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聊聊运动

聊聊运动

@AnthroMindXX:聊聊运动,运动和运动有区别,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影响,先讲讲运动的能量消耗。

写多了,5000 字不够写 [笑 cry] 分上下两条吧,这条是上。

关于运动,大部分人能关联到的就是减肥,认为运动消耗大,消耗大就能减肥。

运动具体能消耗多少,这个消耗量是怎么来的,我想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楚,运动手表手环上面是多少就认为消耗了多少。

手表这个消耗量是怎么得来的?

有人不靠手表,靠运动设备上的数据,比如划船机,跑步机,风阻自行车等等,你划了跑了骑了多少米,消耗多少热量,设备上都有显示。

器械这个消耗量又是怎么来的?

苹果手表的能量消耗基于公式计算,运动设备的能量消耗也基于公式计算,但两个计算公式差别很多。

苹果手表根据用户输入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估算出基础代谢率,问题又来了,这个基础代谢率是怎么来的 [笑 cry]

估算的基础代谢率,本身就有误差,以及,代谢率每天都有变化,并不是一个恒定值,干扰基础代谢率的因素挺多,比如甲状腺激素,比如环境温度,比如你的肌肉量。

如果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高,心率高,代谢高,同样体重的人,甲亢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就高 [笑 cry]

同样 30 岁,70 公斤,175 身高,两个人基础代谢率可能天差地别。

70 公斤体重,肌肉含量多少,脂肪含量多少?苹果表好像测不出来,如果一个人肌肉多,一个人肌肉少,基础代谢区别挺大。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吕小军的体重 80kg 左右,浑身上下都是肌肉,你身边体重 80kg 的家人朋友基础代谢会和吕小军一样吗 [笑 cry]

和职业运动员对比极端了些,相同体重的普通人,肌肉量差异有时也会在 5kg 以上。

手表上的消耗提供的是情绪价值,并非真实数据,不是说手表不能用,能用,做个参考,不要信太多。

精确的消耗量是专业设备测算的,通过测量身体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来计算能量消耗,测量条件严苛,不是苹果手表或者体脂秤那些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设备。

人体很精密,总能量有限,普通人运动不会显著提高总消耗,普通人运动累了之后,其他日常活动就会减少,比如运动累了以后开车替代走路,电梯替代楼梯,餐馆或外卖替代做饭,运动一小时,瘫痪两小时等等。

通俗的讲就是你运动累了之后会偷懒,少干了很多活,实际上总的消耗没有太大变化。

苹果手表估算出基础代谢率,还会监测心率,根据心率来推算运动强度,通过加速度计陀螺仪来估算步数, 根据 GPS 记录距离和速度,综合以上来计算运动产生的能量消耗。

如果你心率偏高,或者有点甲亢,你用苹果手表监测运动消耗就有点做弊了。

这样看下来,苹果手表运动手环监测的结果和你的肌肉含量关系不大。

如果你的体重数据不更新,手表记录出来的热量消耗也不准。

如果的手表戴的过松或者过紧,心率监测不准,误差大,最终显示的热量消耗也不准。

纹身也会影响结果,皮肤里墨水会干扰手表里的光传感器。

苹果手表的算法基于平均值,不适用全部人群,比如运动员和老人,练得不错的健身教练就是运动员级别了,肌肉量大,体重大,每天运动就是工作。

职业运动员又是另一个群体。

计算得出的运动消耗,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误差。

2017 年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苹果手表在 60 款设备中热量估算最准,但误差仍有 27% 左右。

这都不需要斯坦福大学研究 [笑 cry] 有手表的网友自己多试几次就能发现误差。

也有研究发现,举铁举重手表监测出来的消耗偏低,可能是因为无氧运动相对有氧运动心率低,心率低套用计算公式,消耗就低。

但举过铁举过重的网友应该清楚自己身体的反应,清楚练完之后疲劳的程度。

划船机滑雪机跑步机等是如何计算消耗量的?

