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哪个二线城市最宜居?我来补充一下二线城市的定义:北上广深是一线城市,其它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二线城市。
回答;
与大部分二线城市相比,对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杭州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谈现状,中国大部分二线城市都面临人才流失的局面,而杭州凭借几个互联网企业吸引了大批人才留驻。
首先来看武汉,这个坐拥 80 多所高校和超过一百万大学生的省会城市,包揽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却留不住本地高校人才,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
- 武汉大学 2017 年毕业典礼,多数的毕业生将在毕业后离开武汉 / 视觉中国
一方面,武汉留不住本地高校产出的人才;另一方面自身又面临着人才缺口。2013 年第三季度武汉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 1.49,这意味着 3 个岗位只有 2 个人应聘。
劳动力空缺最严重的行业中,工程技术也在列,这应该使武汉十分寒心了 —— 要知道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本地理工科高校都是工程技术人才的发源地。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微信之父张小龙以及华为的 26 岁天才副总裁都是从武汉高校输出的。在这场人才争夺战里,武汉是被自己人背叛了。
武汉还是缺少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目前武汉聚集了世界 500 强中的 74 家企业,但都是在第二产业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中石化、东风、武钢,因此武汉终究还是以工业为主导,以汽车产业为工业支柱产业,但是现在怎么会有人才愿意投身 “大炼钢铁” 呢?
- 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合并,前者曾经是武汉第二产业的支柱 / 视觉中国
与其说武汉留不住人才,不如说武汉留不住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创办的 PPTV 和卷皮网都曾经在武汉安家,但是最终 PPTV 搬到了上海,卷皮网搬到了深圳。
公交应用软件 “车来了” 虽然目前总部设在武汉,但是企业创始人留在北京的时间更多,因为北京的互联网产业氛围更好,和同行交流,找产业上下游对接,找融资都很方便,但这些都是武汉提供不了的。
2013 年,全国互联网企业数量和投资事件数量最多的地方,前四名是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湖北排在很靠后的位置,能提供的融资机会也比一线城市少很多。
武汉在互联网公司创业进阶环节中,更多是起点和跳板的角色,但是不适合长远发展。有一家主营电子商务培训的机构,一开始在武汉安家,后来在 2011 年时把总部搬到了北京。促使这一搬迁的不是融资等因素,而是这家公司谈生意时,因为总部设立在武汉而被客户质疑企业实力。
而且本地的传统产业思维对互联网产业发展并不友好,创业公司能获得的本土投资特别少,例如 “车来了” 的投资人主要是宽带资本、阿里巴巴;卷皮网的投资人包括汉理资本、软银赛富。既然如此,搬往聚集着友好金主的一线城市,何乐而不为呢?
成都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目前成都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的只有 8.1%。奇怪的是成都并不缺大公司大企业,从 1999 年发展 IT 产业开始,戴尔、联想、西门子、飞利浦、富士康都在这里落户,但是成都的 IT 产业做的不是研发而是生产,说到底,成都引以为豪的 IT 产业只是制造业而已。
虽然成都的富士康号称制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 iPad,但是中国人用的 iPad 背后还是清楚地标着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成都也有一系列 IT 研发中心,但是和深圳相比就逊色了不少,根据广东社科院 2016 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指数,深圳排在第一,远远把成都甩在了身后。因此打造 “成都制造” 并不能把人才留在生产线上。
同样地,紧邻着苏州、常州、无锡和上海的南京,虽然高校林立,但是因为以制造业为主,所以留不住本地的人才。而且南京的房价收入比(房价和收入之比,能够反映购房压力和生活压力)比周围的杭州、苏锡常经济圈都高,导致了人走茶凉的局面。
2015 年至 2016 年,南京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从 40% 下降到 33%,其余人才聚集在上海和苏锡常地区。从 2010 年江浙地区人口迁移网络图来看,迁移核心城市在上海和杭州,却没有南京,往无锡迁移的的人却比省会城市南京要多。
- 2010 年江浙地区人口迁移网络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
但是并非所有二线城市都这么急迫地挖人,他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 杭州。
杭州本地大学生的忠诚度相当高,而且对外地毕业生和留学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大。2016 年浙江大学的本硕博毕业生中,58.24% 的人选择留在浙江,其中超过 80% 留在了杭州;而杭州接受的毕业生中有 70.5% 来自外地。2016 年,LinkedIn (领英) 发布的榜单显示,杭州的海归人才流入流出比排名全国第一。
- 浙江大学 2016 年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 《浙江大学 2016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6 年 9 月,中国人民大学的《阿里零售平台带动就业问题研究》显示,2015 年,阿里平台总体为社会创造 3083 万个就业机会,包含了交易型就业、电商物流、电商服务业和批发业、金融、物流等衍生产业,例如中通在 2016 年创造了 6 万个就业岗位。
杭州靠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吸引了人才留下来,不至于在人才争夺战中落后。杭州聚集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扩大了对金融、物流、营销、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而且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多数是年轻劳动力,根据 2016 年《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60% 的电商从业人员是 20-30 岁的年轻人。因此浙江大学成了阿里巴巴最近水楼台的人才库,2014 年至 2015 年,吸收最多浙江大学毕业生的企业里,阿里巴巴排第二,仅次于华为。
2015 年,在杭州接收最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里,第一名是淘宝,天猫和支付宝分别是第四名和第七名,整个阿里系独占鳌头,吸引互联网人才涌向杭州。
杭州比武汉、重庆等二线城市优越的地方在于,互联网产业在这里已经成了闻名全国的特色产业。就像上个世纪一提大庆人们都能想到油田,现在一提杭州,人们除了西湖还会想到阿里巴巴和网易等知名企业;提到武汉,人们想到的只是樱花和长江大桥;提到重庆,人们想到只是火锅。但是谁会为了火锅或樱花留在一座城市工作呢?
有学者对上海浦东新区、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技术开发区的人才生态环境进行了对比,各项指标既能看出人才聚集的现状,也能预测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中指数的范围在 - 1 到1之间,越是接近1,则表明该指标环境越接近完善。
很可惜,虽然东湖有樱花和植物园,但是自然环境指数还是负数,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都还有待完善。并且从最终的测算结果来看,浦东和中关村依然把武汉东湖远远甩在了后面。
因此这场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从一开始就输定了。只要 BAT 的总部不搬,一线城市的顶尖高校不挪,中关村里的办公楼不倒,就没有什么能阻止人才北漂的决心。
来源:【浪潮工作室】(微信 ID:WelleStudio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