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星而言,这是一个市场利好的黄金时代,中国艺人的身价水涨船高,吸金能力让人咂舌。如果出场费等于综艺质量,中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综艺大国了。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中国明星吸金现象背后的那些事儿。
在中国户外真人秀综艺井喷的 2016 年,也是明星们身价和收入飙升的一年。在此之前,许多明星恐怕也没想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叫价。“市场非常乱,今天一个价,明天一个价。” 台湾《Belle show》节目提到《极速前进》第二季曾邀请范冰冰参加,她直接开价 6000 万元,愣是把节目组给吓退了。
明星身价 “高!高!高!”
6000 万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吗?放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千万级别的报价在今天的大陆真人秀市场并不罕见,虽然《极速前进》未能成行,但《挑战者联盟》邀请范爷,据说她友情报价 3000 万元,还向 “挑联” 推荐了男友李晨。效果 “好” 的香饽饽黄渤被几大卫视竞价争夺,最后加入东方卫视《极限挑战》节目,据媒体报道 “一季是 4800 万元,这个价格已经超划算了”。最近真人秀中频繁露脸,投资电影电视剧屡屡被差评的黄小厨黄磊,一季的价格也高达 3000 万元。
在界面・头条联合发布的 2017 年中国名人收入排行榜中,估算统计了过去一年活跃在大众视野的一百位两岸三地明星的税前收入(不计入名下投资)。其中范冰冰以 2 亿 4400 万元占据榜首,鹿晗收入 1 亿 8160 万元位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周杰伦:1 亿 8150 万元。
创收一亿以上的 14 位,6000 万以上 40 位,3000 万以上 37 位,2520 万元的汤唯排位最末。纵观 100 位在榜的明星艺人,有大红大紫的小鲜肉 —— 李易峰 17070 万、吴亦凡 13680 万,也有斩获颇丰的常青树 —— 成龙 16800 万、张学友 9700 万)。
新生代艺人与老牌艺人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不管新旧流派之间如何传承更迭,他们收入囊中得是实打实的钞票,于明星而言,这是一个市场利好的黄金时代,中国艺人的身价水涨船高,吸金能力让人咂舌。
2016 年度福布斯全球女演员收入排行榜中,范冰冰曾凭借 1700 万美元的成绩,位列第五,一年的时间,收入增加了 200% 有余。福布斯 2016 年中国名人排行榜中显示黄渤年入 3900 万,第 22 位,2017 年他的收入高达 8250 万,却排在了第 25 位。去年以 1220 万元排行 99 位的郭德纲,在今年打了一个翻身仗,7930 万,跻身前 30。可见明星的整体薪酬涨幅速度有多快,或者可以说影视综艺带来的高度曝光对明星有着极其显著的增益效果。
如今的明星收入基本由影视作品片酬、综艺节目片酬、广告商业活动代言三个部分构成,当从韩国购买版权翻拍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放映荧屏,舆论不自觉会瞄准中韩两国同档节目的制作、收视、MC 等问题,备受关注的就是制作经费,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韩国,艺人的收入远比不上同级别的中国明星。
韩国国民 MC 刘在石拍摄一期原版《running man》 的费用是 1000 万韩元(折合人民币 6 万),网传韩国艺人录制电视节目的出场费从人民币 1000 元到 5800 元 1 集封顶。而邓超、杨颖等人的录制费用虽不至于千万天价,但比之韩国,肯定还是阔绰许多的。正如参加过《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的韩星黄致列在所属国 KBS 电视台《Happy Together 3》中曝光得那样,在中国的片酬 “看作是韩国的 100 倍就行了”。
这样的悬殊差距不止发生在中韩之间,演艺人制度极其成熟的日本与中国的差距也很大,著名 MC 北野武、塔摩利等综艺节目一期出场费在 200—300 万日元(约 119800 元 - 179700 元),人气嘉宾则是 30—80 万日元。
如果出场费等于综艺质量,中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综艺大国了。
综艺带来人气,流量创造财富
明星高片酬现象绝非偶然,事实上近年来,率先看涨的是明星拍摄电视剧的费用,据《光明日报》报道,2009 年以前,二线演员单集片酬在 3—5 万间,一线演员控制在 15 万上下。如今一般都到 40-50 万元,不知名演员也要两三万,而日本艺人拍摄 1 集电视剧的片酬约在人民币 59900 元 —119800 元。
打造 “名导 + 明星 + 巨资” 的大制作时,制作方和投资方家如果不了解创作就看准明星带来的流量,不管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优先使用曝光率高、人气高、形象好的艺人,因此会出现同期播出的不同影视剧中选用同一个女主角或男主角的 “霸屏” 现象。