大部分这些机器,不需要你输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一般也不监测心率,直接根据你跑动的距离和速度推算,根据你划动的距离推算或者功率推算,风阻自行车也是,能记录骑的距离输出的功率等等。

这样得出的结果,误差率就更高了。

去年我在上海和我的健身教练跑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距离,3km 的时候他心率炸了,手表显示他心率飙到 180 190 [笑 cry] 跑得不快,我心率 100 出头,还能边跑边聊天,他又跑了几百米,就停了,太累,心率太高。

同样的速度和距离,谁的消耗更大?如果在跑步机上,跑步机显示的消耗数值是一样的。

我 75kg 体重,他 100kg 体重,日常我有氧运动比他多,他无氧运动比我多。

我的身体更适应有氧运动,他的身体更适应无氧运动,是细胞层面的适应。

身体更适应有氧运动,去做无氧运动效率就低,表现就差。

身体更适应无氧运动,去做有氧运动效率就低,表现就差。

同样都是黑人运动员,马拉松运动员的肌肉类型和 100 米短跑运动员的肌肉类型完全不同。

短跑运动员的身体或肌肉,不适合跑马拉松。

马拉松运动员的身体或肌肉,不适合跑 100 米。

同样跑步机划船机风阻自行车,我和我教练相同的速度完成相同的距离用相同的时间,我俩消耗肯定不一样。

同样的体重同样的速度去跑步,比如跑 10 公里,职业运动员的消耗要比你小。

职业运动员消耗的氧气更少,利用氧气的效率更高。

职业运动的跑步技术更好,减少无效动作,减少能量浪费。

职业运动员训练神经肌肉协调募集,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职业运动员对于能量的利用效率明显好于业余选手。

我喜欢打篮球,看篮球视频多一些,看多了发现顶级 NBA 球员都在训练如何简单高效地得分,动作简洁有效,比如运球一次投篮,不运球试探步投篮,同时也会研究如何投篮上篮发力更轻松,如何防守更节能,尽量减少多余的动作。

乔丹科比后期更多地投篮,而不是突破扣篮。

业余爱好者就不是了 [笑 cry] 业余爱好者普遍原地运球 24 秒,怎么累怎么打,比如我😂

职业运动员之间差距也很大,李根背打汤普森,欧文军训国家队 [笑 cry] 也不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群体差异,NBA 和 CBA 的比赛强度有差异,训练强度也有差异,黑人运动员和白人运动员的特点也很鲜明,篮球爱好者会懂。

为什么职业运动员的效率高能耗低?

人体的总能耗是有限的,能量并不是无限供应,在有限的氧气,脂肪,碳水,水分等供应下,利用效率越高,消耗越少,综合运动表现越好,别人跑不动的时候你还能跑,你就赢了。

职业运动员动作流畅,能量浪费少,心肺功能,肌肉效率,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能量,在跑步,骑自行车中尤为明显。这方面证据很多。

无氧运动也是,举同样的重量,也有研究表明职业运动员比业余爱好者消耗更低。

去年我和一起跑步的教练学习硬拉,他擅长三大项,他教的很好,我明显感受到了技术细节的提升,能省力很多,同样拉 100 kg, 屁股高一点低一点,发力感觉完全不同。

说到无氧运动,就拿硬拉深蹲来说,同样的 75kg 体重,同样的训练内容,同样的技术水平,一个身高 170,一个身高 180,哪个人消耗更大?

答案是个子高的那个消耗大,同样的重量,拉起或者蹲起不同的高度,消耗不同,夸张一点就是爬一楼和二楼的区别,个子高的人要多爬一点。

举重运动员个子都不高,举同样的重量,身高矮消耗更少。

不过硬拉还有一个限定条件,就是臂长,胳膊长约等于作弊,硬拉圣体,了解力量举的网友会懂。

100kg 拉高 30cm 容易,还是拉高 60cm 容易?

100kg 拉高 30cm 消耗大,还是拉高 60cm 消耗大?

能干扰到能量消耗的因素有很多,不胜枚举,在计算消耗的时候,很多因素都被忽略了。

再举一个例子。

100kg 拉 10 次消耗大,还是 200kg 拉 5 次消耗大?

拉起的总重量都是 1000kg,但实际上 200kg 5 次更累,疲劳感更强。

你也可以拿 20kg 和 50kg 做对比,蹲拉推都行,只要动作一样就能明显对比出来。

同一个人,每天状态不一样,同样的训练内容,运动表现会不一样,运动消耗也会不一样。

状态好的时候身轻如燕,跑 5km 一点不累,状态不好的时候,跑 5km 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明天的你,不一样。

环境温度,心情,肌肉量,等等等等都会对运动表现以及消耗产生影响。

运动和运动不一样,年纪和年纪不一样,强度和强度也不一样。

有客户在练拳击,练拳是为了打我,和我约了打拳赛,客户说实战训练打 3 分钟要了命了,心率从来没有这么高过,也没有这么累过,骑 10km,跑 5km 都没有上台打拳 3 分钟累,甚至平时练拳半小时也没这么累。

