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越穷越胖,这个世界还能公平点吗?能,越胖还越穷!

越穷越胖,这个世界还能公平点吗?能,越胖还越穷!

你认为,什么东西最能展示你的阶层以及收入?穷玩车,富玩表,乞丐烧电脑?

都不是。新的研究表明,最能泄露你贫富状况的,是你的体型,是你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光天化日,昭然而示,藏都藏不住。

“胖 = 富,瘦 = 穷”,这组公式称得上是千古流传。然而,就在短短不到百年,这套公式就被疯狂发展的经济彻底割裂了。

今天,知道(nz_zhidao)来谈谈,体重和贫富到底是个怎样的关系。

欲知英雄出处?体重为你指路

美国流行过这样一句广告语:你的体重就是自己社会阶层的宣言。

曾经,肥胖是富裕的标志。而现在,以 “温饱” 为第一目标的时代早已过去。当食物变得唾手可得,你再也不能用肥胖的体型骄傲地证明:我家有米。

英国 BBC 跟拍过一部叫做《人生七年》(56 UP)的纪录片。片中 14 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随着成长改变得最显著的就是他们的体型:精英阶层的孩子到了中年,无论男女皆保持着相对健康匀称的身材,而底层的孩子长大后,几乎都难逃 “肥胖” 的魔咒,而这一魔咒也牢牢笼罩着他们的孩子,仿若一组难以破解的基因密码。

而这组 “基因密码” 似乎流传甚广:

2017 年 6 月 13 日,法国卫生当局公布了一项由社会事务部和卫生部属下研究调查评估及统计局(DREES,研调统计局)对法国幼儿园大班学生做的调查,调查指出:工人的小孩肥胖的比例(5.8%)是白领子弟(1.3%)的四倍。法国国民保健和医学研究所 (L’INSERM) 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 (SANDRINE LIORET) 指出:“太胖可能是一个社会标记,肥胖常常涉及贫困人口。”

不仅仅在西方国家,“穷人胖,富人瘦” 现象也在中国逐日蔓延。早在 2010 年,全球第二大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索福瑞集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中低收入群体已占肥胖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比例。

那么,越穷者越胖的根源是什么?

仔细回想,哪一刻你对所谓的 “垃圾食品” 最为情有独钟?是气定神闲、从头到脚充盈着一股心满意足之气时,还是 deadline 在即、熬夜赶工、焦头烂额之际?想必是后者。当你蓬头垢面地坐在电脑前挥舞着爪子应付甲方令人抓狂的需求时,你更乐意选择啃上一只冒着油光的黄金炸鸡,而不是一碗淡雅精致的薏米银耳羹。

这种选择并非只是 “自制力” 的问题。南洋理工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压力过大之时选择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是有着进化上的渊源的。每当食物缺乏的时候,生物对营养的质量需求开始减弱,反而对营养的数量要求开始增加。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在食物不足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食用容易得到的食物类型,而不再挑剔食物的种类。

有人说,吃得多没关系啊,那就多锻炼呗。现代人似乎把 “健身” 当做了拯救一切的万金油。但是,当成功熬过了压力爆棚的时刻,筋疲力竭回到家,你会立刻换上运动服奔向健身房来一轮杠铃卧推,还是以身体被掏空之态瘫在沙发上,边吃薯片边看剧?想必,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吊诡的是,疲惫的现代人似乎并不喜欢利用睡眠来回血。当习惯了熬夜加班的生物钟,就算哪天 “偷得浮生一夜闲”,很多人也会抱着手机熬到 “日常睡点”,哪怕明知第二天会在闹铃声中溃不成军。而许多夜猫族不知道的是,睡眠不足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

麦克尔▪科尔达在《成功》一书中说:瘦很昂贵。没错,匀称苗条的身材背后,是营养均衡的健康餐、科学有效的健身计划、充足而高质的睡眠,而这些无一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这对穷人来说是一种奢侈。所谓生存在前,生活在后,当一个人为谋生而四处奔波时,“个人形象” 似乎成了最不值得一提、也最轻易被舍弃的东西。劳累不会让你 “衣带渐宽”,只会让你 “腰围渐宽”。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过劳肥” 已经成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普遍现象。

