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中国结婚人数最多的省,送钱催婚

中国结婚人数最多的省,送钱催婚

5 月 10 日,新《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结婚正式进入 “零门槛” 时代。不用户口本,全国通办,甚至 9 元的工本费都早被取消,年龄够的人带上身份证就能去结婚。

但是,2025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却不美丽:全国 181 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减少了 15.9 万对。而离婚人数却在上升,同比增加了 5.7 万对。

国家、父母都在催婚,网上青年都在恐婚,这个婚,到底是谁在结啊?

01 哪些地方结婚的人更多

2023 年,全国 768.2 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同比增长 12.4%,这是十年来首次止跌回升 [1],正当大家以为 “年轻人又想结婚了” 的时候,2024 年结婚登记数量又暴跌了 20.5%[2]。

到目前,各省 2024 年的婚姻数据还未公布完全,我们难以看到是哪些地方的年轻人又恐婚了,但 2023 年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是哪些省份为这个结婚小高潮做出重大贡献。

结婚_1

摘得桂冠的是广东,结婚登记对数为 63.22 万,河南则以 57.4 万对的成绩紧随其后。位列第三的山东,登记了不到 50 万对新人,而到第十的贵州,登记量就已经不及广东的一半了 [3]。

广东和河南,其实一直都是结婚登记大省,从 2014 年到 2023 年,这两个省都占据着全国各省结婚登记对数榜的冠亚军。如果你想在这两个省份结婚,尤其想挑一个公认的好日子登记,那恐怕就要考验手速了。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广东 IP 发帖哭诉结婚登记名额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在刚刚过去的 “520”,广东当天就有 1.7 万对新人 “拉埋天窗”[4],竞争确实激烈。

VCG111422518546

广东省结婚登记对数断层领先,但抢结婚登记名额困难重重 / 视觉中国

而这 Top10,十年来也相当固定。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江苏、河北、安徽和湖南从 2014 年到 2023 年都稳居前十,贵州也是十有八九榜上有名,浙江则是在近两年超越以前的前十常客湖北 [3]。

实际上,这和常住人口数量本身有非常大的关系,人口多,适婚群体人数相应较多,结婚人数这个绝对数值就会相对高。结婚登记对数前十的省份,除了贵州,确实都是常住人口前十的省份 [5]。

而像北上等直辖市,在城市间是庞然大物,与省份相比就显得人口单薄,2023 年常住人口数量排名在倒数 Top10 的北京、天津、上海结婚登记量排名也相对滞后,唯有重庆凭借四市中最大的人口体量,跻身结婚登记排行榜中游 [3][5]。

包揽末位区间的,则是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低的西部地区,以及幅员较小、人口基数有限的海南 [3]。

图虫创意-2019234429947871246

2023 年海南省结婚登记数量排全国倒数第四,和当年年末常住人口的排名一致 / 图虫创意

所以说,如果你生活在广东、河南,逢年过节、良辰吉日,就更容易撞上到处都结婚摆酒的盛况;在西部,可能就没有那么浓的 “甜蜜暴击”。

02 结婚人多的地方,反而更要催婚

那这些结婚大省的年轻人,是不是都不用催就积极结婚呢?

并不是,这些地方的政府、基层组织、家长也操碎心。今年,全国不少地方都开启了 “发钱催婚” 模式,其中手笔最大的莫过于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的南岭村,这村子给初婚户籍股东成员的 “份子钱” 高达 2 万元 [6]。

1-1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南岭村,一个因 “发钱催婚” 而备受关注的村落 / 刘冰(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广东明明最多人结婚,怎么这么急?