导演侯鸿亮曾透露过影视剧制作经费的一个比例:“2006 年左右,演员的费用大概能占制作费用的 30%,而现在大部分演员的费用可能要超过 70%。”
不管剧组投入多或少,明星片酬几乎没有讲价的空间,特别是经纪人 “一揽子” 全包管理模式下的艺人,定价喊价是经纪公司决定,风险则被制片方承担,不管作品的发行情况如何,确保不赔本的只有明星。在这场赔率极低的游戏里,不用很努力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基础收益,抓住核心流量的小鲜肉完全可以演技不在线,只要粉丝还爱他们,他们就不会输。
以杨洋为例,据韩媒报道,去年主演《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杨洋,有 9120 万入账,而同年凭《太阳的后裔》大火的 “老公” 宋仲基,年收入大致才 8400 万。
户外真人秀综艺制作的套路与影视剧有略微差别,它属于行业内的新鲜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国内原创真人秀综艺资源贫瘠的情况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会知道味道如何,效果如何。最保险和原始的手段就是抓大明星,业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 “PPT 之神”,指的是像范冰冰、鹿晗、杨颖等有号召力、表现力的明星,影响力来了广告就来了,招商资金到位,制作和宣传就能展开手脚。
可利润的巨大蛋糕不能被一家独占,当第一个节目大获成功后,会有接连不断的资本涌入综艺市场。相较于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的制作难度小,收益周期短,对明星来说,就是 “好吃不累”,一期收视率高的节目,就能获得大量曝光,表现好、真性情还能收割一批路人粉。综艺引流带来的人气基础,会转化为身价上涨的金牌筹码。
当明星资源被综艺大量占有,无形中会给影视剧市场施加压力,更何况中国的影视行业产量大,2016 年全国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就有 333 部、14867 集(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业竞争激烈,优质演员供大于求,不乏有为抢夺资源哄抬价格的同行,所以明星们纷纷 “加薪”。
高片酬有冷却的可能吗?
高薪演员并非中国大陆一家,好莱坞的高薪明星也非常之多,如:詹妮弗・劳伦斯、斯嘉丽、巨石强森、范迪塞尔等等,他们在 2016 年都收获了 1 亿人民币以上的收入,与中国的超一线明星相比,同样的高收益,为什么他们就很少被质疑呢?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高薪现象是被允许存在的。经济学家曼昆对 “超级明星现象” 曾有过解释:如果有一个最幽默的演员,所有人都想看他的下一部电影,有他主演的电影就无法轻易被别人所取代,而且这位演员可以同时向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观众售卖他的幽默服务。而好莱坞电影明星无论是在知名度上、演技或是个人魅力上,都颇受观众认可,这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存在是合理的,那么为何中国的高薪明星会引发众多反对的声音呢?原因恐怕在于明星的高薪和如今的房价一样,虚得很。抱着趋利目地的投资方率先站在了生物链上,实力雄厚的富豪、地产大亨、上市公司老板等被影视行业的盈利能力吸引,他们熟知投资市场的博弈规律,把成本的雪球不断滚大,以动辄几个亿的投入造势。而明星们虽然身价很高,演技却十分感人。而且,为了争夺明星,剧组只能在其他方面缩衣减食,所以 5 毛的特效,1 毛的制作,超强阵容演出了一脸懵比的效果。
投资商为了从广告招商和收视中获利争夺明星,广告商看中明星和影视综艺的宣传力度不惜重金。然而,不论是投资商、广告商还是明星的最终指向都是市场,就是粉丝买单。如果这个利益生态圈不被打破,那么中国明星的身价只会居高不下。
很多国家对 “明星片酬过高” 采取过引导措施,法国曾明确规定,预算在 700 万 —1000 万欧元的电影,演员、导演支付的片酬不能超过预算的 5%,1000 万欧元以上的,单笔片酬不能超过 99 万欧元,否则会失去申请国家电影资助的资格。
日本和韩国的演艺制度相对成熟,日本电视行业由四大电视台 Fuji Tv、NHK、NTV、TBS 占据主要市场,制片方对明星的议价能力强,明星的最高片酬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韩国有充足的优质艺人供给,几大经济公司源源不断的培养和选拔艺人,还有大量候补 “练习生”,并且产业环境相当成熟,分工细致,综艺和演艺圈子几乎是分开的,综艺开不出高价,经纪公司也会限制明星上节目。正因如此,艺人和制作人是可以相互制衡的关系,生态上的平衡致使日韩不可能会产生虚高的行业现象。
好莱坞常用的 “收益分成制” 也值得借鉴,让明星降低片酬,参与票房分成,把明星和电影绑在一起,共负盈亏。投资式的方法让明星为了丰厚的回报更具表演动力,片方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各国不乏好的做法,可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来源:南周知道 微信号:nz_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