要说还有哪些不一样。

室内运动和室外运动有区别,室外有风。

早晨运动和晚上运动有区别,外部环境因素早晚不一样,自身激素水平早晚也不一样。

固定器械和非固定器械有区别,练过的网友会懂,史密斯架 100kg 随便蹲,自由杆 100kg 可能会被压倒。

湿度,海拔,紫外线强度等等因素也都影响。

之前有位自行车爱好者找我,想让我出一份详细的训练计划和饮食计划,她训练强度已经很大了,对饮食和训练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但研究的多是单一关系,完全不考虑现实中复杂的因素。

比如力量训练后,快走好还是跑步好。

她说有研究发现跑步和比快走更分解肌肉 [笑 cry]

她问我力量和有氧结合一起练有什么文献支持。

她认为糖原耗尽之后会肌肉供能,会分解肌肉。

她看了研究说无氧之后马上做有氧,会减慢肌肉合成的速度。

她想找出有氧消耗肌肉或者阻碍肌肉合成的因果证据或者相关性。

有氧掉肌肉是天大的误解,错的离谱。

这是非常容易证伪的说法。

大量的职业运动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橄榄球运动员,自行车运动员等等等都能证伪。

这些职业运动员,有氧运动的训练远多于无氧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肌肉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壮。

C 罗十几岁开始踢职业,腿越来越粗,梅西也是。

乔丹科比刚打 NBA 时相对瘦弱,打着打着就壮了起来,肌肉明显增加,上肢下肢都强了很多。

姚明刚进 NBA 时放在球场上可以用瘦弱形容,打了几年,壮了得有十圈。

肌肉越来越多的有氧类职业运动员不胜枚举。

现在回头看,爱好者问我的那些研究还有意义吗?

自行车运动员不练上肢,也不需要上半身发力,所以胳膊很细,但是自行车运动员腿粗啊,腿越骑越粗,粗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停止,平衡点就是满足比赛需要,爆发力和肌耐力的平衡,环法对耐力要求更高。

场地自行车对速度,对爆发力要求高,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的腿尤其粗。

这些运动员的有氧强度有多大,经常运动的网友应该有些概念。

为什么他们不掉肌肉?因为他们一直在保持一定强度的无氧训练,也就是撸铁,职业运动员训练视频很容易找到。

很多人对有氧掉肌肉的理解也很搞笑,有氧之后胳膊腿细了,就认为是掉肌肉了 [笑 cry] 这完完全全是臆想。

其实只是出汗多,脱水了。

正常吃饭睡觉喝水,第二天胳膊腿又会粗回来。

肌肉是人体最宝贵的组织之一,肌肉是保命的东西,有肌肉才能打猎获取食物,才能自我防御,防止敌人和动物攻击,为了防止肌肉分解,人类进化出来一系列保护肌肉的能力。

比如在没有食物时人体会优先分解体内脂肪,靠脂肪来供能,再比如糖异生,糖原是耗不尽的。这里就不展写了,感兴趣的网友多我可以单独写一篇。

大家都是普通人,看文献都是理论值,纸上谈兵。

一些 NBA 解说,说起球来头头是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结果真在球场上打球,菜的要死,比大部分业余爱好者还要菜。

一些研究人员讲得头头是道,文章发了很多,结果被职业运动员血虐,光速打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职业运动员可是每天实践啊,哐哐就是练,有效没效一试便知。

如果是细心一点的老球迷老拳迷或者其他迷,会发的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在不断变化。

职业运动员追求的不是研究里某个指标的优化,职业运动员要的是赢,要拿冠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不是要单一的 A 或者 B。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你亲自试一下,实践出真知。

如何简单的判断肌肉长没长,掉没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测试一下你的运动表现,你原来只能举 20kg,现在能举 50kg,这就是长肌肉了。

原来能举 50kg,现在只能举 20kg,那就是掉肌肉了。

你的运动表现需要肌肉支撑,运动表现差,就是肌肉少,运动表现好,就是肌肉多。

你要清楚你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运动是为了什么,想要什么,想清楚之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5000 字到了,写的不严谨,看大概意思就好,没写完,下一条继续。

写累了,更多文献也懒得贴了,感兴趣的网友自己研究,比研究更重要的是去试试,去实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10109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