当我们用结婚登记对数除以当年平均常住人口数会得到结婚率,代表着当地当年登记结婚人群的比例,应该是一个更适合衡量地区结婚意愿的指标。

而 2023 年广东结婚率只有 5‰,还没达到全国 5.4‰的平均线 [7],排全国第 25,属于 “后进生”。

切换到结婚率指标后,大多数结婚人数大省和广东一样,排名都后退不少。而名列前茅的就变成了西部省份,2023 年,就结婚率前三分别是新疆、西藏和青海。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保留着较强的传统婚育文化和家庭观念,结婚意愿相对高一些,但因为人口稀少,整体结婚数量并不占优势。

但贵州在西部省份里格外突出 —— 近十年,贵州结婚登记人数基本稳定在前十,结婚率稳定在前五,甚至四度登顶 [3][5]。

还有一个省,不仅结婚登记人数多,2014 年到 2019 年结婚率一直排全国前三,直到 2022 年都在前十,它就是安徽。

但在老龄化浪潮下,安徽的适婚人群占比明显下滑,从 2014 年到 2023 年,安徽 20-44 岁人口占比从 36.74% 下降到 28.24%[8][9],安徽十年来结婚率随之下跌了 7.5 个千分点,跌幅成为全国各省之最 [3][5]。

图虫创意-1054263571853213789

安徽老龄化不断加深,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图虫创意

如果说西部人民结婚意愿稳定,安徽人民曾经热情高涨,那上海就是另一个稳定的极端。一般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结婚率越低,这条规律在上海身上完全应验。

同为直辖市,十年来天津、重庆结婚率多次闯入前十,连北京在 2023 年都勇敢追爱了一把,结婚率排到全国第七。而上海,十年中有九年倒数第一,还有一年倒数第二 [3][5]。

对于上海年轻人来说,可能喝咖啡、喝奶茶,比喝喜酒有吸引力;“磕 cp”、追 “纸片人”,比谈恋爱更上头;养猫狗、养多肉,也比养孩子更有盼头。

03 中国年轻人不是不结婚,只是晚结婚

上海年轻人不轻易迈入婚姻殿堂,《小时代》的顾里早就讲出答案:“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 在上海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挣面包尤为不易,爱情自然往后放放。

不止上海年轻人为此忧虑,面包确实是当下年轻人婚恋的重要难题。共青团曾做调研,除找不到合适人选,影响结婚意愿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实力,56.2% 的受访者认为 “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46% 的受访者认为 “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10]。

图虫创意-2214997244036120590

调研结果显示,生育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 图虫创意

不过,当有了面包,人们还是会谈论爱情。在中国,真正独身走到最后的人还很少。

学界通常将 50 岁还未结婚的人定义为终身不婚群体,50 岁以上未婚人数占该年龄段的比例定义为终身不婚率。而根据 “七人普” 数据测算,2020 年中国男性的终身不婚率为 3.11%,女性的终身不婚率为 0.44%[11]。

这个数据不仅 30 年来相对稳定,而且在同行衬托下,还显得非常低:2020 年,日本男性终身不婚率已高达 12%,女性也有 6.9%[11]。

图虫创意-1127067639797383227

日本男性终身不婚率高达 12%,是我国将近四倍 / 图虫创意

可以说,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 “普婚社会”。网上到处都是 “不婚不育保平安”,很多人不过嘴上说说而已。

比起不婚,年轻人们真正付诸行动的是晚婚。1990 年 “五人普”,男女平均初婚年龄是 22.87 岁;到 2020 年 “七人普”,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上升到 28.67 岁 [12]。成家,在社会时钟上已经后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婚姻观念相对平等的东北三省,是全国结婚非常晚的区域。根据 “七人普”,黑龙江、辽宁、吉林平均初婚年龄高达 31.48 岁和 29.79 岁(吉辽相同)[13][14][15]。

从更普遍的原因分析,年轻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婚龄推迟的重要推手。最直观地推算,一个年轻人读完本科是 22 岁,读完研究生是 25 岁,这个年龄已经超过上一代人的平均婚龄了。

图虫创意-1862313126866976780

在当代中国年轻人中,晚婚已成趋势 / 图虫创意

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也重塑着年轻人对于成家立业的观念,他们不再视结婚为理所当然,而是在迈出这一步前反复谨慎思量 —— 大到彼此的职业发展规划、小到家务分配都要对好账。

因为婚姻是一个 “宽进严出” 的围城,入场券虽然易得,但想通关这个新时代的 “勇敢者游戏”,年轻人深知需要做好万全准备。

来源:网易读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10035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