210 集的电视剧才能拿到跟内地一季真人秀的酬劳。何况今非昔比,王祖蓝的片酬早就涨到了千万元一部,TVB 给出的最高单集片酬还是在五位数徘徊。

因此,TVB 中后期的一些中坚小生花旦纷纷 “离巢”,邓萃雯、蔡少芬、佘诗曼、胡杏儿、林峰、黄宗泽、杨怡、吴卓羲、陈键锋无一例外选择 “北上”。虽然有些演员因为 “情分” 还会选择与 TVB 合作剧集,但合作的剧集数却非常少。中坚力量出走,年轻演员没有经过锤炼跟不上,这就造成了 TVB 的 “人才断层”。

除了演员的 “离巢” 外,TVB 的许多关键的制作人、编剧和幕后人员也因为薪资原因离开了 TVB—— 从深远层面上讲,这样的影响才是致命的。毕竟影视剧属于内容生产,没有扎实的创作团队,不可能诞生出优秀的作品。

青黄不接是 TVB 面临的人才问题。(网络图)

何时迎来 “第二春”?

回到《溏心风暴 3》。某种程度上,《溏心风暴 3》黄家和许家的关系,颇有点类似于现在内地与香港,内地影视剧与 TVB 剧之间的关系。

剧中,以夏雨、李司棋、王浩信、关菊英为代表的黄家,犹如港式茶餐厅中的 “港式奶茶”,以米雪、李国麟、岑丽香为代表的许家,犹如出身高贵又优雅的 “港式红茶”;一个是白手兴家的商场新秀,一个是一直在走下坡路,面临清盘的所谓名门望族;后者 “瞧不起” 前者,危难之时却离不开前者的舍命相救,只能通过嫌恶来保护自己那岌岌可危的 “自尊”。不知道 TVB 编剧是否有意讥讽,但这无论是对于 TVB 还是对于如今的香港来说,都是一个提醒:自恃高贵的身份并没有意义,倘若没有了进取精神,很快就会被淘汰。

2017 年是香港 TVB 成立 50 周年,当时放出的巡礼片来看,TVB 充斥着想收复失地的野心。《盲侠大律师》《再创世纪》《溏心风暴 3》《深宫计》等一系列由 TVB 与内地合作的剧集陆续席卷荧屏,致力在内地迎来事业的 “第二春”。和内地的资金、人才等合作,实现优势的互补,是现在境遇越来越艰难的 TVB 跨出的重要的一步。成效如何是一回事,但 TVB 如果不改变、不尝试,那么很可能二十年后它就是如今的亚视。

TVB 的底子还是在的,无论是出于对 TVB 的情结还是什么因素,我们仍期待 TVB 能够迎来 “第二春”。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311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