“论斤发薪”:职场魔幻现实主义

职场上与肥胖有关的现象,“过劳肥” 为其一,“论斤发薪” 为其二。

“论斤发薪”,看似荒谬,实际上已在现实中屡屡上演。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表明,胖瘦和收入在求职时已产生关联,这一关联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比男性更为明显。该研究作者 Jennifer Shinal 总结说,“数据显示,出于面子的缘故,雇主们不愿意雇用较胖的女人。体力活是大部分肥胖女人唯一能得到的工作。她们没有太多选择,很多时候都只能干没人想干的活。”

不公平的是,男性的职业发展似乎不太受体重的影响,一个超重男性和一个体重正常的男性几乎可以获得相同的职位和薪酬。“社会更重视女性的外貌,所以‘基于审美的偏见’是一种可能的解释。”Jennifer Shinall 说,“雇主可能担心,他们的客户认为体重超标的女性比男性更缺乏美感,因此不希望这样的女性从事需要与公众互动的工作。”

而在中国,这样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在 2013 年的《经济学》期刊上,一份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与外表关系的论文《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 “美貌经济学”:身材重要吗?》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外表特征存在明显的歧视行为。身材 “偏胖” 对女性的工资收入和就业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对中等收入阶层女性的收入影响最为明显。

曾有一个女性朋友向笔者抱怨:我自认我在工作方面没有一点比她们差,领导也说我是小组里的 “顶梁柱”。但是我得到的工作机会、拿到的钱却比她们少。我找不到原因,去问领导,他只跟我说了一句话 —— 你要是减减肥就好了。

能不能说这是一种职场上的魔幻现实主义?

在国外,这种不公现象已引起一定的重视。美国已有洛杉矶、纽约伊萨卡市等几个城市颁布了反歧视体重超重者的法规。2014 年,欧洲法院裁定,肥胖本身不是残障,但如果一个人的肥胖阻碍 “充分和有效地” 参与工作就可被视为是一种残障,并且能受到有关残障法的保护。欧洲法院这一裁决在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我们能为 “胖中国” 做点啥?

但中国暂未公布反肥胖歧视的法律法规。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肥胖现象远不如西方国家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

2017 年 6 月 12 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登了一项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趋势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全球有超过 22 亿人(成年人和儿童)超重或肥胖,这相当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有全球最多的肥胖儿童,1530 万人。第二名是印度,1440 万人。美国有全球最多的肥胖成人,7940 万,第二名是中国,5730 万人。

可见中国的 “肥胖率” 已经与国际接轨。

众所周知,肥胖是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最严重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2015 年,高 BMI(身体质量指数)与全球范围内 400 万的人口死亡有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都与肥胖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迈得不轻松。当 “人口” 前面再冠以 “肥胖” 二字,这步伐就显得尤为沉重。日渐严重的肥胖问题不仅对中国的卫生总费用、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产生极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

所以说,一个 “肥胖” 的国家,也会慢慢变穷。因此利用社会科学手段对 “肥胖” 进行防治十分必要。

然而,“防治肥胖” 与 “反肥胖歧视” 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反肥胖歧视” 也是 “防止肥胖” 的措施之一。英国伦敦大学健康行为中心癌症研究主任 Jane Wardle 教授说:“体重歧视是造成肥胖问题的部分原因,而不是解决方案。” 肥胖歧视并不能让肥胖者因羞愧而产生减肥动力,反而会因为压力而提高对于 “垃圾食品” 的食欲、因为自卑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变得更加肥胖。

穷者越胖,胖者越穷,在这个时代,“肥胖” 并非好事。然而 “肥胖歧视” 却是一种雪上加霜的行为。

更大的事儿我们无力干预,也无力决定,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做到对身边的胖子们少一点歧视,因为这看似微不足道的 “少一点”,没准就是推动 “胖中国” 前进的万千助力之一呢?

至于胖子本身,在手机屏保、聊天背景设置写满类自嘲式标语,又或者试图通过群嘲来寻求减肥的动力,这种方法不是完全不凑效,但是效果未必好,对身心可能还会造成伤害。至于科学有效的减肥方法,就不在本篇的阐述范围内了。

瘦子善待身边的胖子,胖子心疼胖胖的自己,就算是为 “胖中国” 减负出一份力了。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964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